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县域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1-01-10李芬娟易海峰
李芬娟 易海峰
基金项目:萍乡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农村电子商务创新扶贫的关键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萍乡市为例”(项目编号:2018D0209)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电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各大电商平台纷纷进行渠道下沉,带来了農村电商的蓬勃发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县域电子商务人才严重缺乏,制约着农村电商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县域农村电商人才现状及瓶颈问题,分别从政策引领、明确培训目标和对象、健全培训体系、培育“自家人”和引进“外来客”四个方面寻求县域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路径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针对“农村人才匮乏”的问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提出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汇聚,并将培育农村电商人才列入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计划。这一战略的有效实施,将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县域农村电商的发展。
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宅经济”进一步火热,特别是线上经济逆势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网上零售行业方面,全国网上零售额117601亿元,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590亿元,其中农村网络零售额将近1.8万亿元。同时,电子商务在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意见》提出一系列有关乡村人才振兴的要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部署有力的人才支撑措施。人才被认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通过疏通各类下乡通道如智力、技术、管理等方面,将人力资本的开发放在第一位置,培养更多的农村电商人才。在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的今天,在农业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集约化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在当下比其他时候都更为迫切,缺少相适应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高素质农民的支撑,乡村振兴的实现将会困难重重。
丁菊等(2021)在《农村电商人才开发的路径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河北为例》一文中从河北农村电商人才需求出发,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北农村电商人才的开发路径。马迪(2020)在《乡村背景“双创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针对“双创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从明确培养目标、分层次精准培养等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促进“双创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刘爽英(2020)《乡村振兴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参与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一文中从政府、应用型高校出发,探索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机制[5]。而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县域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方面的相关研究还需深入,本文从县域农村电商人才现状和瓶颈两方面着手进行系统探讨,探索一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和留用的发展思路。
二、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县域农村电商人才现状及瓶颈
1.县域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现状
截止到 2020年12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55.9%,农村网民规模为3.09亿。在农村、农产品电商扶持方面,电子商务进农村已全面覆盖832个贫困县,为贫困地区发展“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提供支持,助力偏远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2020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智慧电商研究院在发布的《2020中国农村电商人才现状与发展报告》中预估,未来五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行业将存在约350万人的人才缺口。虽然当前农村电商发展已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制约县域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村电商人才缺乏和滞后,尤其是既懂得农业生产、农产品特性,又懂得电商相关业务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更加匮乏。另外,从淘宝发布的权威数据看,电商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美工设计、网络运营、线上推广、新媒体营销推广、网店客服等方面,这类人才在县域等广大农村地区需求则更大。
2.县域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瓶颈
(1) 农村高水平电商人才引进和留存难
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服务于农村电商发展,尽管各地政府出台多项农村电商人才引进政策,但成效不明显,即使初期通过优惠政策引入几个高水平、高素质电商人才,但一般工作不久后便会离职。其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县域、乡镇地区整体社会经济水平相对滞后,在基础设施、生活条件和薪资待遇等方面很难达到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预期。
(2) 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体系不规范
目前全国各地县域希望通过发展电子商务来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为实现本地电商人才培养目的,纷纷联合各地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电子商务创业园区、电子商务培训学校等有关机构,对当地农民进行电子商务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因为培训并不等于培养,人数不等于人才,参加培训不等于加入农村电商,所以从各地的培训效果看并不理想。同时,农民前来参与培训目的也各不相同,有的为了补贴而来、有的为了拿证而来,真正想通过电子商务学习达到发家致富、销售农产品的人是少之又少。再加上参加培训的学员文化水平高低不同,对培训内容和实际操作技能难以做到全面理解、吸收、掌握。
①培训周期主要是短期培训。时间选择主要是利用农闲时间,由当地政府联合培训机构组织开展,聘请地方高校电商专业教师或拥有电子商务讲师资质的淘宝大学、阿里商学院等电商专业讲师,开展短期电商知识和技能培训。此类培训通常是以电商平台开设网店的实战操作技能为内容,尽管讲师们选取某些地区真实案例讲授网络平台店铺开设、运营策略、线上推广技巧等操作,但因各地区周边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的差异性及农业和农产品的特殊性等多种因素,往往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不具备可复制性,对当地的借鉴意义不强。
②培训对象技能掌握能力存在欠缺。各地对于从事农村电商人员进行培训,目前主要的培训对象有农村电商从业人员、农村电商工作人员、致富带头人、种植养殖大户等。如萍乡市芦溪县2020年就举办致富带头人、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返乡创业人员、建档立卡户等不同形式的电商培训班。但是由于培训时间有限,培训对象参差不齐、掌握程度不一,造成很多培訓学员所掌握的技能无法灵活运用,学非所用、学用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极大地限制了农村电商人才培养。
③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方面的欠缺。在培训内容方面,目前各类培训机构的初级培训班比较普遍,通常以普及性的电商基础知识为主,如互联网思维、电商基础知识、电商平台店铺开设及基本的电商运营技能、引流技能等,在最新的新媒体营销、电商直播、物流售后等方面的培训较少;另外针对农村电商人才紧缺、技能如电商美工设计和店铺运营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技能培训,由于培训时间短,不能构成专业知识体系及系统掌握培训内容。当前,在培训方式方面主要还是以集中培训形式为主,以传统的讲座形式进行培训的情况居多,虽然有些地方采用在机房上课的形式进行,可以边学习边操作,但是基本上属于初级的电商技能培训。
(3) 高校人才培养与农村电商人才需求存在脱节
随着技术进步和校政企三方合作的不断深化,各类地方高校、高职院校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但从高校电商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岗位来看,高校培养的电商人才大多不懂农业、农产品,而农民不懂电商造成严重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电商专业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大量农村电商企业又聘不到适合的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是地方高校在与地方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对接中在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方面重视程度还不足,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导致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后不熟悉农业种养植、农产品业务等基本知识,这种结构性矛盾急需解决。
三、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县域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实现路径
乡村振兴,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地方政策引领、创新培养模式、健全培养体系、培育自家人及完善的管理思路等多种手段实现农村电商人才特色培养,促进农产品上行和流通创新。
1.地方政府电商人才政策引领
通过当地政府筑造人才发展政策环境。设立“绿色通道”为乡村创业创新人才提供创业辅导、政策咨询、集中办理证件等服务;做好返乡下乡人员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等工作,将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创业人员纳入社保覆盖范围;提供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为乡村振兴农村电商人才引进做好服务和政策支持;各地政府可以电商技能培训为先导,提供优惠政策,跟进人才服务,设置绿色办事通道,确保“扶上马,送一程”。
2.明确农村电商人才培训目标及对象
基于阿里研究院和淘宝商学院联合发布的《县域电子商务人才微报告》,可将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运营推广专员、美工设计师、数据分析师等方面。
依据农村电商人才需求,可将农村电商人才的主要培养对象选定为县域、乡镇基层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地方高校和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农产品种养殖户、社会就业人员等。县域、乡镇基层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应积极参与电商培训,学习电商知识,拓宽视野,了解电商发展趋势、商业模式,形成从上至下的推动力。地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中有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对农村有感情,更愿意适应农村电商工作。农产品种养殖户和社会就业人员以农村电商从业人员和返乡再就业人员为主,他们是地方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在农产品种养殖、销售、运营具有主人公角色和创新思维,培训目标明确,学习主动性、创新性比较高,可加强进行运营推广、美工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另外,随着电商技术的不断更替,在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要注重80后、90后新型农民的电商技能培养,他们大部分学习和接受能力强,会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方式将农产品带出大山。因此培训机构在开展培训之前,根据实际从业需求和岗位需求认真筛选培训对象,提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从追求培训规模转为追求培训质量,将有限的电商师资资源真正用到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之中。
3.健全面向县域、乡镇、农村的电商人才培养体系
(1) 推进农村电商人才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衔接
对农村电商人才技能培养而言,需要搭建一个综合性人才服务平台,服务于农村电商人才发展的各个方面,建立各地各具特色长期性、系统性的培养体制,而不是经常搞一次性培训。围绕农村社会建设、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旅电商建设等方面推进适应农民需求的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有效衔接、高素质农民培育与就业创业扶持有效衔接,使各类农村人才全面成长。
(2)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
积极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为农民边学边干、边干边学提供便利。地方政府要重视建设涉农教学资源开发应用平台,可联合地方高校、高职院校等建立“互联网+农业、农产品”的在线课程资源库、微视频等,充分整合资源,为农业生产经营者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便利。
(3) 地方高校加入服务地方农村电商人才培育中
地方高校、高职院校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丰富的电子商务培训师资力量,还有源源不断的毕业生源,地方政府应合理整合高校和农村企业资源,紧密联系高校师资和毕业生生源,依托地方高校和高职院校制定完整、进阶式的培训方案和培训体系,使农村电商从业人员紧跟时代技术发展。
4.培育“自家人”和以情聚才引进“外来客”
注重把培训课堂放到乡村去,放在田间地头,在耕中教、教中耕,尤其要讲乡村致富带头人、土专家、能工巧匠等纳入到师资行列。为农村电商发展培育三种人:打破人才单向流入城市格局,领头雁——注重选优配强,打造素质过硬的“领头雁”队伍;千里马——建立“人才库”,实施分类分层管理,盘活各类人才资源;老黄牛——激发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热情和激情。
为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可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以返乡青年、本地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等群体为重点,培养造就具有农业情怀、心系农村、视野宽广、理念先进的新型农民。
四、结论
人才资源是农村电商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县域农村电商发展的潜力所在、后劲所在、前景所在。农村电商人才培训不仅能够改善县域农村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现状,也符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需求。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领作用,通过明确培养目标和对象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自家人”培育引进“外来客”多措并举的方式,寻求一条适用于县域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提升县域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2018-09-2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1-02/21/content_ 5588098.htm.2021-01-04.
[3]丁菊,贾晓东,柳西波.农村电商人才开发的路径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河北为例[J].现代营销,2021(03):188-189.
[4]马迪.乡村背景“双创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08):63-64.
[5]刘爽英.乡村振兴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参与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1,41(02):31-35.
[6]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1.
作者简介:李芬娟(1980.06- ),女,汉族,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电商、网络营销;易海峰(1978.01- ),男,汉族,江西萍乡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