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2021-01-09李红艳郑永允

渔业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医药产业海洋生物医药

李 晓,王 颖*,李红艳,纪 蕾,郑永允

(1.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山东 青岛 266104;2.山东省海洋发展研究会,山东 青岛 266100)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我国正深化海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化体系。海洋医药产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点研发产业,成为区域海洋经济增长的亮点[1]。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指以海洋生物为原料或提取有效成分进行海洋药品与海洋保健品的生产加工及制造等活动,包括海洋药品制造、海洋保健品制造等[2]。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农、工、商三大经济领域于一体,是从海洋生物资源采集、药物研发、成果转化、加工生产到市场销售的整条产业链条[3]。

根据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达413×109元,增速达9.6%。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海洋经济中占比增大,间接推动了国家经济发展[4]。与传统海洋产业相比,新兴海洋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提升我国药物质量,全面建成“健康中国”与“海洋经济强国”伟大目标的重要战略内容。

对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针对其基本特点、发展要素、发展方式作了详细的阐述[5-6];也有研究基于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差异,分析了我国不同省份海洋生物医药发展面临的问题[7-8];对影响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要素及要素优化配置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9-10];针对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集聚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6]、科研成果国际化合作发展路径[11];针对主要海洋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城市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3,12]。此外,还有学者从其他视角运用SWOT[13]、ISM-AHP[14]等不同分析方法和模型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作了探讨,以期促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国内外学者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主要从海洋药物现状研究、沿海地区产业发展概况、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宏观视角的探讨。

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重点从提高成果转化角度探寻产业优化升级路径,以期为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我国海洋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

1.1 海洋生物药用资源丰富

我国幅员广阔,大陆海岸线长达18 000 km,海域总面积为475×104km2,约占陆地面积的1/3。目前在我国海域已发现22 561种海洋生物,约占全球海洋生物种类的10%。《中华海洋本草》记载我国海域共收集海洋药物613味,拥有或潜在拥有药用开发价值的海洋生物约1 552种[15](图1)。

目前,我国已经从丰富的海洋药用生物资源中确定了16种药用特有物种(表1)[16],在药物应用中呈现巨大的应用前景。

表1 我国海洋特有药用海洋物种Tab.1 The endemic medicinal marine species in Chinese seas

1.2 国家战略政策支持

海洋药物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被正式纳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要求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2016年《“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求推动海洋创新药物发展,使试剂原料和中间体产业化;国家“十三五”规划将“蓝色药库”建设确定为重大战略(表2),明确指出要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山东省“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浙江海洋资源保护与利用“十三五”规划》《江苏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等规划的相继颁布,不仅促进了海洋医药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和提质增效。山东、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相继成为“4+N”沿海经济区,形成一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17],建立了以青岛、上海、厦门、广州为中心的海洋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产业集群和福建闽南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集聚区等。

表2 行业发展相关规划Tab.2 Related plan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1.3 科研院所和人才基础

近年来,我国海洋生物医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不断加强,沿海省市已建立了数十家研究院所及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等海洋生物医药相关科研机构培养了大批相关专业研究人才,为海洋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这为我国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2012—2014年,海洋医药产业从业人员整体呈增长态势,中高级人员比例约占30%,2015年后产业从业人员略有下降(图2)。

1.4 “蓝色药库”成为医药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自1985年我国第一个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PSS)成功上市后,甘糖酯、海力特、降糖宁、岩藻聚糖硫酸酯等也纷纷成功上市(表3)。首个抗早老性痴呆新药GV-971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于2019年11月获批上市。目前,海洋糖类药物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上市药物的40%和临床研究药物的80%以上,成为中国海洋药物研究开发的特色,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表3 国内自主研发批准上市的药物Tab.3 Domestic independent drugs in approved listing

对于国外批准上市的13种海洋药物,我国进行了部分仿制生产,如利福霉素、阿糖胞苷、硫酸鱼精蛋白、阿糖腺苷和氟达拉滨磷酸酯等均已被多家药厂生产上市(表4)。

表4 国外批准上市的海洋药物Tab.4 Marine drugs in approved listing aboard

续表4

1.5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平稳

随着国内外对海洋生物医药需求的扩大和对药品质量要求的提高,海洋生物医药发展进程加快,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9—2018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远超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其他主要海洋产业的增长速度,尤其是2010年出现25.00%的产业最高增速,近年来增长率较为平稳,2018年产业增长率为9.60%,产业发展增速较之前略有下降(图3)。

2 我国海洋医药产业发展的制约问题

2.1 基础研究有待加强

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高盐、高压、缺氧和避光等特性,使得海洋生物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生物体内未知化合物多;海洋的流动特性和捕捉生物的季节性,造成不同海区的同种生物中活性物质含量不同[18];海洋生物提取活性物质后的综合利用率低,易造成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海洋生物药物连接医学、生物和化学等多门学科,具有学科特殊性;药物在研发过程中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需要重新摸索建立,这些要求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增加研究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2.2 资金投入不足,限制了海洋药物的研发和成果转化进程

近年来,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政府资金投入、科研机构经费收入逐年递增(表5),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的发展[19]。我国每年用于海洋生物医药方面的经费投入约2×109元人民币,而日本、欧盟等国家的投入是(3~4)×109美元/年[20],两者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另外,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周期较长,研究风险较高。一个新药的产生需要经过“新药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上市申请及批准上市及药品上市后检测”5个重复程序,难度大、期限长、投资高、风险高,需要十几年时间,耗资十几亿美元,也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接力支持。目前我国海洋医药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多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实力较弱,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即使有了规模大的医药生产企业,也还须有充足的资金和胆量规划新药研发,配备高水平的临床机构及药企研发中心。目前,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拨款,如国家自然基金、863计划等,少有企业大笔投资,在海洋药物关键技术攻坚、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方面,研发资金一直是掣肘难题。“周期长、风险高”也使社会投资和小企业知难而退,融资渠道封闭、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

表5 政府资金投入及科研机构收入Tab.5 Investment from government and compensation from research institute ×109 元

2.3 关键技术储备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处于上升趋势(图4),但经济比重仍然较低,2018年海洋生物医药增加值仅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1.2%(图5),说明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市场上的海洋生物医药产品大多为国外仿制品,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较少。科技人才中,基础研究人才占比大,而工程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的专业人才相对较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关键技术储备不足,也是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产业无法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足,很难形成自己的独特品牌,行业同质化严重。另外,海洋医药产业的创新政策环境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创新需求[4]。

2.4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落后于海洋医药研究与开发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政策的支撑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在海洋生物医药方面申请的专利总体质量不高,有些专利对科研成果的挖掘不够深入,例如,海洋硫酸多糖916专利用途只有“仅局限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笼统描述,所适用的具体疾病实际上仅涉及动脉粥样硬化,所要保护的产品也局限于结构十分具体的少量物质;有些技术成果没有受到完整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增加了药品研发的风险,例如,中国海洋大学对海洋硫酸多糖916的研究成果在1992年就有科技文献发表,但直到2000年该物质才首次被申请专利。企业的专利总体布局意识薄弱,导致在海外市场专利保护意识不强。很多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对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还较弱,在有效利用专利制度来维护和争取企业自身权益方面还有待提高。产品在没有专利保护的情况下一旦进入海外市场,往往会遭到国际竞争对手的“封杀”。

2.5 研究成果产业化进展缓慢,转化率低

由于海洋生物药物资源本身的多样性、未知性和特殊性,加之药物临床试验时间长,淘汰率达95%,新药审批周期长,影响了新药推向市场的速度;新药审核、审批过程繁杂,致使很多企业更喜欢做产品原料,而对成品药物敬而远之;国家对药物的审批耗时长,进展缓慢,超前的研究成果突破不了批文的束缚,也使得许多研究成果无奈退而求其次,只申请原料药而不申请成品药。

另外,科研院所掌握的是核心技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变成产品的每个环节都应有产业配套,而目前大部分的区域还未形成系统的配套和相关产业集群,这些都牵制了产品的成果转化,放慢了新产品推向市场的速度。我国科研机构、高校与生物科技企业的合作有所脱节,作为产业链的下游产业链几乎没有配置,导致海洋科技成果屡屡“外嫁”。欧洲和美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率高达30%,而我国仅为5%[4]。

3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是供给抑制的外在表现。这就亟待推进供给侧改革,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提高创新和竞争能力,从而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3.1 加强海洋医药产业的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

在“健康中国2030”“海洋强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国家重大战略支持下,瞄准世界前沿,突出国家战略目标和任务导向,加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战略研究与系统布局,着力加快制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坚持陆海统筹、集聚发展、生态优先的原则,完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体制机制,谋划布局“海洋生物医药提质工程”等重点专项,集聚国内优势创新力量,持续加强我国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全面提升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总体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取得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科技成果,以赢得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先机和主动权。

3.2 推进海洋生物药物的基础研究,建立交叉学科融合交流对话机制

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是国家重要战略需求。我国对陆生资源的认识和开发远远高于海洋资源,应推动海洋资源基础性研究,提高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能力;加强对海洋药物的生物化学、生物学、药理学等的基础研究,尤其是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解决海洋生物安全共性问题,重点开展海洋活性成分的合成、半合成、化学修饰和生物转化,集中研发具有重要生理活性和成药前景的新药先导化合物;提升生物酶工程、柱层析分离技术、膜分离优化集成技术、在线自动检测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手段,推动技术成果转向产业化生产;通过依托国家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中心,定期举办高层次交叉学科学术会议等形式,打破学科边界,重视并鼓励学科交叉,对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市场预测方面的培训,稳定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及创新潜力的优秀人才。

3.3 建立金融保障机制

“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是生物医药企业普遍发展的难题,应当集中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聚焦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筑巢引凤、成果转化;加大用于支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科技研发、成果产业化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鼓励设立生物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生物产业的发展,完善信贷担保体系,支持企业产品研发;改善融资环境,加大金融信贷支持,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信贷便利化;通过发行债券、上市等方式扩展融资渠道,引进风险投资,吸引和鼓励政府、社会等创投资金投入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支持有实力的生物医药企业走出去,实现合作共赢发展。

3.4 通过多种渠道,积极推进成果转化

1)强化团队建设,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推动海洋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壮大研发团队规模,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研发团队或基地;扶持重大项目、高端产品的龙头企业,培育具有前景的中小企业;建立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发挥研发基地及团队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整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转化的集成创新,提高高技术成果的产业转化率。

2)优化药物审批程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加快推进海洋生物医药的评价、论证、中试、审批、推广进程,简化不必要的审批程序。对于处于临床Ⅱ期、Ⅲ期,可以马上推向市场的重点创新药物品种,要积极促进其审批、推广进程。

3)加强相关产业尤其是海洋生物制品的创制。海洋生物制品以海洋生物医药材料和海洋功能食品等为主,应以海洋功能食品开发为基础,以海洋生物新材料为补充,加快提升和扩大海洋功能食品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推进海洋功能食品品牌化建设;积极开发医用材料、化妆品及生物高分子材料等海洋生物新材料产品,拓展海洋生物产业发展空间,进而一定程度上推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4)提高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水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针对新药研发进度采取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在新药研发立项时,注重检索药品专利等文献,避免重复研究;在完成新药研发的实验室动物试验后,对有市场前景的成果申请专利或者采取保密措施予以保护,然后再进行临床试验和申请生产可证;对即将上市的新药,要申请注册商标,或在临床试验的同时申请新药行政保护;药品专利或新药的行政保护即将期满时,中药还可以申请中药品种保护;商标保护或中药品种保护期满时,及时申请续展注册或延长保护期。

5)坚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突出海洋生物医药高品质导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医药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生物药、化学药新品种、优质中药、高性能医疗器械、新型辅料包材和制药设备,推动重大药物产业化。因此,应坚持产品开发与市场开拓相结合,畅通科研院所与企业对接渠道,了解市场需求,贴近市场需求,推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其他社会资源为补充的技术创新体系。

6)打造产业集群,提升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打造以科学研究机构、高校、制药企业、生物技术企业(创业企业)及其相关机构在特定地域内集中分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产业集群。构建战略同盟:科研机构负责药物研发;生物技术公司负责技术开发与创新;制药企业负责生产和销售;医院和企业紧密合作,开展临床研究;政府投资基金和民间风险投资基金的紧密合作;同时,吸引国外优秀企业进入,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促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效益的不断提升。

7)坚持与全球一体化结合,深化国际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深,中国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一带一路”建设、中东欧“16+1”合作机制的启动等都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机遇和条件。

4 结论

海洋医药产业是从海洋生物资源采集、药物研发、成果转化、加工生产到市场销售的整条产业链条,新形势下应该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区位交通优势,在“互联网+”创新发展模式下,利用相关优势国家的资源、资金、技术和经验,加强技术交流,推进国际、国内产品技术互联互通,保障海洋生物医药研究成果产业化国际合作的顺利进行;盘活沉睡资源,积极培育东南亚等供给市场,整合优势资源延伸我国海洋生物医药的产业链;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积极推动出口创汇;增强海洋医药多领域合作,促进海洋医药产业的有效对接,围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研发链和产业链,共同探寻海洋药业跨领域合作新途径。

猜你喜欢

医药产业海洋生物医药
神奇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动起来
《医药导报》第十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云南医药》杂志征订启事
什么样的海洋生物会发光
我国蒙医药法律保护的意义
看海洋生物
于康震要求努力推动中兽医药产业持续发展
基于因子分析和熵权法的我国医药产业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药学综合实训平台建设的实践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