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累经验丰富量感

2021-01-10黄娟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砝码天平黄豆

黄娟

“克的认识”是《克和千克》的例1。本课时借助学生熟悉的超市情境,基于学生对质量单位已有的认识,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丰富学生的量感。

一、逛一逛,感知“量”的含义

基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笔者教学时围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

上课伊始,笔者呈现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场景,让学生“逛一逛”超市,了解超市水果区域里的相关信息,特别是价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信息。学生经历“逛一逛”,感受到生活中一般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示物品价格的。笔者设疑:怎么知道物品的轻重呢?一名学生说:看物品包装上的标示,就能知道物品的轻重。笔者追问:如果物品没有外包装,怎样获得物品的轻重呢?这名学生回答:“用秤称。”笔者再呈现超市购物的情境并描述:“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物体的重量在数学上称为物品的质量。要表示物品到底有多重,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你知道生活中使用的其他质量单位吗?”学生想到“公斤、斤、两”等。笔者告诉学生:生活中,我们也会用到公斤、斤和两,但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二、称一称,建立“量”的观念

量感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对量进行感知的过程,要在操作过程中积累经验。学生虽然在生活中接触过与质量相关的事物,已经对物体轻重有了初步的感知,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为了更好地突破“1克物品实际有多重”这个难点,笔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活动素材组织教学。

首先,看一看,感知物品的轻重。如图1所示,引导学生观察“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三样物品,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学生观察后表示这三样物品都比较轻。笔者顺势指出:“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用符号‘g’表示。除了这三样物品外,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学生很快说出:一枚2分的硬币、一块橡皮、一小袋蛋黄派、一个草莓、一支铅笔等都是用克作单位。

其次,掂一掂,具体感知1克有多重。笔者告诉学生,在大家列举的较轻物品中,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然后让他们取出准备好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重量。

再次,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学生在教师准备好的小盘子里面(一颗纽扣、一粒花生米、一枚曲别针、一个图钉等)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学生进行充分的活动之后,通过交流汇报提炼方法:用一枚2分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对比着掂一掂就找到了。

最后,称一称,1克黄豆有多少粒。笔者设疑:你能从装了黄豆的袋子中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它重1克的?一名学生回答:用秤称一称就知道了。笔者反问: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另一名学生回答:可以用天平。

笔者出示天平,并指出:“天平有两个托盘,一般地,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出示砝码)。砝码都是用‘克’作单位的,最轻的是1克。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向‘0’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接着,教师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黄豆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演示中发现:7粒黄豆的质量约重1克。

三、估一估,突出“量”的标准

教学完例1后,笔者通过“做一做”让学生将1克作为估量标准进行估量。为了突出“标准”的作用,笔者先将“做一做”(见图2)的要求改成: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大约重多少克?

有了上面的学习经验,学生很快回答出:羽毛不足1克;一包手帕纸约重20克;1角硬币约重2克;线不足1克。笔者再引導学生估一估这些物品哪些比1克轻。有了上题的估量基础,学生很容易比较出羽毛、线的质量比1克轻;手帕纸和一角硬币的质量比1克重。最后,笔者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有了之前的活动,学生很快说出:一粒小米、一根头发、一根绣花针等比1克轻。

通过多层次的活动,学生经历了不断调整的过程,逐步形成了估测的策略,具备了初步的估量能力。

(作者单位:应城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砝码天平黄豆
有趣的砝码称物
黄豆噼里啪啦
黄豆变形记
天平的平衡
巧变动使天平平衡
黄豆成长记
上门保养:差异化是竞争砝码
黄豆枕头
简易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