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县水美土堡群文献综述

2021-01-08朱婷李刚

工业设计 2021年12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传承

朱婷 李刚

关键词:水美土堡群;传统村落;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12-0150-02

传统村落历史发展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随着近几年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在工业现代化与经济全球化社会发展形势的推动下,传统村落逐渐被大众遗忘,这些镌刻着历史发展印记和传统文化篇章的古村落将会逐渐消失[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村落的再度重视,对保护传统村落的原始建筑风貌有重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提出“搞乡村振兴,不是说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这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实现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文章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入手对水美土堡群目前的研究内容,以及存在的研究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同时提出建议与展望,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水美土堡群现状与概述“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乡村聚落的文化景观,因此形成许多历史悠久的特色民居[2]。水美土堡群的建造选址也受到了风水的影响,依山傍水,其建造特点充满了生机活力。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对其进行保护时,应按照相关要求并与其实际特点相结合,对土堡所在村落的空间布局与环境氛围进行传承与保护。水美土堡群位于福建省沙县凤岗街道水美村。水美土堡群中最大的土堡为双元堡,又被称为慎修堂,其占地面积约为六千平方米,建造时间为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其次为双吉堡,又称敬德堂,建于1847年,也就是清朝道光二十七年,该堡占地面积约为1100平方米,是水美土堡群建造年代最早的土堡。该土堡群占地面积最小的为双兴堡,又称致美堂,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其占地面积约为3150平方米(图1)。

水美土堡群是沙县地区现存最大的土堡群,同时也是福建省保存最完好的闽南式传统民居建筑群落。该土堡群最早建造于清朝道光年间,因防御匪患而建,由于建造时间不同,三座土堡的建筑特点及平面布局均有较大差别,其建造形式以及布局方式也是独树一帜。水美土堡群在2019年10月16日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沙县首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

笔者在对水美土堡群进行实地考察时发现,三座土堡中双元堡是其中保存最完好的,而双吉堡与双兴堡因损毁严重均无人居住,双兴堡正面的跑马廊已经倒塌,仅余部分石基(图2)。

在与当地村民交谈时笔者得知双元堡内尚有几户人家居住,但在对双元堡考察时笔者发现堡内修缮工作尚未完善,因木质结构老化导致部分楼梯损及围栏毁坏较为严重,对于居民日常生活来说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图3)。同时也存在着堡内居民对其堡内居住地进行改造的现象(图4),虽然改造后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适便利,但也使其与周围建筑环境格格不入。

2水美土堡群相关文献研究现状

截止到2021年8月,文章以“沙县土堡”及“水美土堡群”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搜索后共出现61条结果,筛选后仅余中文文献条目3篇。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目前针对沙县土堡群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对沙县水美土堡群的建筑特点及建筑形式进行分析归纳,如林建棋在2013年发表的论文《沙县水美土堡群建筑特色》一文。文章中作者认为沙县特殊的历史与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水美土堡群,他提出水美土堡群的平面布局、建筑结构、装修装饰以及聚集方式在福建古代防御建筑中是较为罕见的,因此他从水美土堡群的总体布局、建筑结构特点以及装饰装修特色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4]。此文也是最早开始的仅针对水美土堡群进行建筑内容分析的文献之一。

二是,从水美土堡群的景观空间特征及景观规划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张锐在2017年发表的硕士论文《三明市沙县水美村乡土景观规划设计》中,根据乡土景观设计方法对水美村进行景观规划改造,同时提出对水美土堡群在合理范围内进行适当改造,通过围绕土堡这一旅游资源,将其变成村建优势,将地方特色融入乡土景观改造,形成独具特色的乡土景观[5]。陈小辉等在2019年发表的《闽中土堡群的居住环境研究――以沙县水美村土堡群为例》中就沙县水美土堡群的居住环境开展研究。文章提出,以往针对传统村落及传统建筑的研究都只局限于建筑内部,对土堡的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土堡内部环境,更应从宏观角度出发,对村落、组团、建筑三者的环境特征关系进行分析。其还提出可以从三个角度对水美土堡群进行规划,分别是传统村落风貌建设、提升民居集合住宅功能、改造再利用非居住空间,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对土堡群及其周边村落进行规划[6]。

3结论与展望

3.1结论

国内关于沙县水美土堡群的研究总体较少,且主要研究文献与相关资料的研究重点都集中于建筑本体,而对土堡群的周围环境的研究占比较小。2005年《西安宣言》(古迹遗址保护)将对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保护提到了与保护遗产一样的高度。该宣言指出,人们应当承认并且保护、延续传统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中有价值的存在,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不单指保护建筑本体,其周边环境也同样重要。宣言指出传统建筑与历史区域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所体现出的价值,也在于它们同其他文化层面之间产生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有意识地创造行为的结果,也是随着时间和历史沉淀形成的有机变化。土堡的研究价值不止在于土堡建筑本身,如果仅针对土堡本身研究而不对其周边环境加以规划,那么土堡的文化价值及历史价值便无法充分展示。因此,可以在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在保护土堡的前提下,适当的对其所在村落进行整体保护开发,创造村落的附加价值。对水美土堡群的具体保护与开发及未来存在形式等方面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与防灾保护等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3.2展望

1)完善土堡内部功能。对保存较完好且有人居住的土堡进行内部空间的改造,同时适当规划功能配置,在保护土堡的同时最大化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对已经损毁较为严重的土堡进行修缮,修缮后可规划作为历史或文化展馆使用,供游客以及村民参观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2)现代科学技术保护。随着时代的发展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出现了三维模拟与增强现实等相关技术,可依靠计算机技术将数据等信息形成视觉影像,将土堡的内部空间展现出来,以此更好的对其进行保护,同时将研究内容数据化也更加具有说服力。也可通过现代化技术将土堡的历史由来呈现在大众眼前,使之身临其境,增加村民保护土堡的自发性。

3)形成保护传统建筑思想。传统建筑的保护不应仅局限于政府与学者,生活在其周围的村民也成为保护主力。当下村民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还不够全面,还需要通过政府干预与村民自发宣传双向发力,使村民深入了解土堡蕴含的历史文化,从而促进保护传统建筑思想的形成。

4)制定相关保护制度。水美土堡群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是一种不可复制的存在,其建筑结构为土木结构,存在一定的火灾隐患。福建省降雨量充沛,为洪涝灾害多发地区,而土堡的建造受风水影响大都依山而建,有发生灾害的危险。笔者在实地调研时发现部分村落的土堡被上锁,经询问村民后得知部分土堡是由于往年偷窃事故频繁发生,村民为防止偷窃以及火灾事故只好平时将土堡上锁。但将土堡上锁来防止灾害与偷窃的發生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目前的研究针对防灾、减灾这一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与相关的保护措施制定应当进一步加强。

土堡这一建筑作为实体的文化载体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它是连接历史与现在的一座文化桥梁,在历史中它承担着保护村民不被伤害的历史重任,在现如今也承载着当代人探索历史发展脉络的希望。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保护传承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