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讲好伟大抗疫精神的三个维度

2021-01-09马胜博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抗疫思政精神

唐 睿,马胜博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0 引言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首次全面阐述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中国人民在与病毒进行顽强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实践,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高校思政课要结合我国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面向全体学生讲好伟大抗疫精神。本文从高校思政课视域出发,探讨高校思政课讲好伟大抗疫精神的重大意义、重点问题和路径方法,以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励大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1 高校思政课讲好伟大抗疫精神的意义

1.1 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回顾历史,人类每一次与疾病的斗争,实质上就是对科学技术的考验和促进。中国共产党历来崇尚科学,善用科学的原则、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引领中国的发展、指导中国实践和开展工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赢得了一个个阶段性胜利。面对前所未见的疫情,从成功研发出病毒检测试剂盒,到快速分离病毒毒株,再到大数据定位与健康码识别......这些抗疫之举和防疫之策无不深刻体现着科学技术的“光辉”,无不彰显着科学的精神、贯穿着科学的原理。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孕育出的科学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价值。加强青年学生的科学精神培育,发挥抗疫精神的激励和引领作用,需要将抗疫精神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1]。因此,高校思政课讲好伟大抗疫精神,就要讲好全国人民在抗疫中所形成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所形成的条件、过程、结果及意义。这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共识,引导大学生成为建设科技强国的贡献者和参与者。

1.2 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作为中华民族的“心”与“魂”,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顽强拼搏、生生不息的心灵依托,是鼓舞无数中华儿女奔赴抗击疫情前线的价值引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人民积极投身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从医护人员逆行支援武汉、外卖小哥加入后勤、海外侨胞纷纷购买医疗用品应援祖国的默默奉献中,人们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血脉深情;从医护人员奔赴前线、救死扶伤的背影中,人们看到了“舍生忘死”的高尚情操;从武汉“封城”、全民“舍小家为大家”的严防死守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顾全大局、自我牺牲”的大义担当。伟大抗疫精神将爱国主义精神上升到了一个崭新高度,这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艰苦卓绝的抗击疫情伟大实践积累下来的又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这为当代大学生坚定爱国主义理想理念、激发爱国热情提供了鲜活的素材。高校思政课讲好伟大抗疫精神,要把抗疫精神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基因讲清楚、讲透彻,充分借助抗疫期间涌现出的感人的先进事迹,引导青年大学生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其志向远大、心系国家与人民的宽广胸怀。

1.3 坚定大学生永远跟党走的信心与决心

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力量办大事,激发人民的首创精神,汇集起抗击疫情的众志成城、勇往直前的庞大力量。自疫情爆发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广大人民顽强拼搏,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对疫情做出了全面、有力的部署,统筹调配全国资源,从中央到地方多级联动,形成网格式管理,坚持全国一盘棋,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2]。在疫情面前,全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描绘了一幅幅绝美的“抗疫画卷”,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抗疫之歌”。这是我们党坚强领导力和政治智慧的有力彰显,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因此,高校思政课讲好伟大抗疫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

2 高校思政课讲好伟大抗疫精神的重点

2.1 讲清楚伟大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生命至上是前提,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政治品格的集中体现。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襁褓婴儿到年逾百岁的老人,从在国外求学的学子到来华的外国友人,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保护,这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最好诠释。

举国同心是力量牵引和动力来源,彰显了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同心同行的精神品质。抗击疫情不是国家和政府的单兵作战,而是一场齐心协力的人民战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全国人民都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参与了这场战争,从全国各地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到各行各业工作者坚守岗位、奔赴前线,再到社会各界和海外侨胞的纷纷应援,这些无数身影凝聚起了众志成城抗疫的必胜力量。

舍生忘死是中国人民抗疫的精神支柱,是中国人民爱国情怀的深刻凸显。在疫情“大考”面前,无数中华儿女临危不惧、挺身而出、视死如归,这些感人的事例和瞬间数不胜数,既动人心魄又温情脉脉,彰显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战胜的顽强意志。

尊重科学是方法途径,是中国人民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精神品格的有力彰显。面对前所未见的病毒,我们党始终坚持科学的原则和态度,将科学的原理、方法和规律贯穿于病毒治疗、疫情防控、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抗疫效果,为打赢全球抗疫斗争做出了突出贡献。

命运与共是责任担当,表明了中国人民心系天下的广阔胸怀。在这场全球性的疫情危机中,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抗疫协作,毫无保留地向世界各国分享疫情救治和防控的经验,向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交上了优异答卷。中国的抗疫之举,获得了世界人民的赞扬和支持,表明了中国对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真切盼望。

因此,高校思政课要把握好伟大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讲清楚这五大抗疫精神元素之间的内在关联,讲清楚伟大抗疫精神对于当前打好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和引领今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殊意义。

2.2 讲明白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

伟大的抗疫精神生成于伟大的抗疫斗争,其独产生于中华大地有其逻辑必然性[3]。作为一种崭新的精神形态,抗疫精神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理论成果的滋补,还有着中国精神的涵育,是全国人民在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中孕育而生的。高校思政课讲明白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一方面,要讲明白伟大抗疫精神产生于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回顾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国人民之所以能一次次战胜困难和挑战,一次次创造史诗般的奇迹,这是因为我们有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和衷共济、同心协力,凝聚起坚如磐石的强大力量,铸就了团结一致、勠力同心的精神防线,为取得战“疫”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讲明白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要讲清楚伟大抗疫精神生成和发展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在这场抗击疫情的实践中,处处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疫情的突然爆发,这种流淌在中华儿女身体中的家国情怀,激励着一大批中华儿女奔赴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之中,谱写了以舍己为国为底色的壮丽诗篇,体现了无数中华儿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胸怀。“夫民者,国之根本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4]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此次疫情中,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始终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出发,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

2.3 讲透彻伟大抗疫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内在关系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5]。抗击疫情的过程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诠释中国精神力量的双向过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在疫情斗争实践中孕育出的伟大抗疫精神,是对中国精神的集中阐释,也是对中国精神的升华。高校思政课在讲述伟大抗疫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内在关系时,可以着重阐释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讲好中国精神是伟大抗疫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这百年时间里,党带领人民培育和发展了诸多的精神,例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积极向上的精神形态,都为伟大抗疫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思想依据。二是讲好伟大抗疫精神在中国精神传承与发展中所起的特殊作用。面对疫情,党带领人民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孕育出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精神的要素谱系。由此可见,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融汇的产物,弘扬抗疫精神,使中国精神更加饱满[6]。

3 高校思政课讲好伟大抗疫精神的方法

3.1 以事实说服人

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事实才能说服人[7]。真实是讲好伟大抗疫精神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政课讲好伟大抗疫精神的目的是还原真相、反映事实,全方位地向学生呈现中国抗疫的真实过程,鼓舞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当中。

1)高校思政课讲好伟大抗疫精神要立足现实。思政课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对抗疫事件的准确解读,向学生传递中国在此次疫情中展现出的无比强大的执行力、领导力以及党领导人民在抗击疫情中所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使学生自觉接受抗疫精神的洗礼,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坚定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把握好宏观和微观的关系,系统地把中国抗疫的真相讲清楚,让学生切实了解抗疫的全过程,增强学生对抗疫精神的归属感。

2)高校思政课讲好伟大抗疫精神要遵循实事求是、理直气壮的根本原则。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求真务实、不夸大、不掩饰,切忌为了迎合学生的需求而随意杜撰,要秉承科学的原则,结合当前的抗疫实践,用数字和事实说话,在课堂中向学生讲述好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每一个足迹,不断增强学生对国家的忧患意识,激发大学生积极反思个人的社会价值[8],才能说服学生、打动学生。因此,高校思政课讲好伟大抗疫精神,就要引导广大学生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壮举,讲好党的初心和使命,引领学生读懂中国共产党这本百年之“书”,坚定学生永远跟党走的信心与决心。

3.2 以情感打动人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9]。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一个“真”字,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10]。高校思政课讲好伟大抗疫精神,最重要是讲“真情”,这既是一种担当,也是一门艺术。讲好思政课的意义在于通过思政课教师的真情流露,启发学生、打动学生甚至感召学生。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存在“高大上”的刻板印象,归根究底在于教师与学生缺乏情感的互动与交流,致使学生对思政课无法产生共情。

1)要讲好伟大抗疫精神,思政课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增加情感投入,将“陈情”与“讲理”结合起来,向学生传递最纯真的感情,始终做到满怀热血,通过自身的崇高情怀、真挚情感和饱满热情,把伟大抗疫精神讲活、讲透,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2)要讲好伟大抗疫精神,思政课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的情感交流能力和移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敏锐性,要善于了解和发掘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动因,并给予正面的反馈,从而打通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情感通道。

3)要讲好伟大抗疫精神,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借助在疫情期间涌现出的鲜活的抗疫事迹,在课堂上全方位地向学生展示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患难与共的优秀品格,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传导,调动师生的共同情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思政课教师要满怀热情、真心实意地去讲述伟大抗疫精神,做到讲真话、讲真情,才能达到以情感打动人的效果。

3.3 以方法征服人

高校思政课讲好伟大抗疫精神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自觉践行抗疫精神,并将其内化于心。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存在脱离抗疫实践、“照本宣科”的现象。为此,要把抗疫精神讲“活”,促进伟大抗疫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思政课教师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熟练掌握话语使用技能,通过认真研读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讲话精神,不断丰富自身的抗疫话语体系。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运用大学生便于接受、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课堂话语表达,使思政课教学语言通俗易懂。

2)思政课教师要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教师可根据疫情中涌现出的生动事迹或感人故事,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演讲比赛或者小组讨论学习;可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抗疫过程中“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横空出世的案例,让学生切实感受中国力量和中国速度,感叹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抗疫纪念馆,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刻体验抗疫的全过程,培育学生胸怀祖国、心系人民的爱国情怀。

3)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促进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建设。疫情期间,各大高校通过网络课堂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这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教师应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开发思政课网络资源,满足学生线上学习刚需。教师还可以充分借用学习通、雨课堂等软件平台,及时与学生进行线上沟通交流,为学生解疑释惑,引导学生预习课程的相关知识,从而为线下教学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4 结语

伟大抗疫精神是高校思政课鲜活的素材来源,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法宝。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政课教师要深刻把握伟大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充分挖掘伟大抗疫精神的重要价值,不断更新自身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促进伟大抗疫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机结合,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使思政课成为一门学生喜爱、对学生成长发展起核心作用的关键课程。

猜你喜欢

抗疫思政精神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团结抗疫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