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新闻采访的录音制作分析

2021-01-10张冬梅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23期
关键词:广播新闻采访

张冬梅

【摘要】本文主要对广播新闻采访的录音制作进行阐述,分析音频录音采访的注意要点和音频录音采访设备的合理使用及采访录音的后期剪辑技巧,希望对好广播新闻录音新闻采访作用价值的充分发挥起到积极参照作用。

【关键词】广播新闻;采访;录音制作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23.086

广播新闻是常见的新闻媒体传播方式,在真实有效性与权威性等方面的优势特征,容易获得观众的信任。新闻节目在广播电视节目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中会植入录音采访,可提高节目的可听性与真实有效性,促使利用音频制作新闻报道的形式越发普及,也符合了大众相对于看新闻,更喜欢听新闻的习惯,但对广播新闻采访的录音制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值得深入研究。

1. 合理使用音频录音采访设备

随着音频工作站与便携录音设备和数字音频技术在广播領域中的应用,广播录音新闻的占比逐渐增大,在新闻采访与制作等工作中,灵活运用新设备,掌握各种设备应用技巧,可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使用的音频录音采访设备的性能和质量等方面要求较高,以达到理想的音响效果。

1.1 录音采访机

新闻采访机的类型多样,各广播新闻媒体使用的录音采访机型号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但都需应用广播级的新闻采访机。在采访机的应用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定音频参数,音频文件参数涉及文件格式与采样频率和信噪比及比特率等方面。合理调节音频参数的意义重大,直接影响录音新闻的质量。在储存空间充足的前提下,选择WAV的文件储存格式,利用相应的采样频率和比特率,规范展开录音工作,更利于达到理想的数字音频效果。尤其是在融入背景音乐时,要求音乐的响度不能超过播报响度的一半音量,采取现场混播的录制方式,电平通常设定6dB,在音频文件中加入记者旁白时,应当适当的提高电平参数。当环境相对嘈杂时,需注重音频内容清晰度的适度提升。通常在生成音频时,对两个录音声道进行简单的复制处理,易出现音频相位抵消的情况,将会使播出时的音量混浊或变小,新闻播出效果不尽理想。因此,需加强对左右声道相位的控制,确保声道平衡。

1.2 采访话筒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带动下,采访麦克风的指向性逐步强化,具备拾音距离的优势特征。自身具备良好的离轴抑制性能,促使声音信号的定向拾取,不受嘈杂环境的影响。在窄角度拾音与长集音管设计和声干涉拾音原理等技术支持下,可加强噪声控制,去除侧向环境噪声,促使拾音清晰度更加理想。尤其是麦克风内置的低切滤波器开关,可规避低频噪声干扰,确保人声拾音的清晰度,从而达到理想的采访效果。采访话筒不仅具备录音质量高与环境下使用稳定性的特征,同时具备便携性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需注重对麦克风指向性与灵敏度的调整。说话时避免正对着话筒,需保持适当的距离。合理控制录音的音量,确保录音效果,实现话筒作用价值的充分发挥。影响录音质量的噪音类型多样化,包括设备噪音与线路噪音等,要想实现噪音的有效消除,建议在采访中,加强对麦克风使用环境与方法的把控。在室外专访时,建议使用防风设备,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需要配备专用的采访话筒防风罩,或是利用海绵或棉布等包裹话筒头,以达到理想的防风效果。尤其是在喧闹的情况下,利用手动电平跟踪方式,更利于确保同期声的录音效果。控制-4dB到-5dB的录音电平,瞬态制约控制在±3以下,用超指向的话筒,受访者与话筒的角度,应当低于两者连线的±15°,间距控制在18-23cm,以充分发挥话筒超指向的拾取较远声源和较高的单向灵敏度等优势特征。在室内专访时,可以近距离录制,利用人声的距离感,促使主题充分得到表达与突显。使用高质量的动圈式语言话筒,更利于达到良好的采访效果。

2. 音频录音采访的注意要点

录音广播新闻是广播形式的一种,涉及到录音会议、录音讲话、录音通讯及录音参访等方面,录音新闻的即时性与现场感相对较强,现场的效果与其他转播形式不同,通常利用先声夺人的方法,在听到音响的同时,能够在眼前浮现出当时的情景。因此,要求记者明确掌握音频录音采访时的注意要点,以达到理想的现场音响效果。

2.1 受访者的声音需清晰录取

录音采访记者在使用录音机时,应当确保录音机拾取到的声音清晰与录下的信息完善,尤其是在录取受访者的声音时,建议在受访者表达前与过程中不要掺入杂音。记者需掌握艺术沟通技巧,引导受访者言简意赅的表达出想法,确保听众能够快速理解。除此之外,收集环境音等采访对象外的声音,通过声音透露出更多的故事细节,起到推动故事发展或是渲染故事真实感等氛围的作用。

2.2 简化音频稿件句子结构

音频采访无需在新闻报道开头交代繁琐的信息,考虑到听众听取信息的速度一致的影响因素,听众在听音频报道,为确保其能够充分理解新闻内容,要求音频新闻里的句子结构相对简短,不能一句话中含有过多的信息要素,确保听众听取到的信息内容能够快速吸收消化。虽然音频新闻中的句子结构简短,但应当具备明确的故事主旨,一句话中不建议涉及过多的主题,只解决一个首要问题即可。音频故事的线索清晰,在开头提出问题,并在结尾处解答问题。相对于记者回答结尾的问题,由被采访对象解答问题的收听效果更加理想。建议由被采访对象讲述故事的内容,记者的话术可起到引导与连接等关键作用,听众的听取意愿更高,更利于提高广播新闻节目的收听率。加强对录音新闻或录音报道的时长控制,长的可能3-5min,短的可能几十秒,但在简短的时间内,表述的内容需要明确与新闻要素需要齐全,尤其是针对性信息量较大的录音新闻报道,需做到主题鲜明。

2.3 自然讲述故事

用轻松自然的语气进行音频报道与讲述新闻故事,在编辑制作环节,建议避免引入传统新闻中常用到的专业措辞,确保话术更符合讲故事表达形式的要求。在新闻故事讲述中,建议找到自然的语调,以提高广播新闻节目的亲近感与本土化。

录音广播新闻报道的要求较高,从录音报道的时效性与简短性特征入手分析,借助播报现场的设备进行播报是其最大的特征。新闻的报道不能主观随意,要确保事实清楚,确保严谨的新闻性。记者等播报对象的专业要求较高,报道时的语序需具有条理性,语言需清楚明确,语句结构需简练,讲述的内容需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同时录音广播新闻受到时间因素的限制,需加强明确对记者与受访者的要求,要求两者的语言速度适中,达到清晰度与语言简练等方面的要求标准,减少歧义等因素的夹杂。

3. 采访录音的后期剪辑技巧

录音报道在广播新闻报道中的应用越发普及,凭借绘声绘色与生动传递信息和报告新聞等特征,能够给听众营造身临其境等感受,赋予广播新闻更多的魅力价值。随着新设备与新技巧在新闻采访和制作中的应用,要求工作人员加强对采访录音的后期制作技巧的研究和把握,通过熟练应用,促使广播新闻的采访和制作等工作顺利展开。

3.1 灵活使用音频剪切技巧

音频编辑工作通常由音频处理软件加工整理,促使采访录音剪辑制作效率不断提高。音频处理软件能够将音频信息转化为可视符号,再经过对音响素材的拖拽和保存等功能操作,高效完成音频编辑工作。要求录音制作人员在工作中加强责任意识,用心倾听音频内容,加强对细节问题的把控。采取视觉操作结合听觉验证的工作方式,不仅直观方便,同时可降低误操作率。即使出现了操作失误的情况,也可以在撤销后重新制作,工作效率更高。剪辑处理采访记者的稿件时,可以将音频波形放大到一定程度,促使音频的剪辑更加准确。要求录音制作人员充分掌握与灵活运用音频制作软件,提高采访录音剪辑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得心应手的展开工作。处理后的音频剪辑及时保存入库,避免因软硬件设备故障引起的重复工作问题。

3.2 补录技巧

在音频剪辑工作中,发现录制好的音频中出现噪声干扰或内容缺失的情况,可通过录音内容补录的技巧进行处理。尤其是同期录音采访中采取随错随补的方式,能够确保音频内容更加完整,满足音频剪辑和广播新闻节目播出的要求。随错随补的方式展开不能主观随意,需加强对细节问题的把控,包括合理选择录制现场与控制录制环境差别等,促使音频内容中的音量和音色与情绪等内容能够及时被听出。尤其是在录音室内进行补录,可采取调音台的场景模仿效果,加上采访时录制的背景环境音,确保广播新闻内容听取的连贯性,促使剪切的痕迹淡化。

3.3 录音成品合成技巧

音频合成也是录音新闻制作后期常见的工序,需加强对音频编辑工作人员的重视。音频文件素材经过软件的剪切与调整等处理后,合理利用音频合成技巧,能够促使录音新闻作品更加完整与连贯。在录音成品合成前,需加强对声音素材的顺序与位置和音量大小等影响因素的把控。合成前通过试听发现与解决问题,并通过备份等方式,单独保存与备份重要的音频素材,确保重新制作工作顺利展开。合成好的音频资料,利用编辑软件将其转换为播出工作站要求的格式,再上传到播出服务器上,便于广播新闻节目的播出使用。

在广播录音新闻的采访和制作中,需加强把控广播录音新闻的特征与制作设备和后期制作方法等工作影响要素,为广播录音新闻作品的成功制作提供思想与技术等方面的保障支持,从而推动广播录音新闻行业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梅建伟.浅谈广播录音新闻采制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20(5):202-203.

[2]宋娟.浅谈县级广播电台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敏感性和创新能力[J].传播力研究,2019,3(6):95.

[3]朱淼波.浅析如何提高采访类广播节目的录制质量[J].视听,2019(8):222-223.

猜你喜欢

广播新闻采访
广播新闻语言表达形式探讨
声音的价值
广播新闻策划与创新
儿子“采访”我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如何化“微”为机
浅谈记者在体育新闻人物采访中如何打破“中国式思维套路”
广播新闻现场连线报道探析
坚持创新原则,确保广播新闻宣传效果
美媒估计《采访》亏了3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