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色文化的纪念性展馆空间设计研究
2021-01-08李听蔚
李听蔚
关键词:红色文化;纪念性;展馆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12-0148-02
1红色文化概述
1.1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抗战、社会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思想不断凝结成的具有中国气质的特有文化。是近代中国历代仁人志士艰苦抗战反对外强势力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革命斗争精神。在屈辱的近代史中,无数英雄革命先驱凝聚的先进红色精神文化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根基[1]。
1.2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
红色文化是中华人民开拓进取、英勇奋斗的物质文明与精神财富,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形式,其文化传承在纪念性展馆空间中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红色文化的“形”与“意”,即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2]。
“形”既是红色物质文化也是构成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一定的物化表象要素,以显性的形态表达精神文化,具体形式为革命战争遗址场景复原、革命英雄纪念雕塑、革命文献等。也可具体列为革命战士或烈士所用具体之“物”,这些物质载体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物质基础。
“意”既是红色精神文化与红色制度文化,也是红色文化的内在表达与情感感知,以隐性的形态表现,具体形式包括红色理念、信仰、道德规范、价值体现和科学文化知识在空间中的传播以无形的方式感染观者,如图1所示。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国家和社会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其中包括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随着多元化发展,红色精神的内涵日益丰富,包括文学、绘画、戏曲、红色歌曲等多种形式。
红色的文化传承在纪念性空间中应在形”与“意”的共同影响下相互连接、相互作用。在“形”的范畴之中,“意”作为其内在的基础与记忆;在“意”的范畴下,“形”则为其提供物化的表现方式。偏重于对“形”的构建则易于忽视文化精神的作用,使物质载体变得过于表面化;过度的重视“意”则会造成形态要素缺失。因此,红色文化在纪念性空间中应该在“形意合一”的基础上进行传承,红色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以有形物质载体在各类革命纪念性展示空间中进行多样的形式保存、展现、传承。革命纪念性展示空间通过多样的形态要素传播红色精神。由此可见,纪念性展示空间与红色文化相辅相成,即是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媒介。
2基于红色文化的纪念性展馆空间设计意义
近年来,中共中央对加强文化战略、提高文化自信、倡导红色文化越来越重视。随之而来,红色旅游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基于红色文化的各种主题性展馆日益增多。基于红色文化的纪念性展馆设计是传递红色文化的一种重要媒介和传播途径,起到传播红色文化引导红色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作用。首先,红色文化展示不仅仅是展示具象化的红色文物,更能通过人工智能、全系影像、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使观者身临其境的感受红色文化,加深文化体验感,有利于年轻一代感悟红色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其次,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3]。红色文化从历史文化中传承而来,红色事迹、革命英雄人物通过纪念性展馆设计展示,歌颂爱国主义英雄精神,树立榜样的力量,给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最后,在国家全面提倡文化战略强国的政策下,革命老区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建设基于红色的文化纪念性展馆,有利于带动红色旅游,促进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
3基于红色文化的纪念性展馆空间设计策略
3.1保证空间中红色文化呈现的原真性
红色文化的传承需要纪念性展示空间经过由表到深的空间展示,还原历史原貌。在现历史场景,引领观者从具象物质文化感悟到抽象精神文化,升华观者的精神文化思想。因此,在纪念性空间中应重视对红色文化显性形态的原真性保护和开发。
在建筑空间形式上要重保护,并利用诸如具有历史文化遗留老建筑、旧构件等空间中的历史信息承载物,进行展馆场景的布置和红色氛围的营造,而不只是进行模式化的建设[4]。
在空间还原红色文化具象形态遗产场景上,要遵循保护和复原历史文化原貌的原则,从展示空间形态结构到展示工艺材料都要进行原真化处理。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增加现代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将红色文化遗产内核精神价值展现给观者,引导观者感受红色文化,进行红色爱国主义教育。
在展示陈列物品资料上要保证历史资料的原真性,对历史信息和遗存的红色资料要以展馆主题和氛围营造为依据,无论是党史资料,还是革命者使用过的实物,或是革命同志、普通民众个人留存的图文资料都要根据展馆主题,切勿盲目信息堆砌,不应毫无甄别取舍的加入过多历史遗留资料,导致空间纪念内容泛化,纪念主题不够明确,缺乏真实性。
3.2增加红色文化呈现形式的创新性
在纪念性展示空间中,对红色文化资料展示的陈列形式直接影响着观者对红色文化的体验与红色文化的传承效果。目前,纪念性展馆对红色显性物质文化的展示方式多数还停留在普通的平面化、静态化展示,以平铺直叙的展示游览方式为主,与新科技新工艺技术的融合明显不足,导致展示形式单一,空间游览路线规划没有空间序列设计,无法唤起观者的心理认同感和主动参与感,难以使观者深入感受优秀的红色文化,无法达到宣传作用。因此,可以适当增加红色文化呈现形式的创新性。
针对知觉现象学、认知心理学对观者的分析得出,具有互动性、娱乐化的表现形式会唤起观者的主动性,因此要在纪念性展示空间中增加空间展示方式的多种可能性。
其一,将红色文化展示方式设计由单一向多元形式发展[5]。首先体现在展示媒介道具的多元化,在展示方式上运用高科技声光电系统,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与VR虚拟现实交互技术,以情境模拟和观众互动等多种方式重现重大历史事件场景,使红色文化展示方式由二维到多维方向发展。营造交互体验,让观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身临其中,从而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其次体现在参观者体验的多元化,参观者可以通过交互设计深入体验,需要身体各部位的综合运用,包括手、眼、脑、鼻、口等,增加了观者的体验感。
其二,将展示设计由被动变为主动。展示形式由原来的被动参观了解变为主动参与形式,在纪念性展馆设计时,可以通过游戏展示、参观规模战役演出、实际操作等互动形式吸引觀者主动参与,使观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吸收红色文化知识,寓教于乐。
3.3建立红色文化空间的叙事性
纪念性展览空间在红色历史文化传承中,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它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与红色文化对话的精神场所,而被纪念的重大红色文化事件或杰出红色革命人物都有相对应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故事发展情节。因而,展馆空间要在遵循红色文化的物化形态与意向形态要素下,增加展馆红色文化的叙事性表达。
其一,红色文化空间叙事,不同的红色文化,其空间叙事的“材料”也有所不同,在构建纪念性展馆建筑空间形态时,要将红色历史情节所带来的隐性情感融入室内空间形态表达中,运用闭合或开敞空间的营造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来营造不同氛围下红色历史文化事件或人物主题的差异性,如图2所示。
其二,红色文化时间叙事,一是纪念性展馆的布局和展示形式应遵循红色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叙事时间顺序;二是观者在参观过程中通过时间来串联、组织空间的叙事顺序[6]。
其三,红色文化情感叙事,红色文化情感叙事可通过在纪念性展馆中的空间氛围营造来激发观者的强烈情感。通过空间营造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和反思这三级情感使红色文化情感表达贯穿于整个纪念性空间的室内设计中,实现通过空间氛围情感的营造使红色文化与观者进行时空对话,触发红色文化认同感,如图3所示。
4结语
红色文化传承与纪念性展示空间相辅相成,纪念性展示空间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载体对其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纪念性展馆设计时,应从红色文化的传承角度出发,有助于丰富展示空间的文化氛围,发挥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