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推动新思想“三进”的路径探析
2021-01-09陈学凤
陈学凤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0 引言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下简称“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以下简称“三进”),是当前教育系统的重要任务[1]。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有效推动新思想“三进”工作,对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伟业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本文采用走访调研、文献研究、实践论证等方法,分别从为什么推动、推动什么、怎样推动新思想“三进”工作进行阐述,深化高职生对“新思想”的认同,从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动力。
1 新思想“三进”面临的现实困境
1.1 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进教材”是推动新思想“三进”工作的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教材在2015年、2018年、2021年共修订了三次,2021版教材是目前正在使用的教材。2021版思政课教材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根基,是经典的、权威的教材,是值得教师、学生学习探索的教材。新思想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而思政课教材的内容却相对固定,因此必须将新思想的最新观点、最新论断、最新要求等及时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3],提供“因时而新”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学习。
1.2 课堂教学相对枯燥
“进课堂”是推动新思想“三进”工作的核心。思政课是宣传新思想的主阵地,但思政课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时存在“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趴下、玩手机”的现象。思政课教材内容理论性强,内容相对枯燥,课堂“收视率”较低,存在学生上课不抬头,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优质的思政课堂,必须要把“有意义”的内容变得“有意思”,尊重学生个性与特点,将教学重点与学生兴趣点有机结合,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调动起来,思政课堂才能“活”起来。用“互联网+”的思维,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增强教学内容的立体感,让思政课的教学充满创意和吸引力。思政课教师要结合社会热点设置有主题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例如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与学生分享抗疫中的先进人物事迹,用真实感人的事迹来阐述深奥枯燥的理论,增加思政课的“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从心底真正认同“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越性。
1.3 实践活动相对孤立
“进学生头脑”是推动新思想“三进”工作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新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更要能够灵活运用新思想来客观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达到知行合一,从而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就必须把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自我建构结合起来,可以通过开展“走进非洲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三下乡、寻访非遗”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一带一路”倡仪、革命精神、乡村振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的魅力,从而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4]。目前,高校围绕“新思想”积极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但未能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联动效应,实践的教学效果不够明显。
2 推动新思想“三进”的逻辑主线
2.1 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
思政课教材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更容易全面理解、深刻把握新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5]、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等内容。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新思想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保证教材与时俱进,必须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及时转化。作为教师要深刻领会新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认真研究新版教材的内部逻辑关系,要因势而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把新判断、新提法、新概念等内容及时、合理、精准地融入到思政课教材中,使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
2.2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八个相统一”[6]为推动新思想“进课堂”、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一方面,教师要顺势而为,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立体化课堂,为学生搭建更科学的学习环境。教师可利用移动设备给学生推送与新思想相关的内容,如新闻或视频等资料,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同时还可以开展辨析讨论、问卷调查、试题练习、头脑风暴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且教师随时可以加以点评,有利于学生思想的拓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另一方面,教师要转换话语体系,为学生创设更有趣味的学习情境。新思想像“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鲜活的故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新思想“进课堂”,就要在“放盐”的技术和艺术上多琢磨,让新思想在各种情境中“有知有味”,提升新思想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2.3 教学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
新思想高屋建瓴、内涵丰富,仅仅通过“进课堂”还远远不够,必须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与自身体会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进头脑”。因此,必须实现教学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推进新思想“进头脑”,要把课堂理论讲授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密切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让学生在有温度、有触感的社会实践情境中验证理论和知识体系,进一步加深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建构起科学的价值体系,增强学生的认同意识。思政课是推动新思想“三进”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校内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深入挖掘各自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3 推动新思想“三进”路径的实践探索
3.1 以“理论研究+专题教学”为路径“进教材”
3.1.1 理论研究挖掘契合点
打造思政课“金课”,教学内容要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新思想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而思政课的教材体系却有着相对固化的形式和内容,因此围绕“从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的主线,以国家统编教材为总依据,思政课教师要吃准吃透教材,要围绕新思想积极申报课题,开展相关理论研究。特别注重新思想与高职思政课有机融合的理论研究,理顺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现有教材和新思想的契合点,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积极探索“整体补充、通篇贯通、专题充实”等融入法,解决新思想内容的日益丰富与教材内容的相对滞后的问题,力求做到新思想及时、精准地融入思政课,实现新思想的丰富内容与思政课固化教材的精准对接。
3.1.2 专题教学抓准知识点
专题式教学是落实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环节[7]。专题式教学就是将思政课的所有知识点整理成专题菜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避免内容重复,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高职院校两门思政主干课程要以“把握重点、讲清理论”为原则,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凝炼教材内容,建构“问题导向+价值引领”的专题式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围绕教学专题,设计相应的专题研讨和若干个课堂互动问题,以问题导引教学。同时还要结合本校生源实际状况,与时俱进、因时而新,统一编写专题讲授课件、教案、专题教学指导书等教学辅助资料,从总体上把握新思想融入思政课的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及社会温度,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3.2 以“移动教学+讲好中国故事”为路径“进课堂”
3.2.1 移动教学打造立体化课堂
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长足发展的目的就是让知识与资源传播得更加迅捷[8]。思政课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和大数据平台,打造立体化课堂,实现思政课移动教学,充分发挥移动教学的先进性和互动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建设了思政课教学微视频案例、微课等教学资源,并在线上课程平台呈现,实现了教学资源立体化,解决了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开展抢答讨论、随堂练习、问卷调查、头脑风暴等移动教学活动,实现了教学手段立体化,增强了教学的立体感,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自开展移动教学以来,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满意度和成就感在不断提升。
3.2.2 讲好中国故事增加课堂“感染力”
讲故事是传播的最佳方式。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讲各种精彩、精炼的中国故事,按照“问题驱动、师生交互”的思路,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论中“自我建构”的思想,构建以“看视频→讲故事→议问题”为教学流程的“问题导向下的双轮驱动”教学法,教学流程呈现立体化,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一方面,突出问题意识,驱动学生“抬头看→开口讲→动脑想”,鼓励学生开口讲中国故事、主动提问题,以接地气、正能量的中国故事为载体,把抽象的理论转化成可感知的真实情境[9],增加思政课的“味道”,激发学生主动传递中国声音、主动认同新思想,实现学生由“被动灌输”向“主动建构”转变。另一方面,驱动教师“聆听学生→解惑学生→引导学生”,实现教师由“教材讲解”向“解决疑问”转变,以理论的逻辑力量吸引和征服学生,增加思政课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抬头率”。
3.3 以“协同育人+行走的课堂”为路径“进头脑”
3.3.1 协同育人激发学生对新思想产生认同
行动决定成效,实践成就梦想,新思想“进头脑”的关键在于实践。但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较少,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思政课实践教学力量单薄。因此,围绕“教学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的主线,组织“十九大精神宣讲”“学生党建活动”“一起长大的故事”“暑期三下乡活动”等品牌活动,实现思政课与共青团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有效解决实践渠道单一问题。通过这些品牌活动的参与和展示,让学生分享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体验和收获,这种同辈群体的演绎,会产生“以点带面”的效应,带动其他学生对新思想产生共鸣和认同。
3.3.2“行走”的课堂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近年来,“行走”的思政课堂非常受学生欢迎,例如某大学暑期组建“承红船精神、走之江新路”“一带一路西安行”等10支实践队伍,分赴嘉兴、西柏坡、深圳、北京等地开展实践活动,结合当地红色资源和城市特点,向当地市民、游客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0]。“行走”的思政课堂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强化理论辐射,让思政课“活”起来。高职院校要主动与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同向同行,筑起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同心圆”。这种直接体验式的实践教学活动,能有效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社会的发展进步,铭记初心使命。同时可组建校内思政课骨干教师、优秀辅导员和校外企业负责人、行业模范代表、优秀校友等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指导团队,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参与教学实施,形成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增强学生责任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
4 结语
高职院校要以思政课为载体,不断实施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专题教学、移动教学、协同育人”等有效路径,在更多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予以总结、提炼与优化,以加快推动新思想“三进”工作,充分发挥新思想的价值引领作用。推动新思想“三进”工作不仅要在认知上具有紧迫性,而且要在行动上加快步伐、主动探索,让新思想在学生中广泛传播,促使学生坚信新思想,运用新思想的观点、立场来表达见解、分析现状、思考未来、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