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针灸医学文献中刺血疗法的发展与应用
2021-01-09魏玉婷严兴科
周 艳,魏玉婷,王 觉,严兴科△
(1. 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兰州 730000; 2. 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00)
敦煌医学是敦煌学的重要分支,主要记载了敦煌遗书、敦煌石窟及敦煌史地三大领域中的医学内容[1],反映了隋唐时期的医药学术成就[2],其中敦煌针灸卷子的发现大大丰富了唐代的医籍[3],深入挖掘、整理敦煌医学文献中的针灸疗法内容,不仅能对针灸学科的文献资料进行补充,而且对针灸临床操作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敦煌医学文献中记载了利用刺血疗法治疗疾病的临床经验,故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基于该疗法随时代的发展演变过程,归纳整理敦煌医学文献中刺血疗法的分类与应用,梳理总结该疗法的证治与特点,并深入探讨敦煌刺血古方的现代研究及应用,为进一步研究刺血疗法提供参考。
1 隋唐前后刺血疗法的发展
1.1 刺血疗法的历史沿革
刺血疗法古称“刺络”“启脉”“砭石法”,今又称“刺络疗法”“放血疗法”“刺络刺血疗法”等,起源于石器时代,砭石疗法是其早期雏形[5],指借助于某种工具放出机体适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马王堆出土的《脉法》中叙述的“砭石医治痈肿”是关于刺血疗法的最早文字记载[6]。秦汉时期,经典古籍《黄帝内经》所提及的针灸疗法中,刺血疗法的内容约占一半,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该疗法的理论、治病机制、主治范围、禁忌症等,表明刺血疗法已发展至较为成熟的阶段[7]。晋唐时期,刺血疗法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晋·葛洪的《肘后方》中有“针角”治病的相关记载,唐·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记载了刺血拔罐疗法[8]。刺血疗法在藏语中称“达日卡”“达日嘎”,指在体表固定脉搏处或肿胀疼痛处进行刺割,放出病血与毒气,达到治疗热性疾病的一种外治法。公元8世纪,藏医著作《四部医典》中有论述放血疗法的专篇,成为后世藏医放血疗法的圭臬[9]。
1.2 敦煌针灸文献中刺血疗法的发展
刺血疗法主要由刺血工具、刺血部位及出血量三大要素组成。敦煌汉医与藏医文献中均未提及具体的刺血工具,根据该疗法随时代的发展演变过程,可大致了解敦煌医籍中该疗法的发展状况。
1.2.1 汉医刺血疗法的发展 汉医中砭石是刺血工具的早期雏形,旧石器至新石器时期,刀形、针形等锋利的石器是主要的刺血工具[10-11]。《黄帝内经》中九针的出现使得刺血工具得以改进,如“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故锋针是常用的放血工具,也是刺血疗法的主要工具[5],此外,铍针、鑱针、毫针也可用于刺血中[12],表明汉医刺血工具以针具为主,具体刺血工具的选择依据疾病的性质、机体体质的强弱及放血量的多少来决定。汉医文献中涉及的放血部位以病变经脉经穴、四肢末端穴、大穴(委中)为主,多描述为“去其瘈”或“取……舌下血”等,其中刺血前缚指聚血的准备具有显著的敦煌地域特色。
1.2.2 藏医刺血疗法的发展 藏医著作《四部医典》中提到的放血工具主要包括平刃刀、羽状刀、斜背刀、月牙刀、斧状刀、直刃刀等,不同形状的刀具对适宜的放血部位有一定的要求,如羽状刀多用于刺切分布于肌肉间的血脉,平刃刀主要用于周围有重要血脉的放血部位等。因敦煌藏医文献的成书年代早于《四部医典》,故推测当时的放血工具与上述工具有一定相似的地方,以刀具为主。藏医文献中记载的放血部位主要集中在“肺脉”“肝脉”“舌根”“牙根”处,多描述为“割刺”某处。
刺血疗法放血量的多少敦煌汉医与藏医均未阐明,根据文中“去其瘈”“放出黑血”等描述,推测当时的放血量是通过放出血液颜色的变化来判断的。
2 敦煌针灸文献中刺血疗法的应用
2.1 刺血疗法的分类与应用
2.1.1 经脉穴刺血疗法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13]116“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阴血者。”肝实证或虚证均可取厥阴、少阴两经经穴治疗。
2.1.2 耳间(尖)穴刺血疗法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14]107“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瘈,节时肿……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瘈。”胆经经脉“从耳后入耳中”,又与肝经相表里,故肝经病症可点刺耳间青脉放血起到治疗作用。
2.1.3 指端穴刺血疗法 (P.26622)[15]495:“治喉痹并毒气方。又方。以绳手□□□□绳,令脉浮大,拇指节上有小脉,刺出血,差。”喉为肺之门户,肺经病变可影响至喉引发喉痹等病症,此处疑似指肺经井穴少商,点刺出血可治疗咽喉肿痛等喉系诸症。(P.26622)[15]491:“一切黄如四肢皮肉,又方。胆胀吃食饮……四肢身体黄者,手脚上下血,即差。”阳黄属热重于湿者,可点刺胆经、肝经等相关经脉四肢部的穴位以泻热祛邪,起到治疗作用。
2.1.4 络脉穴刺血疗法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14]111“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舌下血者,其变刺郗中血者。”《素问·刺腰痛论篇》:“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刺其郄中。”王冰注:“郄中,委中也。”“腰背委中求”,委中穴是治疗腰部病变的有效穴,既可针刺又可刺络放血。
2.1.5 阿是穴刺血法 (P.T1057)[15]161:“因长肉瘤或咽喉疼痛者……如仍不愈,可用刺血疗法。”
2.1.6 其他穴点刺血疗法 (P.T1057)[16]17:“患肺病者,如右肺病重,可刺右肺脉,如左肺病重,可刺左肺脉,两边肺病症都重时,可均匀割刺左右肺脉。”(P.T1057)[15]165:“男女饮酒过量……胃痛,打饱嗝,继而腹胀,右肾疼痛,肝区疼痛,吐酸水,此为肝之重症,应细察肝脉,哪侧肝脉有病,就在哪侧割刺放血,然后割刺另一侧,两侧均匀放血。肝脉在肝叶尖及肝左右上沿,哪里疼就在哪里放血……如变为肝腹水,可在病变部位割刺放血。”(P.T1057)[16]19:“高烧不退者,可在两肺脉处先后割刺治疗。”
2.2 刺血疗法主治病症总结
刺血疗法汉医文献有较为成熟的经络理论体系,对病名、症状的归类,若为本脏腑经络病症均归属在该脏疾患,对影响到他脏而引起的疾患则都归属相应的脏系疾患,对藏医文献则按症状分别归属到各科中。
表1示,刺血疗法相关文献均以具体的症状对疾病进行描述。刺血疗法在内科中的应用最多,其中又以肝胆疾患为主,其次为心系、脾胃肺系、肾系疾患。
表1 敦煌针灸文献中刺血疗法主治病症分类
2.3 刺血疗法的应用特点
2.3.1 倡导审症取穴 与针刺法、灸法等治疗方法相同,刺血疗法对穴位或放血部位的选择也需遵循一定的法则。敦煌汉文针灸文献中刺血疗法穴位或部位的选择基本遵循辨证、辨经取穴原则,其中又以单穴应用较多,如治疗气滞血瘀引起恶血滞于胁肋部出现的胁痛时,因患处为肝经所过之处,肝经与胆经相表里,胆经循行过耳部,取耳间青脉行刺血治疗,能起到行气活血止痛之效。特定穴也是刺血疗法中常用的穴位,如腰痛取委中,是四总穴“腰背委中求”在治疗疾病时的体现。敦煌藏医文献对刺血部位的描述较为笼统,如肺病取肺脉、肝区疼痛取肝脉等,肺脉、肝脉所指何处没有具体说明,但何脏有病取何脏脉点刺治疗的方式与中医辨证取穴有异曲同工之处。此外藏医重视在患处行刺血疗法,如取腹部肿胀处“割刺放血”治疗腹水,牙根部割刺放出黑血治疗牙痛等,这与中医取患处阿是穴治疗疾病相似。总体而言,点刺所取穴或放血部位的选择汉医是通过对疾病症状的分析,辨其属于何脏何经进而指导选穴,藏医是在藏医理论的指导下,以症状为切入点指导刺血部位的选择。
2.3.2 善治一切痛证 疼痛一般认为是由于患者受到身体上的病理性损伤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临床较为常见,中医理论将疼痛的病机分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大类,其中前者又以经络运行不通畅、气血失调为主要病理改变,后者多因气血亏虚、濡养不足所引起[17]。敦煌汉文及藏文文献中用刺血疗法治疗的疾病多为内科各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疾患,疼痛是其主要表现,充分说明用该疗法治疗内科痛证在当时较为盛行。如汉文文献中记载的刺血治疗心胸内痛、胃痛、胁痛等,藏医理论虽与汉医不同,但有用该疗法治疗咽喉疼痛、牙痛等相关论述,表明在该疗法治病机理的认识上汉医、藏医有相通之处。
3 敦煌刺血方的现代研究及应用
现代研究发现,刺血疗法有泻热、急救、止痛、消肿之效[18],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可广泛用于治疗内科、妇科、骨伤科、皮肤科等各科疾患[19]。该疗法在敦煌相关文献中记载的适宜症较为局限,其主要原因与时代背景下对刺血疗法的认识和该疗法自身的时效性、便捷性发生改变所致。
目前仅有个别文献报道了运用敦煌刺血原方治疗临床疾病的相关研究。如王辉等[20]利用敦煌医学编号为P.26622中记载的少商放血治疗喉痹患者75例,与口服西药对症治疗比较发现,治疗组痊愈46例,显效22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痊愈22例,显效23例,有效15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80%。罗明祥等[21]选少商、商阳点刺放血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乳蛾,与单纯西医治疗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5.4%,高于对照组77.3%,且治疗组体温恢复至正常、脓点消退及抗生素使用时间均明显缩短,表明敦煌医学中少商刺血治疗喉痹、乳蛾疗效好、见效快,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4 结语
敦煌针灸文献中的刺血疗法相关记载为研究刺血疗法的历史沿革、发展演变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献支撑。由上述可知,敦煌针灸医学文献中刺血疗法的发展状况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发展基本一致,放血工具汉医以针具为主,藏医以刀具为主,放血部位汉医通过对疾病症状的分析,辨其属于何脏何经进而指导选穴,主要选取病变经脉头颈、躯干部经穴、四肢指端穴、大穴(委中)等为刺血点。藏医是在藏医理论的指导下,以症状为切入点指导放血部位的选择,刺血点与汉医患处阿是穴相类似。敦煌刺血方主要用于治疗内科肺系、心系、脾胃、肝胆及肾系疾患,尤以治疗肝胆疾患为多见,其中疼痛是所治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研究表明,敦煌刺血原方临床疗效肯定,但现有研究涉及到敦煌刺血原方较少,校本量较小,试验设计方案不够严谨,使得其临床实用价值需进一步深入探讨,故开展敦煌刺血原方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是今后的研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