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山高与袖中线倾斜角度对插肩袖的影响
2021-01-10王沁心
张 丹,常 婷,王沁心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0)
插肩袖是指部分袖子为衣身肩部并与衣身连为一体的一种袖型,是常见衣袖造型之一[1],其在大衣、风衣、休闲类服装上应用比较广泛。插肩袖是集舒适与美观于一体的衣袖造型,符合现代人审美及对服装适体性的要求。
1 研究现状
王秀彦[2]提出合体袖的袖中线与水平线的夹角最大极限是66°,最小极限是肩平线。鲍卫君[3]对常见的宽松型、半宽松型、合体型三大类插肩袖服装的结构进行研究,得出合身型服装插肩袖在倾斜度为45°、袖山高为14 cm~15 cm或倾斜度为55°、袖山高为14 cm时,舒适性好。卫保卫,张陈云[4]通过研究得出插肩袖袖山线角度基本采用45°的斜度,此角度制成的纸样外观造型及穿着舒适度较好。赵星,何天虹[5]通过研究插肩袖不同衣身造型与其对应装袖一片袖的拼合状态,得出较合体型、较宽松型和宽松型的插肩袖袖夹角范围分别为-1°~29°、-7°~20°、-12°~8°。刘爽[6]研究得出通常袖子前倾斜角变化范围是20°~65°,后倾斜角变化范围是19°~50°。
2 实验方案
2.1 大身以及袖身变化
选取圆领无分割较宽松型衣身装配插肩袖。为了增强实验对比性,使用相同尺寸的衣身装配不同袖山高和袖中线倾斜角度的袖子探究插肩袖的舒适性和美观性。图1中α为袖中线倾斜角度,即袖中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衣身各部位尺寸见表1。实验全部采用日本新文化式原型为制版原型,并在原型基础上增大胸围松量4 cm,实际胸围松量为16 cm,袖山高9 cm~13 cm,以1 cm为间隔逐一递增进行打板,袖中线倾斜角度为45°~55°,以2.5°为间隔递增进行打板,共得到25个数据。
图1 袖中线倾斜角度示意图
表1 衣身各部位的尺寸数据
2.2 制版步骤
2.2.1编号
制版前将实验对象分组并编号,编号由字母(A~E)和数字(1~5)组成:相同袖山高的实验对象编号相同的字母,相同袖中线倾斜角度的实验对象编号相同的数字,如袖山高为9cm,袖中线倾斜角度为45°的实验对象为A1,以此类推编号至E5。
2.2.2制版过程
制版采用ET服装CAD制版,方便快捷,并且可保证样板的准确性。电脑制版步骤:(1)导入:先将号型为160/84A的日本新文化原型导入ET软件中。(2)处理省道:将衣身后片肩省一半转移到袖笼处做松量,另一半留在肩部作缝缩,前片胸省2/3转移到下摆,另外1/3留在袖笼做松量。(3)处理领围、袖笼底点和衣长:将领围加大2 cm,领深相应加深,再将袖笼底点下降2 cm,外扩1 cm,然后将后片衣长加长到55 cm,下摆加大到25.25 cm,并连接侧缝,量取后片侧缝并画好前片侧缝,使得前后侧缝长度相同,避免缝制时出现无法匹配的现象。(4)配插肩袖:先画好袖中线角度及设定长度为54 cm,在袖中线上设置袖山高,同时在垂直于袖中线的位置画出袖肥线,再找到衣片与袖子的交叉点,交叉点下的一段袖笼弧线应与袖山弧线相等,以此确定袖肥大小(袖肥后片大于前片),取领口的三分之一处为插肩袖拼合点,将拼合点与交叉点用弧线连接,交叉点以上弧线为衣身与插肩袖共用部分,最后修顺弧线,量取袖口并画顺袖底线。
在实际制版过程中,A3(袖山高为9 cm,袖倾斜角度为50°)、A4(袖山高为9 cm,袖倾斜角度为52.5°)、A5(袖山高为9 cm,袖倾斜角度为55°)、B5(袖山高为10 cm,袖倾斜角度为55°),这四个样板的袖肥均在袖子与衣身连接点之上,不符合结构制图规则,所以筛除这四个样板,实际有效样板为21个,图2、图3、图4、图5、图6为制得的样板。
图2 A1、B1、C1、D1、E1样板
图3 A2、B2、C2、D2、E2样板
图4 B3、C3、D3、E3样板
图5 B4、C4、D4、E4样板
图6 C5、D5、E5样板
2.3 实验方案
2.3.1样衣制作
为减少实验误差,选取相同的面料,使用同一批次缝纫线,缝纫机采用同台或同型号缝纫机,所有样衣由同一人制作,所选缝制针迹相同。
2.3.2实验结果评定
受测者样衣各部位尺寸范围见表2。受测者做规定动作:①手臂自然下垂;②手抬起45°侧举;③手抬起水平侧举;④手臂上举。观察样衣状态以及人体穿着的效果和感受:①手臂上抬时腋下部分有无拉扯感:②手臂上抬时肩部有无压迫感;③手臂上抬时连袖处有无拉扯感。观察样衣状态以及人体穿着外在美观性:①自然下垂时腋下堆叠多少;②肩部弧线是否圆顺;③肩部是否起鼓包。
表2 人体各部位尺寸范围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样板分析
从图2~图6样板中可以看出,在袖山高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袖倾斜角度的增大,袖片与衣身的重叠量也增大,手自然下垂时,袖底处堆叠量较多;在袖倾斜角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袖山高的增大,袖片与衣身的重叠量减小,手自然下垂时,袖底堆叠较少。为了得到与衣身匹配的插肩袖,在制版过程中不同袖山高和袖倾斜角度下所得到的袖肥数据见表3。
表3 不同袖山高和袖倾斜角度下袖肥变化情况
从表3可知,袖肥大小与袖山高、袖倾斜角度基本呈线性关系,具体表现为袖山高越大,袖肥越小;袖倾斜角度越大,袖肥越小。由于A3、A4、A5、B5的袖肥高于衣身与袖片交叉点,因此筛除这四组实验对象。
3.2 主观评价分析
选取20位受测者试穿制作好的样衣,并让其做规定动作:手臂自然下垂(如图7a所示),手抬起45°侧举(如图7b所示),手抬起水平侧举(如图7c所示),手臂上举(如图7d所示)。观察样衣状态和人体穿着的效果、感受以及外在美观性。表4为美观度五级量表调查结果,表5为舒适度五级量表调查结果。
图7 体穿着样衣进行规定动作正面图
表4 美观度五级量表
表5 舒适度五级量表
续表
由表4、表5可知,人体穿着D1、D2、E1、E2做规定动作时腋下基本无堆叠,在手臂上抬过程中肩部鼓包较小,肩部比较圆顺,腋下拉扯感比较小,肩部压迫感也比较小,衣身与袖片连接处受拉也比较小,D1、D2、E1、E2比较符合人体穿着舒适性与美观性。在袖山高不变的情况下,袖倾斜角度越大,衣身与袖片交叠量越小,人在手臂上抬过程中,肩部受压与袖底受拉越明显,手臂上抬越困难。
4 结语
通过对不同袖山高和袖中线倾斜角度按不同组合制版与试穿分析,发现:(1)袖肥与袖山高、袖倾斜角度基本成线性关系,袖山高越大,袖肥越小;袖倾斜角度越大,袖肥越小。(2)袖山高不变的情况下,袖倾斜角度越大,衣身与袖片交叠量越小,人在手臂上抬过程中,肩部受压与袖底受拉越明显,手臂上抬越困难。(3)胸围为100 cm的较宽松型衣身的插肩袖袖山高为12 cm、13 cm,袖中线倾斜角度为45°、47.5°时,比较符合美观性与舒适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