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
2021-01-10刘嘉洋张海航
刘嘉洋 张海航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是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感,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基本前提。选取贵州中医药大学师生作为研究样本进行调研,发现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制度自信教育从教育的主客体都存在亟待改善的问题,存在师生对课程思政的了解情况不充分,当前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单一,课程思政教学的现有资源不足,制度自信教育与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入不够等诸多问题。将制度自信教育更好地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一)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增强学习与积累,善于整理素材与案例;(二)课程思政教学中要讲好“中国故事”以提升学生的制度自信;(三)以“三进”为方式,以“热点”为载体,强化制度自信教育融入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制度自信;课程思政;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4-0099-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1]当今社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新媒体快速发展融合,信息多元化时刻冲击着当代高校大学生,这对高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以95后和0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最朝气蓬勃、最有活力的一群人,他们的理想信念、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精神状态可以说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未来的发展潜力[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4]。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且必须是信仰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当今社会新媒体网络高速发展,信息裂变,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的信息多样化、复杂化,但他们中大多数鉴别能力还不是很强,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甚至被人利用而迷失方向。因此,在大学开展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已迫在眉睫。
(二)有利于筑牢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
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我国高校非常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总体效果向好,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凝聚力也在不断发展增强。但也正是由于高校的特殊性与重要地位,加之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三观树立的过程中,他们对外来信息的鉴别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高校便成为了西方敌对势力入侵国人思想首当其冲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开展系统有效的制度自信教育,就是要让他们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一系列发展成就;我党是怎样一次一次抵御战胜了发展路上的挑战;让他们深刻了解并认同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因为“这一制度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5]。当我们的大学生接受了这样的教育引导,坚定了制度自信时,再面对多样化的网络舆论、多元化的信息,甚至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时,都能够绝对地认可“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6]。从而真正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保护墙。
(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制度认同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習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民族和人民,坚定跟着党走中国道路。”国民的制度自信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而制度自信教育也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源泉。大学阶段正是青年一代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价值取向的为民性,在这一时期只有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才能让大学生在多元信息社会,在大变革中不受他人利用,不迷失方向,努力做本真自我,提升实现其人生理想,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制度自信教育在高校开展的现状与困境
(一)调研方案设计
本研究选取贵州中医药大学师生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制度自信教育接受情况的调研。笔者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对比、评价3个维度设计了《当代大学生对制度自信的认知度及学生接受制度自信教育的效果调查》问卷,通过互联网方式进行发放及回收,共收回调查问卷221份,有效问卷203份,有效率为91.85%。从性别来看,男37人占18.22%,女生166人占81.78%;从政治面貌来看,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17人占样本总数的8.3%;共青团员159人占样本总数的78.32%,群众27人占样本总数的13.38%。
(二)调查结果分析
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整体态度及评价即自信程度的问题,非常自信的有158人,占77.83%;比较自信的39人,占19.21%;一般自信的4人,占1.97%;不太自信的2人,占0.99%。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我国的制度是非常自信的,但仍有22%多的学生是比较自信或一般自信的,随机调查中甚至有2位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太自信的,可以说这个结果并不乐观。
在当前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第二课堂党团课、学生活动专题讲座等是对大学生进行制度自信教育引导的普遍方式。也就是说,大学生对当前我国制度的认可和自信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优劣。调查数据显示,仅有78人,占比38.4%的调查对象对当前学校开设的思政课持非常满意的态度;甚至有14人持非常不满意的态度。针对党团课中制度自信教育的调查显示:有46位学生表示所在学院只是偶尔开展制度自信教育方面的党团课;甚至有37位学生并不清楚学院有没有开展相关党团课。以上数据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当前学校的思政课及党团课对学生的制度自信教育是有所欠缺的,存在教育活动覆盖面不够、学生接受程度不高、学生不感兴趣等问题。
2.访谈结果分析
除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外,笔者邀请学校学生工作部负责人1人、思政课教师2人、校团委工作人员1人、专职学生辅导员3人开展了个别访谈及群体座谈。访谈的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对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的引导情况。(2)日常党团课对学生制度自信教育的引导情况。(3)当前思政课及学生活动对制度自信教育引导的局限性。(4)如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举措引导学生坚定制度自信[7]。
访谈结果如下:近几年从学生工作部到校团委再到各二级学院及专职辅导员,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及制度自信教育都是非常重视的,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文件,实施了一些举措,但效果却微乎其微;在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进行访谈后发现,其对制度自信教育的重要性的理解及赞成程度很高,也不断地在尝试改进教学方法以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真正落实中发现其课堂氛围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专职辅导员老师则表示他们清楚在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中一大重要领域即制度自信教育引导,在班会上以及其他活动中他们都有意识加入此部分内容,但是活动组织方式的创新性、系统性还有待加强。
3.对大学生开展制度自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1)教育主体——思政课教师及学生工作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思想引领方式有待改善。思政课及学工部、团委、辅导员老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引导的主渠道,但通过调查及访谈发现以下问题比较突出:一是思政课教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大多以灌输式讲授教学为主,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难触及学生内心;二是从校学工部到团委再到各二级学院以及辅导员都有意识地开展了一些制度自信教育引导的相关活动,形式或党团课或讲座等,但很难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效果不尽如人意;三是部分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的育人理念不够与时俱进,通过问卷及访谈发现有的教师自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和全面。
(2)教育客体——大学生缺乏制度对比下的理性认识。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网络变成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大学生生活学习提供方便,但另一方面西方国家、资本主义、不法分子也会利用这一工具进行他们的文化输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荼毒。大部分学生对不良信息的鉴别能力不强且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党史等正能量文化的汲取还不够,因此就缺乏了制度对比下的理性认识。
(3)教育环境——网络媒体环境、社会舆论有待净化。当代大学生通过QQ、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接触了解到很多不良的社会风气,甚至一些顶流明星也存在很多道德败坏的行为,以上种种都会对刚刚成年和接触现实社会的当代大学生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会导致他们认为现实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的,而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说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理念产生质疑,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或不信任。因此,社会风气、网络环境都需要进一步净化与提高。
三、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根据以上调研分析结果,要想实现当代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仅依靠高校中思政课教师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教师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是明显不足的,必须将高校中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行“课程思政,全员育人”。为了研究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互联网向所在学校的教师及学生共发出问卷650份,其中参与调研的教师有58人,学生有592人。回收有效问卷60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2.61%。
(一)师生对课程思政的了解情况
在有关“在您的/您所学的课程中是否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的调查中,100%的教师调查对象选择“是的”,这表明高校教师针对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了解率是很高的,但针对此问题有61.2%的学生表示肯定,13.5%的学生表示没有开展,25.3%的受访学生表示不清楚有没有开展。这说明教师虽意识到要在所授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但实际效果参差不齐。
在有关“您觉得在非思政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是否有必要?”的问题调查上,46.3%的教师表示“有必要”,33.5%的教師表示“没必要”,还有20.2%的教师表示不确定,是否开设都可以。在这个问题上67.3%的学生选择“有必要”,11.6%的学生选择“没有必要”,21.1%的学生选择不确定,是否开设都可以。从这个结果可以清晰地看出,高校教师虽然对课程思政是了解的,也清楚这个教学改革举措,但在思想上并不是完全赞同,而在学生中则有大部分受访者是认同开展课程思政的。
(二)当前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调查
在有关“您所在高校非思政课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教师采取哪种教学方式?”的调查上,选择“讲授式教学”的占比有52.4%。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课程思政大多还是以教师的直接讲授为主,以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不同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还是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喜爱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调查中,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普遍倾向“讨论法教学”,学生则选择“实践参与”的最多,比例达61%。这表明,学生希望通过沉浸式、亲自参与的实践进行课程思政的学习探讨。
(三)课程思政教学的现有资源
在针对教师的问题:“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是否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如PPT、课本、支撑材料、相关案例、教具等?”的调查上,18.9%的受访者表示“有”,43.6%的受访者表示“没有”,还有37.5%的受访者表示“有时有,有时没有”。在有关“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您备课花在这方面的时间占比有多少?”的问题调查上,选择占比时间在“31%~40%”和“41%~50%”的受访者最多,分别达到了36.25%和27.68%。这表明在非思政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中,学校提出了任务要求,但没有提供相关的课程资源。
(四)制度自信教育与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入情况
在回答问题“您认为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融入制度自信教育是否有必要”时,89.4%的受访教师选择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79.4%的受访学生同时选择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这说明教师和学生都认可将制度自信教育融入到课程思政中。在问题您所授课程/所学课程中是否引入制度自信教育的调查中,有46.5%的受访教师选择“如有相关会引入”,只有11.3%的教师选择“从没有引入过相关教学内容”。在访谈中也有教师介绍其在中医学课程、药学课程、管理学课程、社会学课程中经常引入“战疫”故事及很多中国故事。该问题的调查中有43.2%的学生也表示教师会引入。这说明教师及学生都会有意识地关注课程中有关制度自信的内容;但在访谈中发现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想要将制度自信教育的内容融入到课程思政教学中,但具体不知可以从哪些方向做出努力。
四、制度自信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究
经过调查、访谈、教育行动研究及实践,笔者试将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制度自信教育的平台,以更好地探求“课程思政,全员育人”模式。
(一)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增强学习与积累,善于整理素材与案例
上海市教育工委高德毅曾指出:“‘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8]因此,不仅仅是在思政课、第二课堂活动中,而是大学生的所有的学科课程都要充分发挥思想、价值观引领的德育功能,以期增进学生的政治认同。在访谈和调查中发现,当前高校教师是知道课程思政的,也可以认识到要将其主讲的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也清楚制度自信教育的重要性。但有些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认识还不够清晰,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中去,尤其是制度自信的元素。其实,当我们深入学习、反思后发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速度”等许多有益的价值观念在很多学科中其实都有充分体现,因此,将制度自信教育以课程思政为平台渗透到课程教学中是大有可为的。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不论在课程目标设置、授课方式选择还是案例讲解中都应时刻注重树立课程思政意识。二是要善于发现并积累素材,如相关新闻以及现实生活中适宜进行思政教育的案例,并将其更好地与课程内容及制度自信内容相融合。
(二)课程思政教学中要讲好“中国故事”以提升学生的制度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因此,高校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作为很好的课程素材与案例。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应着重注意这个“好”字。一方面,讲时要注意坚持教育性、引导性、真实性、全面性的原则,在主讲课程中找好找准切入点;另一方面,故事的遴选要重点选择优秀传统文化、党史教育、社会热点、为国争光、努力追梦等故事,切实发挥中国故事的号召力与影响力。
(三)以“三进”为方式,以“热点”为载体,强化制度自信教育融入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制度自信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强化制度自信系统性融入的有效途径[9]。首先,要将制度自信理论成果充分体现在教材中,这也进一步解决了多数教师想要融入不知如何融入的问题;其次,要从优化授课方式,改善教学方法入手,将制度自信教育传授得生动有趣;第三,制度自信教育的融入最重要的就是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完成“知识传授—价值引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转化。在传授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制度自信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重点,时刻关注与时代发展共生的热点,以“聚焦重点、贴近热点、找准学生关注点”为原则,提升制度自信教育元素的针对性。将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思想价值引领贯通,在课程中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以此完成制度自信与课程思政的协同互补,最终完成制度自信的理性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29.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1).
[3]陈珍珍.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现状及提升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9.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2).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2(2).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7]赵利平.当代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引导路径探究——以贵州高校为视域[J].西部学刊,2020(16).
[8]高德毅.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9]黎海波,田安雯.将制度自信教育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DB/OL].(2020-09-02).
https://www.gmw.cn/xueshu/2020-09/02/content_34145972.
htm.
作者簡介:刘嘉洋(1991—),女,汉族,吉林长春人,讲师,贵州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心理学。
张海航(1990—),男,汉族,吉林长春人,贵阳人文科技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责任编辑: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