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麻风患者诊断延迟期与2级畸残发生的相关性
2021-01-09张宏茂冯淑梅
吴 珊 张宏茂 何 炯 冯淑梅
1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省兰州市,730020;2甘肃省两当疗养院,甘肃省两当县,742401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以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为主的慢性传染病,由于潜伏期长、临床表现多样加之复杂的病情容易被误诊、漏诊或诊断延迟造成终身的、不可逆的畸残[1]。本研究通过探讨不同类别的诊断延迟期下发生2级畸残可能性的大小,为麻风的早期发现,降低畸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回顾性收集甘肃省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 “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上报的确诊麻风患者130例,其中男84例,女46例。
1.2 麻风指标分级标准 麻风诊断、分型、畸残分级和延迟期标准根据《麻风诊断标准》(WS 291-2018)执行[2]。诊断延迟期为患者发病时间到确诊时间的差值,即发病年龄与确诊年龄和的差值。患者就诊延迟期为从发病至首次到医疗机构就医未得到确诊的时间,即首诊年龄和发病年龄的差值。医疗机构诊断延迟期为患者首次到医疗机构就医未确诊至最后得到确诊的时间,即确诊年龄和首诊年龄的差值。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和病例对照研究。应用SAS 9.3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对麻风患者一般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由于诊断延迟期不符合正态分布,因此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行诊断延迟期和2级畸残比的分析;采用Logisitic回归分析探讨诊断延迟期对2级畸残的影响,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000-2019年甘肃省麻风患者一般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表2 2000-2019年甘肃省诊断延迟期和2级畸残情况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麻风患者一般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2000-2019年甘肃省共确诊麻风患者130例,其中男84例,女46例;多菌型(MB)109例,少菌型(PB)20例。平均发病年龄37.12岁,平均首诊年龄39.25岁,平均确诊年龄41.42岁。诊断延迟期最长363个月,最短0个月,其中53.49%的患者诊断延迟期超过36个月,28.68%超过60个月,9.30%超过120个月。患者就诊延迟期最长为243个月,最短为0个月。医疗机构诊断延迟期最长319个月,最短0个月。发生2级畸残有37例,逐年2级畸残比平均为34.43%。见表1。
2.2 麻风患者诊断延迟期和2级畸残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2000-2019年甘肃省诊断延迟期平均36个月,其中患者就诊延迟期平均12个月,医疗机构诊断延迟期平均6个月,逐年诊断延迟期、患者就诊延迟期和医疗机构就诊延迟期见表2。
2.3 诊断延迟期和2级畸残比的相关性分析 诊断延迟期和2级畸残比呈明显的正相关(r=0.70,P<0.05),拟合的线性方程为y=7.75x-1.26。即诊断延迟期越长,发生2级畸残的风险越高。
2.4 诊断延迟期和2级畸残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诊断延迟期进行分类后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就诊延迟期为影响2级畸残的主要因素。和患者就诊延迟期<6个月的进行比较,≥6个月的发生2级畸残的风险达到6.64倍。见表3、4。
表3 诊断延迟期不同分类和2级畸残的单因素分析
表4 诊断延迟期不同分类和2级畸残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麻风的诊断延迟期和2级畸残比是衡量防治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3]。本研究显示诊断延迟期越长,2级畸残比越高。这和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相符[4,5]。Nicholls等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对孟加拉国2664例麻风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显示诊断延迟期超过3~4年,2级畸残比达到67%,诊断延迟期超过4年以上,2级畸残比则达到81%[6]。本研究显示甘肃省2000-2019年新发病例的平均诊断延迟期为36个月,高于云南省平均诊断延迟期27个月[7]。我省53.49%的病例诊断延迟期超过36个月,28.68%的病例超过60个月,9.30%的病例超过120个月。而云南省24.6%的病例诊断延迟期超过36个月,11.5%的病例超过60个月[7]。我省的诊断延迟期明显高于高流行省份云南,主要是因为我省麻风处于低流行状态,加之卫生经济落后,社会公众对麻风的歧视和偏见仍然存在,患者主动就医的意识薄弱,同时临床医务人员对麻风的认识不够,进一步加大了病例早期发现的难度。因此,我省需进一步加强麻风的早期发现,缩短诊断延迟期,消除传染源,降低麻风杆菌传播的风险。
诊断延迟期包括患者就诊延迟期和医疗机构诊断延迟期。2018年《麻风病诊断》中指出诊断延迟期在1年内,且未发生可见畸残作为麻风早期发现的标准[2]。但诊断标准中诊断延迟期没有具体的分类。本文的创新在于通过比较在不同类别诊断延迟期下发生2级畸残可能性的大小。国外的相关研究用患者就诊延迟期不超过6个月,医疗机构诊断延迟期不超过1个月作为早期发现的标志[6,7]。因此,本研究患者就诊延迟期、医疗机构诊断延迟期分别以6个月和1个月为界线进行分类。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就诊延迟期超过6个月,可以增加2级畸残的风险,其OR值达到6.64倍。有研究对印度1400例麻风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就诊延迟期超过3个月,发生2级畸残的风险达到1.6倍[7]。然而本研究中患者就诊延迟期超过6个月,患者才有发生2级畸残的风险。同时国外的研究结果显示预防麻风不可逆损伤的阈值为患者就诊延迟期不超过6个月[8]。说明患者就诊延迟期6个月可以作为麻风患者早期
发现的标志,即患者从发病到首次到医疗机构诊断的时间不要超过6个月。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医疗机构诊断延迟期未对2级畸残产生影响。这和相关研究结果不符,相关的研究显示医疗机构诊断延迟期超过1个月就可以增加患者发生2级畸残的风险,风险达到1.4倍[7]。本次研究结果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我省为麻风低流行区,麻风病例数较少,加之存在回忆偏倚[8],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差。当增加样本含量,可能会得到一致性结论,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因此,患者就诊延迟期不超过6个月可以作为麻风患者早期发现的标志,即患者从首次出现症状的前6个月能主动就医、及时诊断可以有效降低2级畸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