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协同开展小学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实现路径

2021-01-09潘健智胡洁人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家校协同传统文化教育

潘健智 胡洁人

摘   要: 对小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教育,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在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方面,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道德发展水平,以系列性阶梯性活动为载体,采取家校协同策略,增强小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传统節日活动;家校协同

一、研究背景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意蕴,可以唤起小学生爱国情怀,渗透伦理教育,树立感恩意识。1 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五部委出台《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出台的《关于在本市大中小学广泛开展传统节日教育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充分体现了从中央到地方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然而,随着我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社会生活日益多元,中小学生的交往和情感表达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中小学生对西方节日耳熟能详,而对中国传统节日却不甚了解。如何让小学生深刻认知和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提升其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问题的提出

传统节日比较抽象,因此需要载体来具体呈现。它可以有传说和故事,比如中秋节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端午节有屈原投江;它可以有活动和仪式,如歌舞、百戏、赛龙舟,踏青、插艾、插茱萸等,包括体育、文学、舞蹈、医药等各个方面。2 这些仪式的意义在于通过仪式化过程将现代与传统相勾连,传承特定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在现代与传统的联系中确立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合法性,维护社会的稳定。1 当然,只有对各种节日载体有了充分的了解,才可能对节日文化有深刻的领会与体悟。2

当前的小学传统节日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对传统节日的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教材对传统节日的描绘大都还停留在比较久远的年代,脱离现实生活;教学方法单一古板,活动不丰富,形式不新颖,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缺少传统节日教育环境的创设,其中家长和社区的资源开发不足。小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起源、传说和习俗了解得不够全面和深入3,对于端午节、清明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则了解更少。4 传统节日文化面临诸多挑战,如传统节日文化内涵逐渐流失,传统节日活动商业化严重,受消费主义、现代快捷交流方式、“洋节日”和转型期精神迷失的冲击与影响,媒体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挖掘与宣传不够。5 现有关于家校协作开展小学生传统节日活动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学前教育阶段,中小学学段受到的关注度不够。同时,对传统节日研究的现有成果,更多关注其价值和意义,而忽略实践创新方面的探索。

针对以上现状及问题,本研究基于对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关于中华传统节日活动的教学设计和实践经验,提出家校协同开展小学传统教育的机制和实施路径。

三、家校协同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家校协同是指教师与家长/社区共同承担学生成长的责任,包括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参与决策和与社区合作六种实践类型,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组成部分。在此方面,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将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教育与家校合作联系起来,实现家长、教师和社区的三方互动紧密合作,实现五育并举,并在实施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活动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课题组对2020年1—9月期间学校的学生家长、教师和学生开展深度访谈,基于此,设计学生喜欢的传统节日活动形式的调研问卷,开展调查。基于数据,对节日活动形式的现状、影响因素、认同情况及符合其阶段身心发展活动的特点等进行分析,为接下来系列化的活动设计提供实证资料。

其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活动进行系列化活动设计。本研究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六个最具代表性的重要节日为载体,进行系列化活动设计。同一个节日的活动设计体现序列性和阶梯性,因此在设计活动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选择性地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

再次,家校协同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活动系列化活动的实践研究。让学生通过主动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必将进一步加深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增强美好的情感体验。6 根据家庭成员的身份不同,开展相应的节日实践活动,达到全家总动员,且家长也不会觉得增加负担,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家长在各类节日活动中深度参与的有效形式。

最后,开展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系列化活动的策略研究。创新中国传统节日活动的实施策略,以活动为载体,精心设计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家长广泛参与,让学生、家长在体验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因此,以节日为切入点,设计系列活动,将学校和家庭融入进来,同时尽可能涉及社区或社会的相关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随时反馈,修改补充,以保证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

四、家校协同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实践内容

传统节日教育重在扎根,对小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教育,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1 在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时,教师和策划者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道德发展水平,特别是应适应学生的审美情趣、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的方式,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不断创造新鲜多样的节庆活动方式,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彰显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以活动为载体,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吸引学生和家长广泛参与,增强对传统节日的认同,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在设计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体现阶梯性,有选择性地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表1展示的是一至五年级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系列活动。同样一个节日,针对不同的年级开展不一样的活动,学生对节日内容的理解也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过程。

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20年春节及元宵节因为突发的新冠疫情而变得非常特殊。由于大家都尽量减少出门,避免聚会,因此学校组织学生在家开展了特别的春节和元宵节的活动。以该校二年级学生为例,他们在班主任的倡议下,改用发微信、录视频的方式给亲朋好友拜年祝福。新冠疫情让元宵节的赏花灯、猜灯谜活动都被迫取消,教师结合元宵节特有的习俗与学校“知勤俭”的“蚂蚁”文化理念,让学生就地取材,用红包做灯笼,用彩纸折出漂亮的莲花灯,寓意阖家团圆,为中国祈福。通过花灯制作,学生既体验了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又锻炼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把学校“知勤俭、会合作”的优良传统真正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此外,天一小学的“小蚂蚁”把春节收到的红包中的压岁钱取出,并在红包的背面写上一句句稚嫩但情深意切的祝福话语,亲手挂在花灯上,以此向所有防控新冠肺炎的工作者致敬。生动直观的道德教育,让学生更能深切理解、感受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和魅力,更好地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

通过以家校协同机制实施小学生中华传统节日活动教育的路径研究,发现其实现的关键在于必须先让广大家长认识传统节日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家长愿意参与到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当中,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才可能充分利用节日等有效途径,配合好学校共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得以提升。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传统文化教育
论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及方法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利用博客平台 强化班级管理
家校协同PK“蒙式教育”
信息化环境下家校协同发展教学策略的探究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
试分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