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1-01-09刘萧豪
刘萧豪
摘要本文在梳理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2020届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特点、质量的基础上,分析影响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并探讨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提升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理工科院校 英语专业 毕业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5.060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mployment of English Major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TakeSchoolofForeignLanguages,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asanexample
LIU Xiaohao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Zhenjiang,Jiangsu212100)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basic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y of the employment of 2018-2020 English graduates from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of English graduates fro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discusses th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the employment promotion of English graduates fro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Keywords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English major; graduates; employment
当前受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攀升、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等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复杂。在由智联招聘所发布的《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中,2020年6月外语类专业学生占就业困难学生比例近4%。[1]相较于师范类学校以及外语类院校毕业生有较为明确的就业方向或较高的行业认可度,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同等就业竞争条件下处于弱势,存在竞争力偏弱,就业压力大、就业质量不高的情况,面临着更多困难与挑战。本文在梳理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2020届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影响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并探讨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提升的合理化建议。
1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分析
1.1整体就业形势平稳,选择继续深造比例逐年提高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2020届英语专业毕业生总人数为195人。从表1中数据可见,各年度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处于高位,仅2020届有个别毕业生因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仍未就业;就业步入职场(包括就业、灵活就业)仍是主要就业去向,三年平均占比达77.44%,但占比逐年下降;继续深造(包括升学、出国)成为更多毕业生的选择,占比逐年从20%提高至23.46%。
1.2单位类型集中明显,就业单位多元化程度不高
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集中,其他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中初教育单位、三资企业是排名前三的就业单位类型,合计占比高达94.94%。就业单位多元化程度低,其他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仍是近八成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其他类型单位占比均未超过一成。毕业生就业单位选择受经济发展形势、就业政策调整等影响较为明显,随着2019年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实施,入职三资企业毕业生占比同比提升超10%;2020年因事业单位增招等稳就业政策推动,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进入中初教育单位占比同比提高超10%。
1.3就业行业集中度高,教育行业吸引力不减
2018-2020届英语专业毕业生选择就业行业排名前五的分别为教育、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总计占比达75.17%。教育、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常年占据就业热门行业前三。随着教育培训行业不断发展,岗位起薪较高、发展前景较好等因素对毕业生有较大吸引力,其中2020年在线教育行业市场需求扩大,岗位需求较多,毕业生选择教育行业占比超过历年平均水平十个百分点,达到37.7%。
1.4择业地区较为集中,选择前往中西部就业占比增加
从表4统计数据可知,江苏省、东部地区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仍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2018-2020年三年內,来自江苏省、东部地区的生源占比为53.59%,而毕业选择在江苏省、东部地区就业的学生占比达86.93%,占比增加33.34%。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更加多元等趋势更加显著,选择在江苏省、东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逐年降低,由2018年的95.83%降低至2020年的78.68%.相应地,前往中西部就业毕业生比例逐年提高,由2018年的4.16%提高至2020年的21.32%。
1.5专业相关度较高,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英语专业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平均达82.57%,表明大多数毕业生选择从事与英语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工作与专业匹配度较高,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从毕业生实际月收入来看,近三年平均月收入为4858元,与期待月收入5410元存在较大差距,少于全国范围内2020届毕业生第一份工作平均起薪5290元,但高于全国范围内2019年英语专业毕业生当前的月收入4642元。[1]相较而言,英语专业毕业生整体收入偏低,导致离职偏高,稳定性差,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总体而言,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也存在集中度高,行业岗位局限,就业面较窄,就业质量偏低等情况。
2影响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社会就业环境竞争激烈。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放缓,加之应届毕业生规模连年创新高,整体英语类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更为多元化,用人单位更青睐于专业知识、语言技能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英語专业培养体系存在瓶颈。理工科学院英语专业培养方案设置存在同质化的现象,[2]变化更新未能跟上社会、行业发展的步伐。专业发展、教学培养与理工科学校特色主干专业、服务面向行业结合不紧密,人才培养缺乏特色与优势,导致毕业生在与外语类院校毕业生竞争时处于劣势。同时因缺乏某一专业领域的系统知识,只能更多选择专业性要求不高的行业与岗位,就业面单一且竞争激烈。
毕业生素质与观念需与时俱进。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以及技术进步,英语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已成为职场的必备技能,各种智能化翻译软件与应用都在进一步挤占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英语专业毕业生若只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缺乏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将难获得高层次工作机会。部分毕业生存在预期高、慢就业、怕竞争的心态,职业规划与自身定位不明确,对就业持观望态度,不愿参加求职竞争,在等待与迟疑中错过了最佳求职期。
3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提升对策
3.1实施阶段性职业规划教育
通过构建分年级、阶段性、全程化生涯辅导体系,在大学不同阶段科学合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一年级作为认知转型期,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实现角色转变为主要目的,开展专业认知教育,提高专业认同感;二年级至三年级作为定向发展期,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指导学生认识了解自我和职业世界,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方法,初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四年级作为实践提升期,帮助学生明确就业去向,实施分类专门化指导,提高求职技巧与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助力学生向社会人过渡做好准备。
3.2落实精准就业指导工作
引导毕业生优化就业择业观念,摆正心态,合理调整求职预期,正确认识慢就业,不能演变为懒就业或者不就业,正确认识多元化、灵活化就业,鼓励进入新产业,选择新兴职业;加强思想引领、理想信念教育,利用先进典型、榜样力量,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做好就业意向摸排与就业动向跟踪,加强就业帮扶与精准指导,提供就业信息精准推送、就业政策精准解读,提高人岗匹配度;鼓励创新创业,宣传创新创业资助政策,为毕业生创业提供资金、场地等支持,鼓励毕业生返乡创业,为建设家乡服务。
3.3依托产教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面向社会、行业、企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以就业为最终导向,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更新专业培养方案,[3]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结合理工科优势资源,开设面向行业的特色课程,改变重视专业知识传授,轻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情况,着力解决专业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培养社会、企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对接行业内高层次企业,整合校企资源,组织企业开放日、HR进课堂等第二课堂活动,开设企业冠名实践班、组织实习实训等多种联合培养形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职场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智联招聘.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R].网络:智联招聘, 2020-08-13.
[2]黄柑莲.理工科院校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对策[J].北极光,2019.4(12):172-173.
[3]胡骏.地方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20,34(01):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