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患者中综合康复护理的应用研究
2021-01-08刘小琴
刘小琴
【摘要】目的:研究精神发育迟滞且伴随精神障碍的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综合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4例精神发育迟滞且伴随精神障碍的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精神科疾病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评分、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病情控制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评分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发生僅2例,少于对照组9例,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5.2%,高于对照组78.6%,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控制总有效率达到90.5%,高于对照组69.0%,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期间,对精神发育迟滞且伴随精神障碍的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改善,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效缩短病情控制时间,显著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护理服务满意度。
【关键词】精神发育迟滞;精神障碍;综合康复护理;心理;生活质量;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1-0104-02
精神发育迟滞具体指的是个体在发育阶段由于社会、生物学等因素而导致出现的一种,以智力状态发育不全、社会适应困难为主要症状表现的综合症类疾病[1]。本文研究在治疗期间,对精神发育迟滞且伴随精神障碍的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来源于我院在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间收治的84例精神发育迟滞且伴随精神障碍患者,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36.9±6.5)岁;病史1~13年,平均病史(7.2±0.8)年;本次发病时间1~12d,平均发病时间(4.6±0.9)d;对照组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4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6.6±6.4)岁;病史1~15年,平均病史(6.4±0.7)年;本次发病时间1~10d,平均发病时间(4.4±0.8)d0两组患者基础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比较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精神科疾病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人院阶段护理干预:在每位患者入院之后,责任护理人员需要将科室、治疗等具体情况向患者进行详细的介绍,介绍时,言语要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语速要缓慢。在进行交谈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将患者作为一个平等的个体看待,预期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与交流,对患者所提出的一个问题,都要给予回答,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最大程度上满足其合理要求,带领患者充分熟悉院内和科室的基本环境。就患者的基本情况、性格特点、爱好等信息向其进行全面了解,规范患者的作息时间、起床时间、洗漱时间及排队服药、进食等。针对患者情况,展开全面评估,而后按照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计划实施过程中要以循序渐进为基本原则,定期组织拍球、跳操、看电视等相关活动,并指导患者在充分保证安全的区域范围内,坚持每周三次阳光一小时活动。②治疗期间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在疾病治疗期间,需要充分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及其对关爱的具体需求,给予其充分的关心、陪伴、鼓励,病情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由于在家庭生活过程中被忽略,甚至还会被嫌弃,经常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还会有轻生的念头,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充分结合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采用精神转移、听觉转移、视觉转移等方法帮助患者有效的转移注意力,并配合医生对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及治疗性干预,使患者能够对护理人员产生充分的信任和依赖,使护理和治疗的依从性得到显著性提升,在最大程度上缓解心理问题,在心理疏导过程中,还需要特别关注情绪及感受,增强人性化护理服务意识,不应以用有色眼镜看待患者,给予其足够尊重及理解,让其能够切实的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被公平对待的。③功能训练护理:在日常护理服务过程中,让患者进行床铺整理、叠衣服、洗袜子、收拾餐具、扫地等,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帮助其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生活,还可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基本前提下,组织其参与集体活动,使其融入社会生活的适应力得到显著提升,使治疗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2]。
1.3 观察指标 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评分;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总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服务满意度;病情控制总有效率。
1.4 评价标准 ①心理状态:采用HAMA和HAMD量表在护理前后评价心理状态,问卷设置14个问题,每个问题的4个选项分别对应1~4分,满分为56分,得分越高,则反映出患者的心理问题越严重[3]。②生活质量:在护理前、护理后,利用SF-36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量表共包括8个方面,涉及到36个问题,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反映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4]③满意度:在治疗结束后,利用自行设计的不记名打分问卷对护理满意度展开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得分<60分为不满意,得分≥60分且<80分基本满意,得分≥80分为满意[5]。④治疗效果:临床治愈:患者治疗后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相关评分水平完全恢复正常,日常生活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有效:患者治疗后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心理状态相关评分水平的改善程度在50%以上,日常生活略受到影响;无效:患者治疗后精神状态仍然存在明显异常,心理状态相关评分水平的改善幅度没有达到50%,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6]。
1.5 数据处理以SPSS18.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P<0.05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后两组SF-36量表评分高于护理前(P<0.05),HAMA和HAMD评分均较护理前发生明显降低(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F-36量表评分、HAMA和HAMD评分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2.2 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时间观察组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时间为(16.38±3.16),短于对照组的(10.26±2.57),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发生仅2例(4.8%),少于对照组的9例(21.4%),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4 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为满意14例,基本满意19例,不满意9例,总满意度78.60%。观察组患者满意27例,基本满意13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度95.20%。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2.5 病情控制總有效率 观察组病情控制总有效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大量临床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资料显示[6],该类患者在发病之后通常情况下不愿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疗工作,时常需要通过护理干预,维持医疗工作的进行。因此,为了能够使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患者在治疗期间的配合度提高,保证治疗积极性与依从性,加快康复速度,进一步优化社会功能,在治疗期间对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显得十分重要。行为障碍会导致冲动伤人情况的发生,加之该类患者的生活模式机械化,会出现任性、固执等异常性格,生活方式改变会导致情绪变化,损害认知功能,不能够很好的融入社会。且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生活技能缺陷,言语往往含糊不清,不能够对自身想法进行表达,加之肢体运动功能不理想,简单的日常活动都很难完成。本次研究中,接受综合康复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病情控制总有效率达到90.5%,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5.2%,均明显较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的69.0%和78.6%发生明显升高,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精神发育迟滞且伴随精神障碍的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综合康复护理干预的优势性、有效性,在今后的工作中,可将其作为常规护理模式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使更多患者的转归更为理想。
总之,在治疗期间对精神发育迟滞且伴随精神障碍的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改善,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缩短病情控制时间、住院治疗时间,显著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护理服务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应刚,孙磊磊.人性化护理服务在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的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2):1.
[2]王淑荣.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7):104-106.
[3]谢小玲.人性化护理在女性精神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7,7(6):111-113.
[4]韩宗岐,何玉娟.253名60岁以上严重精神障碍病人医养现状调查与思考[C].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2016年综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616-620.
[5]林丽骏,刘青香.1例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8):179-181.
[6]王淑荣.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7):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