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推理、想象中建立质量观念
2021-01-10易小华
易小华
学习“质量”的相关知识对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有重要作用。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克、千克、吨的质量观念,并结合实际解决与质量相关的问题呢?
《吨的认识》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1吨有多重?“吨”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也不可能像认识克与千克那样能够借物体验。基于此,笔者在间接感受上做文章,设计“体验—推理—想象”三步,以抱一抱、拎一拎丰富学生对重量的直接体验和感受;以算一算、估一估、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借助推理和想象,间接感受1吨有多重。
一、活用素材,充实体验
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学生不容易直接感知,所以笔者运用丰富的学习素材帮助学生间接感受吨的重量,获得多样化的量感体验。
教材设计的学习素材是100千克每袋的大米,引导学生认知到10袋大米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从而揭示1吨=1000千克。但这袋100千克的大米有多重呢?仅仅看课本上的图片,学生无法感知,而真的找来一袋这样的大米让学生体验,也不太实际。于是,课前笔者让学生称出自己的体重。课上,笔者特意请体重最接近25千克、50千克的两名学生走上讲台,先请一名力气较小的学生来抱抱他们,又请一名“大力士”来抱抱他们,让这两名学生说一说抱后的感受,进而想象自己抱一袋100千克的大米的感受。力气小的学生只能抱起25千克的同学,无法抱起50千克的同学。笔者让他想象抱100千克的大米时,他夸张地表示“那会把他压得站不起来”,可见他已经感受到了100千克大米很重。笔者乘机说道:“这袋100千克的大米,老师这样的成年人也很难抱动,可见100千克已经很重了,但它离1吨还差得远呢。”就这样,笔者借助学生体重这一身边的素材,让教材中静止的图片“活”了起来,充实了学生的体验。有了这样的经验,学生再来认识10袋大米,也就是1吨的重量,就有了感知依托。
学生的体重是本节课使用最多的素材。除上述环节之外,笔者还请体重20千克、30千克、40千克、50千克的学生上讲台站成一排,大家来抱一抱他们,并说一说感受;请同桌二人互相抱一抱,说一说感受。另外,笔者还准备了生活中的素材,如2千克一个的柚子、5千克一桶的水,请学生拎一拎、提一提;找出汉语中表示很重的词语,如恩重如山、重于泰山等,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这样巧妙地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创造多次体验的机会。
二、结合换算,发展推理
质量单位的换算是本课的重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契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丰富课堂教学的思想内涵,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估算、归纳、类比、画图等学习活动,发现规律,发展推理能力。
1.图文结合让推理更有序
为了让学生对1吨有更深刻的认识,教材在揭示了吨与千克的关系后,安排了一个推理活动:( )个25千克的学生约重1吨。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计算25×( )=1000或1000÷25=( )。此时学生只具备表内乘除法计算能力,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笔者组织了一次小组学习,首先提供学习材料:一个2千克的柚子、一桶5千克的水,并请来一名25千克的学生、一名50千克的学生;然后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抱一抱、说一说、算一算;最后组织各小组学生将推理过程和结果填写在报告单上,并請小组代表汇报。
交流中,笔者重点引导学生理清“多少个5千克是1吨”的推理过程。首先,笔者用PPT出示1桶水(5千克),并提问10桶水重多少千克?学生回答:10个5是50,10桶水重50千克;然后提问:100桶水(PPT出示100桶水)有多少千克?学生回答:100里面有10个10 ,10桶水是50 千克,100桶水就是500千克。笔者提示:500千克是1吨的一半,如果再加上半吨(PPT中增加100桶水)是多少桶水?多少桶水是1吨?学生齐答:再加上半吨是200桶水,200桶水重1吨。笔者总结:1桶水5千克,200桶水重1吨,也就是说200个5千克是1吨。图文结合的推理形式能帮助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三年级学生分析问题。在这样有步骤、有条理的推理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有序推理的方法,教材中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2.手脑并用让推理更有趣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抱一抱,说一说感受,并估计大约多少个同桌重1吨。学生兴高采烈地互抱之后开始练习有序推理。如,我同桌的体重是26千克,大约4个他就是100千克,10个100千克就是1吨,所以40个他大约重1吨;我同桌的体重是32千克,10个他重320千克,大约30个他重1吨……此外,笔者将问题条件复杂化,给出这样的问题:“国宝大熊猫刚出生时仅有100克左右,一个月后可长到1000克左右,成年的大熊猫体重可达100千克左右。( )只刚出生的大熊猫、( )只一个月的大熊猫、( )只成年的大熊猫约重1吨。”该问题综合了克、千克和吨的换算问题,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知识,强化了推理方法,而且拓展了知识面,锻炼了表达能力。
三、展开想象,深化量感
要强化学生对“吨”的间接感受,还要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关于不同重量的画面感,建构吨的量感表象。
1.穿插故事展开想象
教材通过一些现实场景,如码头的货物、铁路运输线上的火车车厢等引入新课,让学生感知计量较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然而,这些场景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给学生带来的感受并不强。鉴于学生已经认识了克与千克,笔者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他们认识吨。
开课时,笔者以“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请你想象一下,如果用这条船称苹果、山羊、大象,船会怎样呢?为什么?”“几乎一动也不动。”“晃一晃。”“明显下沉。”这些词语的表达,说明学生对这些常见事物的重量有着合理的估计。当笔者出示“一只大象约重3( )”的问题时,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克与千克都不合适,在认知冲突中自然产生需要更大的质量单位的需求,“吨”的出现水到渠成。
2.结合时事展开想象
课上,笔者以“神十一”的口吻写了一篇自我介绍,学生读来感觉十分有趣:“我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11艘飞船,你可以喊我的小名‘神十一’。我身高9米,相当于3层楼那么高;起飞质量8吨,相当于5辆小汽车的重量。等我发射升空后,就与等待已久的‘天宫二号’实验站对接,成为一座小型空间站。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当你仰望星空时,滑过天空的星星里没准就有我呢。”结合文中的“身高9米,相当于3层楼那么高;起飞质量8吨,相当于5辆小汽车的重量”,学生对“神十一”有多大、多重有了具体的感知。笔者揭示:“同学们,这么大、这么重的‘神十一’也能被我们送入太空,你想说点什么?”“我们中国的科学家太了不起了。”“我们中国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一次次的想象让学生对“吨”的感受逐步加深,建立起“吨”的表象,同时通过了解上述素材,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作者单位: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道前川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