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层特低渗油藏气驱油藏工程设计

2021-01-10杨建朋大庆油田责任有限公司第一采油厂基建工程管理中心房产部黑龙江大庆163000

化工管理 2021年14期
关键词:井网压裂液油藏

杨建朋(大庆油田责任有限公司第一采油厂基建工程管理中心房产部,黑龙江 大庆 163000)

0 引言

油藏工程是以依据油层物理与油气层渗流为基础,来进行油田开发设计与工程分析方法的综合性技术。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油藏与气藏在不断开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油、气、水等物质的运动规律与替代的机理。通过对相关工程措施进行模拟,来科学、合理地提高开采时的速度与总体的收集量。

1 油藏简况

试验区块的地势是东北走向,向西南倾斜,与箕状类似,东西方向较高,中部与南边较低,内部还具有多个东西向的断层,让整体环境变得复杂。底层倾斜角度较大,约15 ℃。在研究区域内还发育了三角洲的前缘亚相,其水下的河道分支范围宽广,呈现巨大的网状。同时,侧向迁移次数较多,是东南向西北呈扇形展开的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水下分流河道为该区域沉积的主要关键,伴生相主要有:分河间湾、河口沙坝等,北向有滨湖、半深湖。本区分流河道沉积是以滨浅湖相带为主要背景,河道经过多次的汇合与分开。储岩层的土质可以分为细砂、粉砂、泥质砂等种类。通过相应资料分析,孔隙度最小的为3.4%左右,最大的缝隙度是18.6%,剩余大多数是10%~18%,平均为12.7%左右;渗透率最小是0.029 mD,最大是7.57 mD,更多的是0.125~4.000 mD,平均数值是1.62 mD。其中,有效的储层段孔隙度分布在10%~20%,平均为14.7%。油藏类型的整体构造为构造岩型。与正常的压力系统相同,原油性质同样是常规中的稀油[1]。

2 气驱油藏工程的设计

2.1 开发层划分

通过层系划分与组合的原则:1套独立的开发层系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厚度与储存量,在经济上拥有生产的能力,满足当前采油速度与稳产年限的相关要求。同一层系之内,因有着相同的温度、压力系统,储层物质、原油、驱动类型都很相似。各层之间必须要具备优秀的隔层,防止对其进行注水开发时发生层间水窜的情况。考虑到其具备一样的温度、压力系统、原油品质等,目标层原油的分布状况较为集中等原因,制定完整的层析开发法较为经济合理些。

2.2 井型的设计

通过将水平井与直井进行对比,并与本地储层的发育特点进行结合来看,整体上的油层平面叠加连片,变化程度较大,纵向还具备分布薄、分散、深的特征,其层间较多数单一层薄,地域跨度大,较为适合使用直井进行开发。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因其具备良好的生产效果,所以该方式使用较多。

2.3 排距的确定

区块在属于典型的特低渗油藏时,相应油井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压裂与投产。在部署的过程中,必须要使用到井网、注采、压裂缝系统等,在最佳位置使用,并对其构造倾向与裂缝方向、储层连接、开发方式、经济等因素进行综合兼顾,注重注采井网与距离之间的优化工作。

2.3.1 注采井网络优化

通过对国内外的注采井事件进行分析,发现在拥有较大倾角的油藏之内使用构造高部注气的方式,能够将重力稳定驱替作用完美地发挥出来。与以往的面积注采井网相比较来看,能够在防止气体乱窜、提高气驱波和其体积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通过对相应的机理进行建模,模仿其中的数值,让注采井网的方式进行改善,逐一设计了面积反五点注气、反九点注气、线性高、低部位注气4种新型的注采井方式,对其进行实验。通过计算结果表明,其中的线性高部位注气所带来的效果非常优秀。从以上可以看出,线性高部位注气定位在现实中所使用时,还会考虑到在短时间内补充底层的能量,以此提升油井的工作效率,可以将其应用在腰部补充注气井点,开展相应的辅助[2]。

2.3.2 井距排距的优化

(1)井距。首先应该考虑到储层连接的情况,再通过对区块内完钻井,多种井距连通的情况下,可以分析出在目前位置油层在平面内,同时变化程度会大一些。统计出横切物源方向400 m的井距,让其连通系数在40%左右,顺着该方向时,520 m的距离连接系数是70%。横切物源防线与井排走向相同,所以不太适用于过大的距离。同时在相同的试验开发过程中,表示在线性注采井网之中,过于大的井距会造成动用程度不充分、生产周期较长的情况。相应数据机理的模型方式,对其间的距离进行了优化,在排距300 m的情况下,逐一设计出150、180、210、240、270 m等的宽度。最终结果显示,随着距离地不断缩减,采出的程度不断变大,在低于210 m时变化的效果并不明显,所以最终确定了210 m的井距。

(2)排距。要想确定出合理的排距,首先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在线性注采井网中,其井网波和间隔距离较大的时候,排距同样应随着变大;二是在对整体区块的构造特征进行考虑时,其上方应将排距的宽度适当加大,会有利于开展注气重力稳定驱替;三是在考虑储层发育的情况时,排距的设计方式应该要顺应着物源的方向,并适当的对其宽度进行加大;四是在排距逐渐变大后井网的形式便会变成矩形,进行两口井的压裂缝检测,并让其对角线的方向与裂缝方位相似,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扩大了井距离。排距同样通过数值模拟机理模型,达到了优化的效果,在距离为210 m时,分别设计出340 m、380 m、420 m、460 m等的宽度。在排距低于420 m时,采出的程度不断减小,所以确定出420 m是科学合理的。从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出,要对油藏构造倾向、亚裂缝方位、储层连接、开发方式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通过设计以顶部注气为主、腰部为辅的210 m×420 m的矩形注采井网形式,让其短边与构建方向相似,长边、构造、顺物源等方向接近。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形成注气重力稳定驱替,减小气窜的程度,扩大波及的体积,从而提升采收效率。

2.3.3 投产方式确定

区块内的储层中矿物含量较高,脆性指数较大,根据全岩分析的方式进行计算,在该性质达到88.8%~94.8%,平均数值为92.3%,对造缝工作非常有利。通过对开采工作的认知,并在储层发育与井网距离合适的情况下,将大规模的缝网压裂方式应用其中,对造储层进行改善,可使单井初期的产量不断提升。同时,为了尽可能减小气窜、扩大气驱波及其体积,注气井可暂时不压裂,后期如果发生注气困难的情况,再进行小规模的改造。

2.3.4 优化选井技术

(1)选井原则。利用开采时的动态资料信息,将其中收效较低、动用程度差、具备一定潜力的储层作为候选,再进行模拟压裂层段,选择出较为优秀的工艺措施。根据当前油田的情况,再将其与近几年国内外在压裂选井层的研究数据成果进行融合,以此来确定出适合该区域。并且压裂井层的特征参数是:跨度要在30~60 m,有效的厚度是10~25 m,含油饱和度为35%~60%,孔隙度14%~20%,含水占10%~50%,地层压力系数是0.7~1.3,采出程度为10%~30%。通过对其进行压裂,让产出效果不断增加。还要确保所选井的状况良好,亚层段外没有窜槽、套变,满足一定的工艺条件。

(2)把握最佳时机。通过压裂与油藏模拟器的使用,对增压后的增产油量和压前地层压力系数的关系进行模拟,并得出了在系数为0.7~1.3时,效果是最佳的。在以前储层作为评估基础时,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并使用模糊识别原理计算出适合油藏压裂的模式,并进行定量评估,确保工作的科学与程序化。依据计算所得出的结果,对不同区块的压裂时机进行确定。

2.3.5 耐高温压裂液体系

(1)压裂预前置液。针对不同的油气藏特点,需要研制出不相同的预前置液,以此来对地层进行保护。低伤害压裂预前置液主要构成是:复合型黏土稳定剂、表面高活性剂、放乳破乳剂等,其平均伤害率为1.38%,空隙喉道还具备一定程度的疏通作用,提高岩芯的渗透性。

(2)耐高温压裂液。该压裂液体系是由复合交联剂与低残渣的羟丙基胍胶进行胶连,在160 ℃的环境内剪切120 min,黏度为97 mPa·s。在井内温度不同的情况下,加入小于0.01%的破胶剂,便能够让其黏度低于4 mPa·s。其中的残渣含量为240~280 mg/L。破胶剂水化液可与地层水随意融合,不会发生沉淀现象,还可与原油形成稳定的乳化液,在其处于90 ℃的高温内120 min时,破乳效率能够达到95%,压裂液中放入0.3%的液体降滤失剂之后,系数为每分钟为6.02×10-4m,对岩心造成的伤害减少8.23%。

(3)压后缝面处理技术。在压裂施工结束之后进行闭合时,还要在其中每分钟注入0.3~0.5 m3的缝面处理剂,同时加快破胶过程,降低压裂液对封面与地层的伤害。压后封面处理剂的组成是:强氧化剂、有机酸、表面高效活性剂等多种增效剂。其在低温环境之下,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破胶,同时还能将其中的粗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灰份等物质有效降解,让残渣含量大幅下降。与常规破胶剂在80℃的环境之内对比,残渣的含量大幅下降73.1%~78.7%。不仅如此,对支撑缝隙渗透性的效果较弱,但是导流能力提升了40%左右[3]。

3 结论

从文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整体上的油层平面叠加连片,但变化并不大,纵向上具备薄、分散、深等特点,单层较薄,跨度大,较为适宜直井的开发;二是在地层倾斜程度较大的油藏,可使用顶部注气的方式来避免气窜的发生,将气驱波及其体积进行扩大,从而提高气驱的采收效率;三是面对特低渗油藏,在开工的过程中,需要在油井进行大规模的压裂投产,根据井网系统进行部署,还要进行注采与压裂系统的最佳配置。

猜你喜欢

井网压裂液油藏
耐高温交联酸压裂液的研制及其性能评价
一种清洁压裂液性能评价研究
一种利用温敏型泡沫压裂液进行重复压裂的方法及应用
低渗砂岩气藏压裂液伤害机理及评价
页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展望
复杂断块油藏三维地质模型的多级定量评价
镇北油田某油藏延长低含水采油期技术研究
不同驱替模式下致密油水平井注水开发经济效益评价
——以J油田M区为例
青海油田采油一厂2016年产能工作取得效果浅析
微裂缝低渗透油藏产能公式在合水油田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