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

2021-01-10梁小燕柳军张春雷吴森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1年2期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路径优化乡村振兴

梁小燕 柳军 张春雷 吴森

摘要:乡村振兴,人才为本。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与“三农”连接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是培育本土人才、吸引人才回流、引入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有效途径和关键变量,在助推乡村人才振兴上有其应然逻辑。然而,当前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在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发展方向错位,忽视本土人才培养;投入主体单一,外生驱动力不足;师资队伍滞后,内生发展力有限;保障措施缺乏,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格局尚未形成等现实问题。乡村振兴背景下,亟须树立面向农村的人才发展观;探索多元资金投入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完善人才保障措施,以期从根本上破除乡村振兴人才瓶颈,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10216

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才强则乡村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鸿篇巨制,需要各类人才来共同描绘。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1]。为了加快农村人才培养步伐,此后,中央一号文件曾多次提出要抓紧出台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直到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的出台才最终奠定了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的总基调。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三农”问题,针对广大农村、农民、农业爱好者而进行的人才培养,无论从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的角度,对于乡村人才振兴都具有重要作用。从农村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应然逻辑出发,探究面对发展方向错位,忽视本土人才培养;投入主体单一,外生驱动力不足;师资队伍滞后,内生发展力有限;保障措施缺乏,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格局尚未形成等現实困境下农村职业教育的路径优化,对于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农村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应然逻辑

1.1 农村职业教育是培育本土人才的重要手段

农村本土人才不仅与乡村社会具有天然的联系,对于农村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而且因为长期的乡村社会生活具备一定的乡村社会关系网络,对于农村的社会资本具有清晰的认识,是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才构成。然而,受长期以来“以农补工”政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农耕文化价值观发生改变,导致大部分农村人不愿意继续做农民,纷纷选择跳出“农门”,长期的人力资源向城镇单向流出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力和高素质人群流失严重,在地农民的知识技能水平不足,从事其他产业的能力相对薄弱。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本土化人才是农村职业教育获得持续发展的前提[2]。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对乡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传播,增强不在地农民对于农村发展的使命感和在地农民身处农村的归属感,重塑农耕文化价值共识,使农民积极主动选择农民这一职业,实现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同时,通过农村职业教育撬动专业人才下乡送技术和企业资本下乡送投资,在提高在地农民知识技能水平的同时,激活农村生产力,创新农村劳动力,进一步促进新型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最终形成农村本土人才培育路径。

1.2 农村职业教育是吸引人才回流的有效途径

虽然在地农民在数量上仍具有一定基数,但农村在地人才却寥寥无几。一方面在于因升学、打工、参军等外出,有着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有着杰出成就的人才不愿意回乡发展,导致人才外流严重。另一方面在于农村的发展,无论是教育水平,还是医疗水平等都远远不如城市,受内生驱动力与外生推动力不足的影响,导致人才回流缓慢。通过对传统涉农专业进行升级、建设新型涉农专业群,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培养大批能够运用先进化农作物种植方式、机械化农作物收割措施、电商化农作物销售渠道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而推动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发展,延长农村产业链条,吸引人才回流。与此同时,农村职业教育连接着农业产业需求端和农村劳动力供给端,其办学理念、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农业产业升级优化密切相关。通过优化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有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动态、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搭建完备的产业链,吸引人才回流。

1.3 农村职业教育是引入专业人才的关键变量

人各有所长,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普通农民助力,更需要专业能力强、技术才能精的专业人才发挥“领头雁”作用。然而,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有知识的“文匠人”、懂技术的“田秀才”和善经营的“农创客”或后继无人,或辗转离乡,无法形成专业人才队伍。在农村本土人才不足以支撑乡村振兴的情形之下,亟须从外部引入专业人才。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教育,是连接政府、企业、行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端。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引导外部专业人才进村,农村职业教育是引入外部专业人才的关键变量。

2 农村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

2.1 发展方向错位,忽视本土人才培养

农村职业教育作为立足于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农”服务是其发展的本性和天职[2]。从2009年的中职涉农专业学生及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政策到2011年《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的颁布,国家一直致力于通过政策引导农村职业教育树立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明显存在方向错位,忽视本土人才培养问题,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其一,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区流动寻求工作。农村人口的“离农”现象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在办学定位上出现“离农”倾向,本应为农村发展培育大批服务型、建设型本土化人才的农村职业教育将办学重心放在了为到城区就业人员提供基础知识技能培训上,农村职业教育的异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村职业学校成为了为城市提供劳动力的入职训练营和职业介绍所[3]。其二,受对口升学教育的影响,升学班是职业院校必不可少的一类划分。升学班,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对口升学而设的班级,是国家从高校招生计划中针对部分专业,提供专门指标,为有意愿继续深造学习的中职学校学生进行对口升学高考。应该说,升学班的存在与良性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高质量就业,而且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然而,现实中的升学班教育并没有按照国家规划的路线发展。事实上,大多数升学班在教学目标上以应付考试为重,在教学内容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完全按照高考要求办学,与农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相悖,呈现出和普通中学同质化竞争的趋势。其三,受规模办学压力的影响,不少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经费短缺的驱使下不得不停办或少办涉农专业,转而开设一些热门的、时髦的专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学校的办学规模得以扩大,却使农村职业学校陷入了与城市职业院校同类化竞争的漩涡。

2.2 投入主体单一,外生驱动力不足

足够的经费投入是农村职业教育获得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农村职业教育外生驱动力理应来源于政府政策支持、行业企业与第三方培训机构,然而,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其他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的动力明显不足,在投入主体单一且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稳定的影响下,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中国教育报》显示,我国职业教育的生均办学成本大概为同级普通教育的2.6倍,但经费投入却只有同级普通教育的六成左右[4]。深挖导致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主体单一、外生驱动力不足的原因,发现主要有两点。

首先,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没有结合時代发展和农村实际情况对专业进行创新性发展,专业特色不明显,在新兴职业农民的培训上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导致其在原本重普教轻职教的大环境中对其他投资主体的吸引力更加薄弱。其次,各方利益作用点不一,难以形成稳定的合力。其中,就中央政府而言,农村职业教育只是作为公共利益服务之一而存在,加之“补短板,建一流”的政策倾向,各级教育经费流入农村职业教育口袋严重不足。地方政府在政绩达标的利益驱使下,往往优先将经费用于投资少,回报快的事业,加之受“城市中心论”发展理念的影响,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呈现出城市教育偏好,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行业企业在刚性约束缺乏、权责界定不清、权益保障不明的情况下,“搭便车”行为屡见不鲜,参与性支持味道浓厚,投资力度较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所需往往是杯水车薪,十分有限。

2.3 师资队伍滞后,内生发展力有限

师资队伍水平衡量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源泉,在人才培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历来薄弱,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缺乏优秀的教育人才成为制约其朝着良序发展的一大桎梏,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师生比远远没有达到国家文件要求的1∶20的比例。二是缺乏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农村职业教育的特有属性要求其不仅仅需要文化知识过硬的教师,更需要教育家型的领导人才和兼具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于一体的“双师型”教师。其中,教育家型的领导人才了解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和农村发展亟须的各类人才,能够为农村职业教育确立正确的目标定位、发展理念和运作机理。而“双师型”教师知晓完成一项任务的关键知识点和技术技能构成,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然而,受部分职业学校由普通高中演变而来的影响,符合农村职业学校发展需求的教育家型领导人才匮乏。同时,受双师资格获取方式,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和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不到位的影响,现有大多数“双师型”教师没有企业浸润式实践经历[5],专业素质外源性结构失衡[6],导致其难以达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学要求。三是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偏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教师以大专学历居多,本科学历较少,硕士、博士学历则近乎没有,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四是师资队伍出现明显“老化”趋势。受发展前景及薪资待遇的影响,极少数年轻教师愿意前往或者长期耕耘于农村职业学校,在引不进和留不住的双重现实困境下,农村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出现明显“老化”趋势和断层现象,而缺乏年轻血液的师资队伍将进一步导致教师知识结构的“老化”。

2.4 保障措施缺乏,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格局尚未形成

拥有全面、完善的一整套保障措施是农村职业教育健康、积极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推动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格局的燃油剂。然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政策碎片化、法律老旧化、管理割裂化和平台落后化问题,导致现实有效的保障措施严重缺乏,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格局尚未形成。

首先,政策碎片化,主要表现在政策理念和政策价值上。受城市中心思维模式的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形成了以城镇为基的发展态势,与乡村振兴目标定位相去甚远。农村职业教育兼具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维度,然而受国家特定发展阶段的任务要求,农村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表现经济建设价值居多,在工具理性味道浓厚的同时农村职业教育培育乡风文明、民主法律意识和管理能力等的价值理性作用自然被暂时忽略,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乡村振兴各类人才的培育。

其次,法律老旧化。通过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教育的有序发展是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史密斯修斯法案》《帕金斯职业应用教育法》和《2000年教育目标:美国教育法》等,这一系列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无疑确保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反观我国,仅有20世纪末颁布的《农业法》和《农技推广法》等少数法律有涉及农村职业教育,却也只是蜻蜓点水,缺乏细化和可具体落实的措施。除此之外,自1996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是我国唯一出台的职业教育立法,但即使在该法律中农村职业教育也只是作为一个名词被提及,加上该法律长久未修订更新,对于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育的指导作用更是微乎其微。

再者,管理割裂化。农村职业教育由农村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是乡村人才振兴的主要培育主体。现行的农村教育管理制度下,农村职业学校由教育部主办,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则由农业部门、劳动部门和科技部门等多部门负责[7]。这种割裂化管理制度的长期存在不仅导致政府行政成本大幅度增加,而且在部门职责交叉、缺位和资源流通、共享不及时的弊端下致使农村职业教育效率低下。

最后,平台落后化,主要表现在网络平台和实训平台上。信息化时代,流畅的网络平台对于乡村振兴将大有作为。其中,网络化教学平台有利于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跨时空共享,而网络化销售平台则有利于实现优质农产品物资跨地区流通。国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扩大县域农村职业教育三级网络体系覆盖面[8]。然而,现实情况是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建设落后,制约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因行业企业与教育融合度不深,加上农村职业教育内部经费和场地有限,实训平台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远远没有达到教学实践的要求,同样也制约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3 农村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优化

3.1 树立面向农村人才发展观

面对乡村振兴人力资源数量少、质量低的双重负面影响,农村职业教育亟须以“为农”“向农”“富农”为基点,树立面向农村的人才发展观。

一方面,要明确合理定位。宏观层面,国家要转变传统“重视城市,轻视农村”的办学偏差,加快“三位一体”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观层面,各级政府要明确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作用,对其发展予以政策倾斜,而县级职教中心要当好农村职业教育“桥头堡”的作用,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予以扶持和监督。微观层面,农村职业教育本身要以服务“三农”为主,升学教育為辅,因此,在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上理应“姓农”。通过改造传统专业、升级涉农专业、开设涉农管理专业、本地特色专业和二三产业专业,纠正过往农村职业教育升学服务味道浓的价值偏差,重塑为乡村振兴培育真正扎根农村的人才价值定位。同时,通过差异化培养为乡村振兴培育综合素质高、职业技能硬、就业与转岗能力强的各类所需人才。

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首先,通过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办学内容、办学方式和办学优势的宣传力度,改变过往大部分人对农村职业教育认知的偏差。其次,通过对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发展的宣传,改变长期以来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不利局面,提高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吸引“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最后,通过对拿到资格证愿意留守在农村为乡村振兴服务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宣传表彰,对有外流倾向的群体产生“外溢效应”。同时,通过对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和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含金量的宣传,提高人们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度。

3.2 探索多元资金投入渠道

针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主体单一问题,首先,政府理应承担起投入和推动的主体责任。一方面,政府要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和经费递增机制,结合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划出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最低红线”,通过制定相应资金管理办法的配套使用,让每笔资金的来源与去处做到有迹可循,同时,通过设立奖惩机制加大督查力度,防止专项资金被挪用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相应法律或契约的形式明确行业企业等外源性社会主体参与农村职业教育投资的权力与义务,让各方利益作用点形成合力,同时,通过允许行业企业参与对应的生产实习、职业培训、过程性评价和资格认定等方式,最大限度激发行业企业多途径参与投资的积极性。其次,农村职业教育既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积极自我创造收益用于自身发展,并通过自我的良性发展促进民间资本自觉投资,又要改变传统的农村单向办学模式,积极主动与政府、行企、社会组织加强资金合作,最终形成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社会资本投入为辅的农村职业教育资金长效投入机制。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的必然选择。面对师资队伍滞后现状,一是要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一方面,可以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充分发挥师范类学校和师范类专业学院师资培育功能;另一方面,对传统教师招聘制度进行改革,广泛吸纳乡村工匠、行业骨干、企业技术人员、科技工作者等专业特长者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到农村职业学校任教。二是要提高教师专业能力。首先,师资培育过程中要确立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能力提升的目标任务;其次,通过地方教育部、企业、高等院校和农村职业学校之间的通力合作,安排教师定期到师资力量雄厚的高校和技术设备先进、技能人员充足的企业进行交流、研修、实践,对从业过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教师进行不断的培训,提高其教学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三是要为农村职业教育创设良好的师资环境。通过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教师工资福利待遇,解决教师住宿和教职工子女教育问题,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时对其予以政策倾斜和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最美教师评选”等形式,让“下去”的优秀教师留得住。四是要挖掘老龄人口红利。对老年人力资本再开发,首先,实施“农村职业教育银龄计划”,将诸如涉农学校退休校长、教研员等优质教师资源和诸如篾匠等具备丰富经验知识的农村老匠人充分动员起来。其次,可以在日常开展新老教师交流会,让农村职业学校中资历老的老教师向青年教师讲解学生特点,传授教学方法,年轻新教师通过新技术、新知识的分享,促进老教师的再学习,更新老旧的知识观念。最后,开发“银色产业”,通过开设诸如书法绘画、养生保健等老年教师感兴趣、关注甚至擅长的课程,充分调动老年教师的教学激情,同时,通过在校内外组建老年俱乐部,实现老年师生的“积极老龄化”。

3.4 完善人才保障措施

要改变农村职业教育各项保障措施缺乏,形成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格局,第一,要对政策进行优化。首先,政府要改变过去“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观,对城乡职业教育资源进行统筹协调,均衡分配。其次,政府要制定农村职业教育补偿性政策,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支持保障力度。最后,政府要针对不同地域,出台个性化、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政策。第二,要对法律进行修订。在修订“六法一条例”的过程中,增加诸如农村职业教育法律保障、“三农”职业教育、涉农学科法律保障、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相关法条,通过相应具体可操作下位法的颁布,让农村职业院校办学有法可依,助推农村职业教育稳健发展。第三,要构建多方协同的农村职业教育制度,在各部门多渠道沟通交流平台的搭建下,实现教育部、农业部、财政部、人社部等部门之间在政策、资金上的有效衔接与多方联动。第四,要完善网络体系建设。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加强农村职业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生机比达标率与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率。第五,要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办学机制。通过农村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涉农企业对职业教育开放生产实习等形式保障实训基地充盈,通过订单式培养、实训式培训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參 考 文 献

[1]石丹淅.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0):5-11.

[2]黄颖,葛鑫,张洪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塑与实现路径[J].成人教育,2019,39(7):67-71.

[3]陈亮,陈章,沈军.组织振兴:职业教育的“应为”与“何为”[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3):31-34.

[4]闫瑞.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的逻辑必然、实践困境及支持策略[J].农业经济,2020(3):124-125.

[5]田真平,王志华.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耦合[J].职教论坛,2019(7):19-25.

[6]刘奉越.乡村振兴下职业教育与农村“空心化”治理的耦合[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7):40-46.

[7]覃兵,何维英,胡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职业教育问题审视与路径构建[J].成人教育,2019,39(8):60-64.

[8]熊飞,甘海琴.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内卷化”破解路径[J].职教论坛,2020(4):148-153.

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Path Optimization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Boost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Liang Xiaoyan, Liu Jun, Zhang Chunlei, Wu Sen

( Vocational Normal College,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 )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based on talents. As an education type that is most closely connected with"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effective way and key variable to cultivate local talents, attract talents back, and introduce professional talents. It has its own logic in boos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However, in the practical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is misplaced and the cultivation of local talents is ignored. The main body of investment is single and the exogenous driving force is insufficient. The teaching staff lags behind and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is limited; The lack of safeguard measures and the formation of various talents to support the rural pattern has not yet form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is urgent to set up the concept of talent development facing the countryside. Explore diversified investment channels of fund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o improve the talent guarantee measures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break the bottleneck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ccelerate the pa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path optimization

猜你喜欢

农村职业教育路径优化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流通体系路径优化策略探讨
山西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路径优化研究
CVRP物流配送路径优化及应用研究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基于意义建构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优化路径探究
湖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