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效应对地方农林高校辅导员的影响及解决策略研究
2021-01-10仇欢欢陈占强
仇欢欢 陈占强
摘要:由于网络的互动性、社交媒体和算法推送的广泛使用,个人可以只选择关注个人想关注的信息,从而失去对多元化信息的接受渠道和感知能力。这就是“信息茧房效应”。信息茧房效应对地方农林高校辅导员有重大影响,即信息茧房会引起信息封闭、知识沟再扩大和群体极化。解决策略:(一)发挥国家综合治理能力;(二)完善网络媒体传播机制;(三)提高辅导员媒介素养。
关键词:信息茧房;地方农林高校;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206;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4-0107-03
面对网络发展提供的海量资讯,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订制个性化的信息,长此以往很有可能会导致其信息视野的窄化和信息来源的失衡,长期聆听同一种声音,接触不到异质信息,如同蚕蛹一般置身于茧房一样,会形成信息茧房。而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关注辅导员的信息行为,厘清信息茧房的形成机制和运作机理,预防群体极化,加强人工干预,在满足地方农林高校辅导员个性化信息需求的同时,避免信息茧房负效应的出现,这对地方农林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茧房效应的概念、成因和存在问题
(一)信息茧房的概念
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也称“信息茧室”,是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其《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一书中,针对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人们选择信息的自由化与倾向性所导致的问题而提出的。也就是说,信息茧房意味着人们只听自己选择的东西。由于网络的互动性、社交媒体和算法推送的广泛使用,个人可以只选择关注个人想关注的信息,从而失去对多元化信息的接受渠道和感知能力。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形成“茧房效应”。
(二)信息茧房的成因
新媒体时代,社會群体及个人逐渐养成了选择、关注和发表个性化信息的习惯,社交媒体和聚合服务则推波助澜。大数据根据使用者对信息的偏好、访问次数从而对信息内容进行有效筛选、排序,为使用者推荐最佳方案,以满足其独特的信息需求,从而完善信息过滤机制。例如,无论是抖音①,还是今日头条②,就会掉入“信息茧房”,这二者内容分发的核心是“信息推荐”机制。而信息推荐的主要依据又是用户以往的阅读、观看记录,包括点赞、停留时间等。于是,用户看某方面信息越多,系统就推荐得越多,周而复始,彼此强化。
(三)信息茧房存在的问题
信息茧房现象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
首先,信息茧房会拉大阶层之间差距。阶层划分的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是根据人们在社会组织中的地位、作用、收入方式与收入多少的综合性指标,一般具有职位、收入等多方面同一性的人们,构成同一个阶层。从算法的影响来看,算法强化了知识沟的负面作用,使得阶层的知识差距进一步拉大。贫穷阶层不仅在对知识的理解学习上处于劣势,甚至意识不到互联网应该给他们提供特定的知识,这属于“合理化剥夺”,从而造成阶层差距明显。
其次,信息茧房会造成群体极化。“群体极化”概念往往表现为一种极端化的倾向,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其含义是,在一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容易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信息茧房中,用户接触不到不同的观点,并且受到更强的群体影响,势必造成意见更加强势与激进。
最后,信息茧房会降低社会认同感。从个人层面来看,网络时代下的“信息茧房”使每个人囿于依据自己兴趣构建起来的信息虚拟空间并沉浸其中,成为一个个“孤单的自我”和“单向度的人”③,个体对外界认知存在偏差,最终固化其个体存在的分裂感,从而降低了对社会主旋律共识的认同。从社会层面来看,个体存在的价值要依托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但是“信息茧房”弱化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公共交往,降低个体的协商、合作和集体精神,从而阻碍了当前我国社会整合的进程,最终降低社会认同感。
二、信息茧房效应对地方农林高校辅导员的影响
近年,高校辅导员所面对的媒介环境变迁主要是由大众传播转向微传播。大众传播是传统的以报纸、广播、电视为媒介的传播形式;微传播则是以新兴的社交手机应用,如微博、微信、抖音等为媒介的传播形态。在信息传播飞速的时代背景下,微传播已然成为中流砥柱,对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影响显著。地方农业类高校拥有庞大的农业科研教育人才队伍,在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培育着服务“三农”④工作的人才。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校的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引导者,应该熟悉和掌握信息茧房效应对自身带来的影响,自觉规避信息封闭、知识沟的再扩大和群体极化等问题。
(一)信息茧房引起的信息封闭
数字媒介后台依托大数据挖掘和算法机制轻易地掌握用户的信息浏览痕迹,找到切入点,做到精准化针对用户需求提供信息。这种个性化服务看似增加了用户接收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实际上则减少了用户对于信息的选择和对其他信息的接触,打开网页就能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长此以往用户也会乐此不疲地陷入“信息茧房”中,只看自己想看的、只听自己喜欢的,使得自己的信息网络更加封闭。信息僵化封闭表现为桎梏于自我信息圈,由此引起的信息失真与信息失衡,最终导致信息固化,呈现信息封闭化。
从信息茧房所引起的信息僵化封闭的影响来看,表现在信息失衡与信息失真两个层面:首先是信息失衡,体现在地方农业高校辅导员被动接收所有信息而非创新信息过滤机制,导致难以接触其他不同领域的信息,造成信息结构失衡。高校辅导员关注焦点局限于原有的兴趣或观点上,无法关注其他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导致信息窄化、其次是信息失真,高校辅导员通过同类圈子获取相对同质化的信息,正因为这种同质化的信息获取,高校辅导员们将自己局限在“拟态环境”中,出现信息失真情况,或理解为信息获取“狭隘化”,最后造成信息的僵化和封闭。
(二)信息茧房引起的知识沟的再扩大
1970年,美国“明尼苏达小组”从社会结构角度考察传播效果出发提出“知识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该理论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地位及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所获取的信息速度不同,也就是说,由于不同群体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不均衡,导致其间的知识差距呈扩大的趋势。
在信息茧房效应下,社会个体对个性化信息的需求不断加大,周而复始,这导致不同群体获取信息能力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在媒介传播技术的不断进化下,社会个体之间的知识沟呈现再扩大的趋势。地方农业高校的辅导员与发达地区的双一流高校辅导员比较,其社会经济地位相对弱势,知识沟会出现小幅的扩大化。
(三)信息茧房引起的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信息茧房中的个体在网络平台过滤机制、社会关系网中的过滤机制、算法的过滤机制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共同的兴趣与选择慢慢积聚于某一网络平台,最终形成一个可以深入讨论这一相似或相同特性的聚合体。用户所关注的信息基本上都趋向统一的影响,彼此在某些方面又具有较大共性,因而这个群体空间里的每一个人一开始就都存在着某种倾向,而经过交流之后的倾向并不会有所扭转,反而会朝着这一倾向继续移动,直至形成最后的极端观点,最终导致群体极化现象。地方农业高校的辅导员同样作为独立的个体,在社交网络的个性化选择机制下,群体极化现象凸显。
三、地方农林高校辅导员面对信息茧房效应的解决策略
现代社会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更替变化快,及时准确地抓住有效信息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地方农林高校辅导员的处事能力,这对能否有效指导和帮助地方农林高校的学生身心健康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当下地方农林高校辅导员有走出自我信息网的渴望并愿意打破信息茧房桎梏,主动获取更多高质量信息,承担新时代培养三农人才的重担,助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因此,面对信息茧房效应对地方农林高校辅导员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发挥国家的综合治理能力、完善网络媒体传播机制、提高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来综合有效应对。
(一)发挥国家综合治理能力
1.加强信息宏观调控
国家在资源的分配方面具有宏观调控优势,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地方农林高校具备乡村发展所需要的人力和技术资源,为此国家应加大在地方农林院校资源及信息分配方面的比重、给予他们获取信息需要的技术和人力资本的帮助,提高地方农林院校辅导员走出信息茧房的积极性,同时创新媒介传播路径,时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创建与师生平等、即时的交流平台,了解其所思所想及切实需求,从而巩固群众基础,充分发挥媒介机制的引导作用。
2.加强信息环境优化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各类媒体不能仅以获取利润为目的,而更要主动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在此方面,国家可以出台各类政策法规来规范信息传播环境。例如,规定媒体肩负的社会责任,允许互联网平台既能做到提供精准、个性化信息,帮助地方农林高校辅导员更加便捷地获取到三农问题相关的最新信息,也要通过智能预测判断用户的兴趣发展态势,从而扩大范围进行内容推送,克服“信息窄化”的弊端;严厉监督信息质量及网络行为规范并有必要将其纳入法律之中,为辅导员创造一个有秩序且有价值的信息环境。
(二)完善网络媒体传播机制
在网络社会中,人们可以便捷、快速地获取信息,各类媒体平台为争夺用户流量资源,企图在各种过滤机制下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来吸引用户。例如,在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等信息传播微平台上,用户浏览得越多,思维却很可能变得越狭隘和片面。于是,在不知不觉间,社会个体已掉入了一个由“算法”精心编织的,冠以人工智能和高科技的信息茧房中。
因此,要解决此原因造成的信息闭塞现象,需要扩大用户信息接触范围、打破原有信息选择思路、增加用户与信息偶遇可能性,使其接触更多信息。对于地方農林高校辅导员而言,互联网信息平台可以完善算法推送机制,在个性化推送的基础上,增加多元信息的输入,便于普通用户扩大信息网络,完善和创新媒介信息传播机制,增强地方农林高校发展活力。
(三)提高辅导员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一般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卜卫在《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一书中解释,媒介素养即使用媒介的能力,包括:对各种特定媒介的认知、了解媒介内容中的各种问题,了解影响媒介内容的因素及了解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的不同。因此,面对信息茧房问题,辅导员需要提高媒介素养,包括拓宽信息视域和打破自身对社会关系网的依赖。
1.拓宽信息视域
这要求辅导员改变固有观念,淡化信息选择心理,主动使用媒介开展日常工作。一是要在思想上争取主动,做好打开自我知识体系,接纳新知识、新技能的心理准备,拓宽自我认知及发展视域;二是要主动积极参与实践,通过搭建新型网络学习平台,增强自身学习主动性,加快发展教育培训,巩固教育成果,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地方农林高校改革创新,助推探索发展新模式;三是高效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蹚出新媒体发展新路径,推动新媒体一体化发展,实现自身媒介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提升。
2.打破对社会关系网的依赖
信息时代下,地方农林院校辅导员的社会关系网是其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辅导员通常在这种关系网中选择与自己个性同质的信息,并长此以往规避那些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信息,层层过滤后辅导员更愿意在这层关系网里选择和接收信息,在这里辅导员对于信息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得到最大满足、成本也最低。对此,辅导员要能够大胆尝试从多渠道搜集信息,加大自身信息偶遇可能。当碰到不感兴趣信息时不要直接跳过、一味寻找自己习惯浏览的信息,而是驻足停留一点时间,渐渐会被固定路径下的其他信息所吸引,甚至打开探索信息的其他路径。基于此,高校辅导员们将会摆脱信息茧房效应的影响,打破对其社会关系网的依赖。
注释:
①抖音:是由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孵化的一款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
②今日头条: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为用户推荐信息、提供连接人与信息的服务的产品。由张一鸣于2012年3月创建,2012年8月发布第一个版本。
③单向度的人:来源于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人物赫伯特·马尔库塞著作《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中提出“单向度的人”(又译“单面人”)的概念,是指发达工业社会已蜕变成一种“单面的社会”,活动在其中的只是具有“单面思维”的“单面人”。“单向度的人”只知道物质享受而丧失了精神追求,只有物欲而没有灵魂,只屈从现实而不能批判现实,即纯然地接受现实,盲目地接受现实,将自身完全融入现实。
④“三农”:指农业、农村和农民。
参考文献:
[1]陈力丹,曹文星.2012年新媒体技术与应用走势分析[J].编辑之友,2013(2).
[2]凯斯·R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M].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8.
[3]王晨梦.“信息茧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冲击与应对[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17(4).
[4]赵巍,张晓伟,贝森.媒介生态理论背景下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发展空间探析[J].東南传播,2012(6).
[5]熊伟.对“网络暴民”现象的解读[J].青年记者,2008(14).
[6]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全文)[EB/OL].中新网.(2009-09-18).
https://www.chinanews.com/gn/news/2009/09-18/1874805.
shtml.
[7]彭兰.导致信息茧房的多重因素及“破茧”路径[J].新闻界,2020(1).
[8]彭兰.无边界时代的专业性重塑[J].现代传播,2018(5).
[9]何威.“信息过载时代”的信息过滤机制[J].青年记者,2010(16).
[10]赵云泽,薛婷予.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偶遇”行为研究——解决“信息茧房”问题的一种视角[J].编辑之友,2020(5).
[11]申楠.算法时代的信息茧房与信息公平[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作者简介:仇欢欢(1989—),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陈占强(1985—),男,汉族,山西阳泉人,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