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青年》对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及贡献
2021-01-09熊先翔
◎熊先翔
《新青年》 杂志中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了分类教育探讨,有青年教育、儿童教育、女子教育、工人教育等内容。 其中,陈独秀、蔡元培、邓萃英、周作人、沈兼士、唐俟等知识分子都关注了儿童教育问题。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也是人各项身体发育的起始点, 所以很多学者开始重视并关注到儿童教育方面来,儿童问题解决好了,青年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进而很多学者也从各个不同角度来探讨儿童教育问题,这些观点和建议也起到重新构建儿童教育新系统的作用。
一、各类教育主张
唐俟在1919 年《新青年》发表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他批判传统儿童观,另一方面他却推崇“儿童本位”的儿童观。他认为中国的旧见解“夫妇是人伦之中,却说是人伦之始;性交是常事,却以为不净;生育也是常事,却以为天大的大功。 ”是完全错误的1。 他分析道:“生命何以必需继续呢? 就是因为要发展、要进化。 “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 ”最后他总结道:“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 利他的、牺牲的。 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结清旧账,一面开辟新路。 ”由此可见,作者主张以儿童为本的价值观。
陈独秀在1917 年《新青年》上发表的《近代西洋教育》一文,他认为“真正的近代西洋教育是自动的而非被动的,是启发的而非灌输的。我国教育和西洋古代教育,多半是用被动主义, 灌输主义,一心只要学生读书万卷,做大学者。 西洋教育是全身的而单独脑部的。 他还列举了意大利蒙得梭利女士的启发式教育例子。 “他的教授法是怎样呢? 就是主张极端的自动启发主义。用种种游戏法,启发儿童的性灵,养成儿童的自动能力。 ”1921 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新教育是什么》一文,再次强调了启发式教育。他认为:“旧教育是教学生应当如何如何,不应当如何如何,完全是教训的意味,不问学生理会不理会,新教育是要研究学生何以如何如何,何以不如何如何,怎样才能够使学生如何如何,怎样才能够使学生不如何如何,完全是启发的意味。 ”由此可以看出新教育更注意以儿童为中心,去开启儿童的心智,从而获得儿童的认同。
邓萃英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动的新教授论》一文,阐明了传为客、习为主的理论。“传习法所重在儿童学习,然学习无相当基础,必难收效,故必济之以传授。 特是传授为学习而施,故传授为手段,学习为目的。 ” 将“儿童中心主义研究的教授法”思想渗透在其中,强调学习过程中启发儿童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邓翠英在该篇文章中的第六章, 梳理了“教授法之诸主义”,其中第二节专门讲述了“启发主义”,将启发主义的起源、流派、目的、性质、形式类别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
蔡元培1918 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新教育与旧教育之岐点》 一文中对比了传统教育与新教育中对待儿童的不同。传统教育以当官应试为目的,所学不是儿童的兴趣所在“是教者预定一目的,而强受教者以就之;故不问其性质之动静,资稟之锐钝。 而教之只有一法,能者奖之,不能者罚之。 ” 新教育从儿童身心特点出发,帮助其成长,以西方实验教育为理论基础,结合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对于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能够随时纠正。 同时作者也在文中最后提出发建议:第一,须设实验教育之研究所;第二,教员须有充分之知识;第三,供给教育品者,亦当有种种参考之图画与仪器。
沈兼士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儿童公育》中,他将儿童公育作为解放妇女的终极办法大力鼓吹并设想出了儿童公育的具体办法:社会可以建立一个公共教养区域,里面包括“胎儿所、收生所、哺乳所、幼稚园、小学校、儿童工厂、儿童图书馆、儿童病院”等等一系列机构,招募社会上体格壮健,常识完备, 温良贤淑的女性专门养育儿童, 教育专家定期指导, 该机构的资金来自于儿童父母每年的捐助……他认为儿童公育是解决新世界一切问题的锁钥, 并认为儿童原本就是社会之子,理应交由社会来教养。
1920 年,杨钟健在与《新青年》编辑部的通信中对“儿童公育” 问题发出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他虽然开篇表示赞同儿童公育的设想,但认为应当先解决妇女家庭问题,才能实现儿童公育;第二,反对儿童公育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论调,“我想这样做法,不但不能收良好的效果,或者可使革新运动的速率减少,甚至演出社会上骚动的惨象!”第三,当今中国国民的素质还不具备实行儿童公育的可能性, 国民的知识相差太远;第四,如何打消母子间天然的感情? 这是违背自然的做法;第五,即使实施了儿童公育,怀孕的妇女还是不能解放。
1920 年, 文学家周作人在北京孔德学校发表演讲谈到:“我想儿童教育,是应当依了他内外两面的生活的需要,适如其份地供给他,使他生活满足丰富。 ”在指导儿童读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趣味、情智与想象的修养等。小学文学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它能顺应儿童本能的兴趣、培养兴趣、然后唤起新的兴趣。周作人还规划了儿童读书的三大阶段:在幼儿前期,读诗歌、寓言、童话;幼儿后期,读诗歌、童话、天然故事(内容有所深化); 到了少年期,读诗歌,传说、写实的故事、寓言、戏曲。最后,要兼顾读物的“儿童 性”和“文学性”,给予了小学语文教育很好的建议。
二、对当时及现今社会的贡献
《新青年》致力于破除旧思想,吸收新观念。 因此,刊物发表的文章中关于儿童问题的理论虽然来自于西方传统,但并不拘泥于此,有诸多创新点,值得当今的人们借鉴。
(一) “儿童本位”理念
在《新青年》刊载的文章中,体现了对“儿童本位”理念的重视,而这一理念仍然延续到今天,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如唐俟认为“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 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结清旧账,一面开辟新路。 ”传统中国教育理念认为儿童是缩小的成人,其实儿童的世界与成人有很大不同,真正做教育的人应该抓住不同儿童的特点,以儿童为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也是重要的一点。
(二)“幼儿园”的雏形
“儿童公育”的设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虽然有点过于理想化,因此只进行到理论上的探讨,没有真正实现。 但是当今社会幼儿园的设立 其实就是“儿童公育”的改良。如沈兼士认为社会可以建立一个公共教养区域, 招募社会上女性专门养育儿童,教育专家定期指导,儿童父母每年的捐助机构资金等等这些建议, 对现在而言都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现今幼儿园的模式虽然不像儿童公育所形容的机构设置那么完备, 但是当今幼儿园的发展也是借鉴了儿童公育基本的运作方式。
(三)儿童读物的推荐
当今,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该读什么书也是一个热点话题。 儿童读物是启蒙的最好教材,而早在新文化运动之时,《新青年》就探讨过儿童读书的问题,周作人在其《儿童的文学》中就详细阐述过有关内容,值得当今家长及幼儿教师参考。 如在幼儿后期,阅读童话方面,作者是这样交代的:“丹麦安兑尔然作的童话集里,有许多适用的材料。传说也可以应用,但应当注意,不可过量的鼓动崇拜英雄的心思,或助长粗暴残酷的行为。中国小说里的西游记讲神怪的事,却与封神传不同,也算淳朴率真,有几节可以当作童话用。”作者将国内外的适用阅读素材都进行了分析, 还根据此阶段儿童的特点提出注意的问题。
(四)启发式教育
陈独秀提出儿童课程的改革应按照启发式教育的模式进行, 但是在阐述具体学科的改革措施时, 也渗入自己观点,讲究让儿童接受乡土教育,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编订教材,方便儿童理解,在图画手工方面让学生发挥其想像力、创造力,在唱歌方面强调让歌词更贴近儿童心理些,通俗易懂点,通过实际观察,更直观地学习知识。 其改革的理论来自传统的启发式教育,创新的地方在于将理论结合实际。
邓萃英在《动的新传授论》中认为,在教授过程中,知、情、意三方面的培养是同时进行的。而旧式心理学将知、情、意分别培养“养护对于身体、教授对于知识、训练美育对于情意,各施其陶冶”。 作者对此提出质疑,连问三个问题:“知与情意果可分乎?教授任务果限于知乎?教授训练之分,果若是器械的乎?”。随后打破传统心理学观点,有创见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由浅入深地举例阐明事实。
结语
《新青年》中出现了大量关注儿童教育的文章,体现了民国学人对儿童问题的关注, 也认真踏实地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唐俟为代表的学者受西方新思想影响,认为应该树立“儿童本位”的观念,从根本上注重儿童教育。 《新青年》中还有其它对儿童教育的实践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涉及的有儿童公育问题、儿童文学学习内容及儿童教育科目改革。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有创新的内容,但也不乏偏激的理念,而我们后人在继承先人探索成果的时候, 要注意吸收合理的部分。 总之,理论与实践活动都要顺应当时的时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