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2+6”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021-01-10李传松
【摘 要】本文论述高能“2+6”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和操作策略,针对当前部分学校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等问题,提出通过6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引导探究、合作探究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 引导探究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0-0094-03
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迈进了“深水区”,国家出台了新的高中课程标准,把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终极目标。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又该如何转变自身角色,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积极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校进行了高能“2+6”课堂模式教学实践研究,构建了符合校情、生情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发展了学生的多元智能。
一、“高能2+6”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和意义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方向和政策。该文件的印发,充分说明了我国教育改革正朝纵深方向迈进,培养与祖国未来建设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目标。
然而,由于仍有不少学校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学校尚未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依旧存在,导致了课堂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凸显,学生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培养。过去,我校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状况,我们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为此,我校进行了高能“2+6”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该教学模式通过两个维度、6个教学环节,以教师指导、引导为辅助,以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彻底转变了“教”与“学”的地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学生由学习的被动者变为学习的主动者,从而实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高能“2+6”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尝试,对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了极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促使我们对教师主要任务有了新的认识。合作、自主、探究是新课改提出的新教学理念。教师要准确认识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奠基。教学中,教师应主动转变自身角色,变单向的知识传授为关注学生的多维参与,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二是促使教师对教学本质有了新的认识。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实质上是对学生主体作用的认识。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活动,这种活动具有双向性、目的性和计划性,通过特殊的组织形式,学生能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可见,有教学就有活动、有教学就有交流互动,这一活动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高能“2+6”课堂模式的教学实施策略
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研究,我校构建了高能“2+6”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丰富的教学文化内涵。其中,“2”为课堂教学的两个维度,即坚持“两个三”:遵循“三个探究”——自主探究,引导探究,合作探究;贯彻“三个注重”——注重情感,注重学法指导,注重思维创新。“6”是在“2”的理论支撑下推动课堂教学开展所采取的6个教学环节。
(一)对接承上,关联启下,落实自主探究
落实学生自主探究,是推进“教”与“学”的前提和基础。在自主探究环节,我们确定的目标是通过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完成新旧知识的对接,从而顺利开启新的学习旅程,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我们设计了“承”和“启”两个教学环节。
“承”,即承上,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这一环节的教学时长一般为3—5分钟。该环节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教师通过设计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消化前一节课讲授的核心内容,如重要定理、原理、公式等知识,或是让学生默写、背诵前一节课学习的文章,尝试总结、复述文章的内容、内涵。通过旧知与新知对接,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巩固旧知,为学生学习新知打下良好基础。教學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应尽量不打扰学生的自主探究,切实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精神,让学生养成温故知新的好习惯。
如在展开《归去来兮辞》一课教学前,教师让学生回顾了此前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和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如让学生背诵或默写《桃花源记》《饮酒》(其五)等篇章,引导学生回忆、复述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加深学生对这些诗文的理解,以及对陶渊明其人、其事、其风格、其思想的了解,让学生明白了“知人论世”的道理,激发了学生探究新课的热情,为学生深入理解《归去来兮辞》一文的情感内涵做了很好的铺垫。
“启”,即启下,就是在完成“承上”环节的基础上开启新课的学习。这一环节的教学时长一般为5分钟。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简要、生动的语言概述文章主要内容,也可以利用生活事件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以此开启新的教学旅程。如在导入《归去来兮辞》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如下导入语:“同学们,你们是否曾经为考试的得失而感到高兴或失落?当面对名利的诱惑时,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些是我们今后可能会碰到的问题。那么,你知道古人是如何抉择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一篇名作《归去来兮辞》,看看他是怎么做的。”通过两个贴合实际的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随后教师进一步让学生通读全篇,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章,找出体现陶渊明辞官原因及回归田园后愉快心境的语句,初步感知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这一环节还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利用“导学提纲”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钻研,完成新课的教材梳理和自我小测部分。
(二)问题引领,学以致用,落实引导探究
“引导探究”是整节课的核心部分,教学时长一般为25分钟。这一部分包含了“导”和“用”两个环节。所谓“导”,即引导,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开学习;“用”,即应用,是指学生在教师点拨、同学合作的基础上掌握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两个环节相辅相成,“导”是有效实现“用”的基础,“用”是“导”的最终目的。
在《归去来兮辞》一课的“导”环节中,学生掌握文本的生字词后,教师设计如下思考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陶渊明为什么会选择归去?归去之后,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思考?通过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表现陶渊明归去原因、归去后生活情趣、归去后人生思考等内容的句子。
要想展开好“导”的环节,关键在于思考问题的设计。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所设计的思考问题既要有梯度,尽量符合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要具有启发性,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上述思考问题,教师以陶渊明的“归去”为核心,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归去的原因、归去后的生活及所思所想,为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做了充分的准备。
完成“导”环节后,进入到“用”的环节,这是“导”环节的延伸与深化。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围绕教师在“导”环节中提出的思考问题,进行自主阅读、自主探索、合作研究、交流分享,然后解决这些问题。如为了解决“你觉得陶渊明为什么会选择归去”这一问题,各学习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合作学习,找到了陶渊明归去的原因:是“田园将芜”,是“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而更重要的是他觉得出仕是“以心为形役”的行为,他不想因为做官而違背自己的本性。接着,教师展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既加深了学生对陶渊明为何辞官归去的理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用”的环节更关注知识的形成和理解、掌握基本技能及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导”与“用”两个环节并非截然分开,而是可以穿插进行,或者可以将“用”的环节与后面的环节相融合。无论如何操作,教师应始终秉持一个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前要充分研究学生学情,准确把握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设计适合学生发展、体现学生个性差异的引导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学习、运用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合作展示,点评提升,落实合作探究环节
高能“2+6”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为探究,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探究,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该模式的两个维度中,我们将“三个探究”摆在了首位。合作探究是“三个探究”其中之一,承载着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态度、探究学习能力等作用,包含了“展”和“评”两个教学环节。
“展”,即展示,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有效展示。如关于教师在“导”环节中提出的陶渊明“在这样的生活中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思考”这一问题,在展示环节,教师首先请各学习小组自由选择一个或几个句子,或是将它们扩展成一段文字,或是画成一幅画,将自己所理解的陶渊明的生活展示出来,然后由学生合作讨论、创作之后进行展示。
师:通过刚才的创作练习,我们体会到了《归去来兮辞》的词句美、意境美。接下来,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吧。
生1:我们组选择了“或命巾车,或棹孤舟”一句。我有时驾着巾车,有时划着一叶扁舟。我或站在车上,或站立船头,引颈遥望,任凭波荡风吹,吹起衣襟,送来松涛,尽情享受这大自然的天籁!
生2:我们组选择了“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一句。在凉爽的秋风中,我靠在被风吹开的南窗,眺望远处三五成群的南飞的鸟儿,天朗气清,使我心境豁然开阔,此时又有何种情事能让我焦虑不安呢?
生3:我们组选择了“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两句。碧波无垠,微风荡漾,吹动了水面的一叶轻舟,我随舟上下、从流飘荡,观赏着欢快的鱼,感受着清爽的风,身上的白衣随风招展,人与大自然和谐而统一。
师:你们都说得非常棒,很有创意!其他同学也来说说你们的想法吧。
在该环节中,学生展示的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可以口头描述,也可以到讲台板书展示。对于学生的展示,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表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挑战、补充、完善,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实现知识的巩固和迁移运用。
“评”,即点评和评价,通过适当总结、点评精讲,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我们认为,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既要有教师的点评、精讲,也要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才能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如在《归去来兮辞》一课的评价环节,教师首先让学生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所得和不足;然后通过同桌学生互评、组内学生互评、学习小组互评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方法,弥补自身学习的不足;最后通过教师点评和精讲,进一步为学生解决各种学习难题和困惑。多种评价方式的交融使用,有效提高了本课的教学效率。
总之,高能“2+6”课堂教学模式的两个维度、6个环节的设计,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引导探究、合作探究,注重情感发展、学法指导和思维创新,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而且,我们要求教师在采用这一模式教学时,做到细化课堂管理,明确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能够有效避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持续参与、持续地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证明,高能“2+6”课堂教学模式是能够有效解决课堂效率不高问题的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李传松(1966— ),男,汉族,广西容县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就职于容县高级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双减”政策下少教多学高效课堂。
(责编 施景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