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

2021-01-09丁懿琼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数学

丁懿琼

摘   要: 合作学习追求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然而,小学数学课堂在合作学习方面存在教师定位不准确、小组分类不合理、问题设计不恰当、缺少监督与引导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明确教师定位,承担多重角色;合理分配小组,促进学生参与;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过程监督引导,形成良好交流;过程多元评价,激发创新思维。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合作学习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严谨性非常强的学科,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开始积极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合作学习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

一、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意义

关于合作学习的概念众说纷纭,概括地说,合作学习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笔者认为,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小学生数学合作学习可以定义为:以小组为主要活动形式,在尊重学生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支持学生互动交流、改变传统评价方式等促进学生情感智力发展,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

第一,合作学习将传统的个体间的竞争改为“组内合作”和“组际竞争” ,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也培养了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师生间的交流方式也变得更为丰富,由传统的单向交流变为双向乃至多向交流。多层次的交流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互助性。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于小组内的学生有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文化背景,合作学习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建构,会出现不同角度阐述的见解、对知识的侧重点不一,因此,合作学习能够实现学生的优势互补,相互启发,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知识建构。

第二,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合作学习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学习需求,确定小组学习项目,围绕项目在课堂内外主动学习,分工完成项目的具体任务,并一起体验过程、碰撞思想、接纳意见,最终在课堂上进行成果汇报与展示,进而享受学习的快乐。显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价值,从而使学习更具深度、更有新意、更显实效。

第三,合作学习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数学是逻辑性、严谨性较强的学科,尤其在碰到难题的情况下,仅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学懂,即使会解题了,思路也是单一的,更没法厘清题目背后的规律。合作学习则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培养多角度、辩证解题的思维逻辑,在讨论中加深知识的记忆,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

二、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教师定位不准确

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教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很多教师将合作学习误解为是学生自由讨论的教学方式,往往把自己置身事外,作为一个旁观者。合作学习前,教师对整个合作学习过程没有做好充分的评估和准备。比如,对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成绩档次、性格等差异并没有充分了解,无法正确指导分组设置;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没有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评估,不知道哪些难点值得学生讨论。教师对自我定位不正确,没有提前规划好,合作学习效率将事倍功半。

合作学习时,教师作为一个旁观者参与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缺少与学生及时沟通,导致学生不能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不知道本堂课合作学习的任务目标,不清楚具体的学习要求。如果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再加上缺少教师的指导,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参与度和参与效果。

2.小组分类不合理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师主导“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同,是将儿童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现代教学模式中,强调对问题具有不同认知程度的儿童在一起讨论交流后能相互促进各自的认知发展,目的是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对问题或者知识点的讨论,都能有所收获。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设置原则,就是不同认知度的学生在一起,认知具有多元性。因此,同一组内既不能全是同等层次的学生,也不能是差异太大的学生。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師没有真正认识到小组分类的重要性。有的教师直接根据学生座位就近分配,或者为了体现合作学习小组的自由性,让学生自由选择并建立讨论小组。这种随意分类容易导致学生形成群体效应,比如成绩好的成了一组,成绩一般的成了一组,没有整体权衡学生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格、性别等差异,无法实现小组分组设计的目的,因此,合作学习的效果不突出、不显著,甚至适得其反。

3.问题设计不恰当

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选择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只有学生遇到自己认为难懂、难以独自解答的题目或者解决的方法产生分歧的时候,他们才会想着要合作与讨论。但由于每位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一样,所以他们对难题的认识也不一样。因此,选择什么样的问题,直接决定学生的参与兴趣,也决定合作学习的效率。一方面,很多教师将任一问题或者知识点都转换成小组学习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学习。但是事实上,学生自己就可以利用已有知识独立判断出问题的答案,直接可以在课堂上自己回答的问题,是不适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认为有难度的数学题目易于讨论,而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是相互交流讨论,而不是少数学生有能力参与讨论的“高冷”问题。因此教师需要精心选择合适的讨论题目,难度能够略高于小组成员的平均认知水平,可以让小组成员全程参与,并能够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

4.缺乏监督与引导

教师的监督与引导主要是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心智模式还没有成熟,如果没有适当的约束条件,那么在小组学习讨论过程中,很容易自由发挥,难以聚焦问题。1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先抛出问题,就直接进行课堂合作学习。在整个讨论过程中,那些表现欲望强的学生会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静下心来倾听他人的言论,只想得到别人的关注与认可,各自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此外,小组合作学习中只有成绩优秀者高谈阔论,却少有普通学生发表见解。久而久之,沉默的学生成了大多数,这样很容易产生惰性思维。所以,需要教师全程做好监督与引导,组织小组内部进行角色分工,保证每位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都能参与其中。

5.合作学习评价不到位

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学习和汇报交流时,教师的评价往往不到位,没有全面、科学、辩证地进行评价,又或者没有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及时的评价。小学生在心理上处于重要的塑造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特别想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可,因此教师要多正面鼓励、积极引导,帮助他们进行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塑造。1 对于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小组,教师没有发现其积极、正面的闪光点,过于重视惩戒,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有些教师采取的评价形式过于单一、陈旧,只是简单、过场式的点评,没有抓住主要矛盾,也更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这种评价没有真正起到鼓励、鞭策的作用,教师只是为了完成评价任务。

另外,评价形式不丰富还包括评价主体只有教师,没有小组内学生互评、小组外学生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及时、不全面,无法真正唤醒学生的灵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师在对小组评价时,往往注重对集体的奖惩,却忽略了个体。其实在一个团队里,最重要的就是个人对集体的贡献和作用。在每一次的课堂合作学习中,个人对团队的贡献是变化的,由于每位学生的文化背景不一样,看待问题的视角也就不一样,对于成绩优秀者,教师对团队的评价,学生的带入感强,会认为是对自己的评价;但是对于普通学生,他们既没有积极参与讨论,又由于个体的自卑,所以教师对团队的评价,他们不会有任何的带入感,削弱了合作学习的评价作用。

三、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策略

1.明确教师定位,承担多重角色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定位要清晰,作为承担策划、组织、参与、评价、反思的重要角色,教师要意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和重担,找准定位,科学、合理地推行合作学习教学。2 教师的角色主要是:

(1)策划者。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科学地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和时间。比方说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点中,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为1次,可以在“长方体面积计算”和“三角形面积计算”之后,让学生自行讨论推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出来,学习合作讨论的时间20分钟为限。

(2)组织者。尽管教师在合作学习中不是主导地位,已经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转变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采取放任型管理方式。在小组人员分配、课题讨论、讨论的节奏以及讨论点评等关键环节,教师仍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每个合作学习讨论过程,教师都要精心设计,最后才能避免合作学习讨论流于形式,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学习的作用,达到有效学习的目标。

(3)引导者。教师同时还担任导师角色。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引导每个小组成员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陈述理由。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合作中,使讨论更加深入下去,小组的交流和参与就会更加充分、全面。

(4)合作者。教师还是一个合作者:不指挥,而是在时间控制、学生参与程度方面进行调控;不干涉,而是有效地去配合学生或者是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就是友好的合作者,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点拨他们自我学习、探索,让学生自我发现,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合理分配小组,促进学生参与

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有所收获。为此,教师要科学、合理地组建合作学习小组。首先,將班内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合作学习小组的分配。每组3—6人较为合适。其次,帮助小组明确组长、纪律员、记录员和汇报员的角色。每位学生都要各尽其责,组长、纪律员、记录员和汇报员等角色分工由小组内部自行讨论决定。然后角色轮流担任,这一次担任组长的人下一次可以担任纪律员,轮换承担任务,可以更全面地锻炼学生的能力,也给普通学生表现的机会,使他们从沉默的低头者成为积极的讨论者,有效提高合作的参与度。

3.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备一定的难度,还要有值得讨论的意义。问题要兼顾到兴趣层面,要精心挑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期待感。比如,在学“平面图形的面积”中,遇到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通过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这些问题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关,又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属于“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难度。类似这样的题目,就便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4.过程监督引导,形成良好交流

小组交流机制的设计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让学生懂得倾听。认真倾听既是学习、巩固知识的良好方式,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表达。教师在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这是听、说、思的综合训练,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准确、规范地陈述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又要能够从其他学生的发言中获得启发,还能运用各种辩论技巧,比如反问、答辩、摆事实讲道理等,以理服人。最后,教师还要承担“穿针引线”和监督的角色,在小组内激烈交流时,要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思维碰撞,培养高阶思维。因此,在学生积极讨论时,教师既不能过多干预,也不能袖手旁观,要做到科学、合理地“穿针引线”。

5.过程多元评价,激发创新思维

(1)评价的方式正面性,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

教师要注重正面引导,对于表现好的集体和个人要及时评价,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提升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期待感。对于表现较差的小组,也要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在批评前先抓住好的方面进行鼓励,以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2)评价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认识到具体问题所在

评价的内容不能太笼统,也不能太陈旧,必须具体化,针对小组讨论流程、气氛、讨论的结果等提出具体性评价,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以更好地改正问题,提升综合素质。

(3)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引导学生自评,同伴互评

评价方式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一言堂”,教师不能以时间紧为理由,随意评价,敷衍了事,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做法。教师的评价方式要注重丰富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引导组内成员互评,这样更能让学生全面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强化互动性,使学生充分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意义所在。

教师在评价时,除了关注集体,对于有突出表现或者贡献的个体也要加以重视。教师对表现优异的个体进行正面具体的评价,这样不仅能提升个体发展,提高学生自信心,能激活学生巨大的潜力,还可以提醒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善于发现个体身上的闪光点,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机制,促进师生关系和谐有序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合作学习小学数学
高中化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