中华武术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可行性探究
2021-01-10袁诗漫张紫茵
袁诗漫 张紫茵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这使得我国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孕育了各种文化,其中,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素养,还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现如今,随着国民对继承与发挥传统文化的浪潮愈演愈热,再加上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华武术的发展。且其也逐步融入到了学校当中,与课程思政进行了有效融合。本文则主要针对中华武术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可行性展开了论述,旨在能够找到有效提高其融合性,发挥中华武术课程中思政作用的有效措施。
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民族中的特色文化之一,其所具备的思政价值无可替代,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民族自信心、坚定文化信息,还可培养国民良好的素养。与此同时,中华武术与课程思政融合起来,可有效推动武术教学及课程思政作用的发挥,使得参与课程人员具有更高的思政素养,在武术与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达到协同效应。
1 中华武术起源及发展
自远古时期我国祖先在日常的生活与狩猎过程中便已经逐步形成了初级的武术,用于进行攻防。但这些武术是基于生产范畴的技术动作,到了氏族公社后才向系统性的中华武术靠近。在封建社会,无论哪个朝代为了能够保障安全、维护国家的稳定性,都会鼓励国民练习武术,学习搏斗技巧,并且还会通过专门的机构使得整个训练队伍更加的系统化与完善化。且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内容之一,其也与不同时代的思想进行了碰撞,形成了多个武术派系。武术不仅是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力,同时也是注重训练人员内外兼修的武术文化体系,从而实现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最终目的。
到了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武术为了能够更加贴近现代化发展,其也与体育进行了融合,再加上政府对于中华武术继承与发扬的鼓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武术训练当中,并且随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使得中华武术具备了更加宽广的发展道路。
2 中华武术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
2.1 德育元素
中华武术融合了我国五千年以来的传统文化与不同时代的思想内容,因此所有参与到中华武术训练中的人必须要提前学习武术素养,从而实现其精神与体能双方面培养的目的。而中华武术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作为其思政中重要的组成内容,具体如下所示:
其一,中华武术讲究以礼教人的精神,其并非利用自身强有力的体能而去压制其他人,而是充分发挥自身武术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无论是在日常的对抗还是套路演练中,讲究以和为贵,点到为止,互相尊重对方。
其二,武德是中华武术课程中令人无法忽视的重要内容,习武先习德是我国武术传统过程中的首要准则,并且道德品质也已经成为目前各个行业以及社会用于衡量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三,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参与武术训练的过程中可以让不同阶段的人更加关注传统文化,进而使得民族自豪感得以迸发。且中华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符号之一,其同样起到了培育参与训练人员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为中华文化走向全国各个角落、走向世界均起到积极的价值。
2.2 体育精神元素
中华武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其同样是怀着培养习武之人吃苦耐劳品质的目的所开展的一项文化内容,能够在系统性的习武过程中培养武者自我挑战、坚强不息、永不放棄的精神。而在学校当中的武术课程,其还起到了端正学生思想认知,减少其走向歧路,塑造良好气质与品质的作用等。集体化的训练过程中学生还能够从而获得团体荣誉感,提高其团体合作能力。
3 中华武术课程与课程思想融合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中华武术和课程思政思想间的融合性
在中华武术中与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了解到,二者在价值观念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一致性。其中,前者教学的目的在于注重习武之人内外合一,强调内在精神与外在能力相统一,加强习武之人对于武术技术技巧以及武德的掌握情况;而后者则是通过立德树人来保证所传授的知识与价值观得到统一,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华武术还是课程思政,其在教育形式与教学要求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除此之外,中华武术因发展时间较久,其融合了不同时代不同的思想,其不仅要求所有练习武术的人员具备武德,同时也将中华文化中传统的道德观念融入其中,希望通过自身的教学使得参与训练人员德行一致,且能够自觉维护民族独立统一等;而课程思政中“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是要求课程教育应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融入社会主义主流思想、道德观念与民族精神的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念等层面,二者也是互通的,这也是课程思想教育与中华武术教育的契合点之一。
3.2 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武术文化内容的融合
课程思政教育中,其包含了大量关于育人的内容,并且其认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思想观念对于其综合发展具有直接性影响。因此,课程思政教学主要从个人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来进行教学分析。而中华武术文化虽然是一种涵盖面较广的独立文化形态,但其中同样包含许多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基本精神,其中,如武术内外兼修强调的是内外合一、积极刚健的精神,武术的伦理文化、崇礼精神,强调的是人际关系协调的人文精神,武术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则体现出崇尚自然的和谐精神,如此种种,都可以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中寻找到契合点,同时,也与“立德树人”中的内容具有共同点。
3.3 课程思政的育人主体与武术文化教育主体的契合
课程思政主要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其中,教育主体主要是针对还在学校教育的青少年,重视的是培养青少年的理论知识与道德价值观念,引导青少年通过了解和学习丰富多彩中华传统文化,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而在中华武术文化教育当中,同样注重对习武者品德和修为的培养,青少年通过学习武术,品悟武德,促进青少年个体的整体性发展,二者之间在教育主体上也存在一定的契合点。
3.4 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中华武术教育体系
课程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同样可以说是教育系统内容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各教育管理部门和组织机构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整个教育体系,让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充分渗透到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全过程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学校的学科教育与教学管理,应遵循教育规律,重塑教育的根本价值,回归“育人”这一本源,并制定促进學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教育管理制度;二是做好教育管理的顶层设计,从教育管理部门入手,转变职能,逐步形成管办科学分离,但又能够统一运作的“管、办、评”协调教育体系;三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促进社会资源的共享,实现各类型教育的融合互补,构建合作共赢的联动教育体系。
3.5 加强中华武术与课程思政的推广宣传
3.5.1 以展演、比赛等形式彰显中华武术的魅力
为强化推广宣传,可充分利用全校运动会、篮球、足球比赛等基本载体,进行中华武术展演,展现中华武术的精彩动作,提高广大学生对中华武术的认知度,扩大受众基础。同时,要适当组织中华武术比赛,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在比赛当中融入课程思政,培养参赛人员正确的对战观念。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可向更高水平的散打比赛进行推荐,充分发挥所学竞技技术的价值,提高参与训练人员对该项运动的归属感,从而利用中华武术及课程思政的融合实现培养习武之人综合素养。除此之外,在教学实施环节中,可探索建立武术段位制,使学习过程由简单到复杂,避免一次性或阶段性地传授过量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阶段性学习的成就感。要细化教学过程,对击、打、踢、摔等不同的技术动作形成不同的教学方法,逐级提高,为晋升更高段位打下坚实基础,提升参与武术学习人员的自信心。
3.5.2 加强中华武术与课程思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校园文化建设在提高中华武术认同感以及推动课程思政作用发挥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关于中华武术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华武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由于与之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到位,使得学生对中华武术了解甚少,其蕴含的意义和价值难以充分体现。因此,要充分利用宣传栏、社团文化活动、论坛讲座等,积极推介中华武术中思想政治的重要价值,争取获得更多习武之人的价值认同,与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尊师重友等价值观培养密切结合,在充分宣传中华武术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功能的同时,形成更为全面的精神与价值推广架构。
3.6 优化中华武术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挖掘文化内涵
在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上,中华武术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教学要与其他课程有所区别,要在不断调整优化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适度弱化中华武术运动的竞技特征,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既学到动作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又培养形成优秀的个人文化品质。对此,高校要立足自身客观实际,将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到中华武术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文化要素的正面作用,并细化教学方案,使中华武术教学过程灵活多变,取得整体效果。
针对部分学生不能够全面理解中华武术文化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内涵这一现状,教师要通过对课程思政与武术文化及典型案例的整合讲解来进行释疑解惑,充分展现中华武术文化内涵,并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教育作用,从正确的认知与教育出发,鼓励更多的人员能够自觉参与到中华武术与课程思政的学习中。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武术与课程思政在融合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中华武术中传统文化素养的发挥,挖掘中华武术与思政课程中的共同点,及其价值含义,从教育理念、内容以及育人主体三方面入手,从而进一步优化思政课程与武术教育内容间的融合,使得中华武术与思政课程可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
(作者单位:1.郑州大学体育学院;2.长沙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