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2021-01-10朱悦晨王赛文魏晴雷荣方

南北桥 2021年6期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朱悦晨 王赛文 魏晴 雷荣方

【摘要】科技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互联网则加速了信息化社会的形成,自媒体平台的出现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6.158

自媒体网络生态作为一个全新语境,凭借自身的虚拟性、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复杂性等特征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因此,对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教育路径进行探究,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能够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思想品质过硬、全面发展型的人才。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以教育者为主导的话语权弱化

“圈层”一词来源于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首次提出的“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他认为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推动区域经济。国内对此理论的研究最著名的是费孝通先生,他运用差序格局理论对圈层这一概念进行了研究。正如古语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脾气品性相投的人交往,从而也就形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圈子”。这一过程又因血缘关系、地域差异、经济水平、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显示出不同层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通过网络社交应用在网络上相互交集、互相联系,进行社交往来和信息交互,进而形成了一个个核心稳固、联结紧密的网络社交团体,又因为亲密度和黏合度强弱之分而展现出层级区别,呈现出层级架构,大学生社交网络圈层化由此形成。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熟知网络虚拟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征,非常容易形成具有排他性的网络社交圈层,在相对密闭的网络圈层中,“网络圈层”中领袖话语权强化,相比之下如果教育者没有融入到大学生的网络圈层中,教育者的话语权会弱化,如果教育者依然利用传统工作方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则不能取得理想效果。从而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巨大挑战。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路径匮乏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者在进行相关思想教育工作时,没有将实际的管理工作与良好的网络环境相结合,无法形成较为良好的沟通。由于思政教育者自身能力和学校环境的限制,部分教育者未能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及舆论的传播作用,无法与学生建立起亲密联系,以至于工作效率及效果受到影响。比如,现在高校学生基本都有各种班级或年级交流群,辅导员或思政教育者一般也都在其中,但是多数教育者在群中依然扮演着高高在上的主导者角色,平时不会在群里发布信息或与学生交流,只有在通知事情时才会露面,这种形式其实并不讨喜。如果教育者在交流群中能打破身份的束缚,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社会热点话题或学生感兴趣关心的事情时,能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探讨交流,将显性严肃的传统说教转变为隐形幽默的日常感化,教育效果会更加明显。尤其是面对一些敏感的网络舆论问题时,很多高校思政教育者仍然遵循传统的课堂说教灌输式教学方法,将思想要求用生硬的语言发布在群里,形式空洞刻板,难以取得大学生的认同,无法使大学生感到亲近并产生价值观认同。

(三)大学生辨别能力亟待提高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也被弱化,网络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因此一些偏激观点、捕风捉影的八卦言论,都可以没有筛选地进入学生网络群体。这些不负责任的造谣生事的言论和观点影响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构建,从而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阻碍。同时,大学生对自己的网络“圈层”信任度高、认同感强,他们习惯对“碎片化”信息进行“浅层化”阅读和“肤浅化”思考,在所谓“知根知底”的社交心理作用下,往往不深究信息来源与内容而盲目转发,导致信息“裂变式”传播,话语影响力呈几何级增长。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及时进入到学生的网络圈层中,就可以扮演“把关人”角色,对圈层中的信息和舆论进行研判,并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避免造成不良后果。但如果思政教育者没有有效进入学生的网络圈层中,可能会导致虚假或极端信息不被及时发现和过滤,引发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四)网络舆论环境缺乏有效监管

网络是思想意识的较量场,也是争夺年轻一代精神世界的无硝烟战场,很多不良网络舆论充斥在校园里。由于网络舆情信息控制与管理不到位,不能很好地适应网络舆情发展的本质与规律,从而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部分网络媒介为了利益,在平台上传播一些“博人眼球”但没有“营养”的内容,会对处在三观形成期的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网络技术及网络媒体的审查及监督机制,尽可能减少不良信息的存在和传播,净化网络环境。同时有必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律对网络媒体的约束和引导。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转换思路,运用互联网思维实施流程再造,客观分析、积极作为,主动融入学生的网络社交圈层,积极扩大圈层、有效提升圈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一)以生为本,融入学生群体

转变工作观念,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增强互联网思维,遵循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主动适应网络环境。以生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本物质需求,更要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吸引力。从思政者自身转变角色定位,真正变传话为对话,善于倾听学生心声,增进学生信任感,使得大学生在面对教育者时愿说话、敢说话、说真话。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领,学会利用网络事件在学生中善发声、巧发声,避免成为圈子里的“圈外人”。思政教育者要学会掌握网络话语,顺应潮流,将网络化话语方式与传统话语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契合大学生群体个性表达、价值诉求的网络用语中的积极因素,适时将大学生所关注的文化元素、时代元素有机融入,科学表达,用网络语言让大学生产生亲近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师生的角色距离。只有这样才可能跨越障碍完成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价值引领,将网络思想政治内容以生活化的方式进行表述,使其更加符合大学生的社交风格、思维方式与表达习惯,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动起来、鲜活起来。

(二)与时俱进,重塑学生群体

内容为王,吸引学生、服务学生。面对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受众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根据不同圈层大学生的思想、需求、认知因材施教。要秉持“尊重个性、包容不同”的理念,借助互联网的大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发现和挖掘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思维兴趣点,全面掌握各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将思政教育做到针对性、精确性,变“点对面”为“点对点”,更好地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只有最大程度地接地气、生活化,从大学生最关心、最困惑、最切身的具体问题出发,用个性化服务的传播关系替代过去集体化的大众传播,才能被大学生所接受、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有针对性地给大学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推送更有吸引力、更具价值的网络信息,吸引大学生主动加入由高校主导的网络圈。

(三)因时而新,提升学生群体质量

在网络阅读时代,议程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阅读者想什么和怎么想,从而影响话题受众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主动进行议程设置,主动发声,把握有效话题,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敏锐的新闻触觉,对网络中、现实社会里、校园环境内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及时做出回应,及时将热点包装成标题鲜明、吸引力强的爆款话题。同时,营造氛围,吸引大学生关注与讨论,有效把握舆论方向,指引网络圈群议程或话题走向,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你进我跟”的被动局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技能,善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内化为符合大学生群体价值诉求和心理特征的专题内容并予以浸润和渗透,使大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接受思想引导与价值传递。同时要利用好朋辈引导作用,借力优秀学生代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将他们融入到不同的学生网络群体中,通过他们加强不同圈子的情感互动、思想碰撞,拓宽不同圈子中学生群体的认知边界,引领大学生在社交生活中进行理性思考。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对不同团体学生网络信息的监控与反馈,及时发现和过滤不良信息。

三、结语

大学时期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为此,我们必须正视网络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思政教育者应该肩负起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的重任,努力培养能挑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大学生,同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