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年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概况分析
——基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辅导员骨干专项课题*
2021-01-08郭惠芝
郭惠芝
(北京理工大学 生命学院,北京 100000)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形势、新理念、新现象、新特点、新问题层出不穷,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角色,要回答新的时代命题,培养时代新人,一方面要胸怀大局,着眼未来,熟悉了解党和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方针政策,能够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对思政工作进行系统设计;另一方面要细嗅蔷薇,深入学生,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像生活中的“盐”一样,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味”,在具体工作中有效开展教育,为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赋能助力,这对高校辅导员的政治意识、思想水平、理论高度、实践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43号令)也明确指出:辅导员要“参加相关学科领域学术交流活动,参与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或项目研究。”[1]这就要求辅导员加强工作研究,将工作中的遇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发现的现象做一些科学研究工作上升为科学的规律和方法。
一、专项课题研究概况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于2009年设立,旨在围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问题,提出新方法、新途径、新手段。其中设立“辅导员专项”研究课题,限高校专职辅导员申报,这是面向一线专职辅导员设立的最高水平研究课题,处于重要的学术地位。本研究以2010-2019年立项课题为研究对象,用实证的方法,从课题研究内容与课题负责人所在高校和地区两个角度分析近十年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的总体特点、发展趋势,了解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的发展历程。虽然2009年教育部就设立了“辅导员专项”,但是当年公布立项结果仅统一列为专项任务项目。2010年—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立项数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任务共立项1461项,其中“辅导员专项”共立项748项,覆盖了辅导员的九方面工作职责。项目负责人也分布于全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任务每所学校限报1-2项。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近三年,“辅导员专项”均占有很高比例。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加强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研究的投入,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人才培养需求,在提高辅导员思想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工作科学化水平上下功夫。
表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任务项目立项统计表
二、研究内容分析
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九个职业功能模块[2],结合立项课题的研究内容,对辅导员骨干专项立项课题按照研究主体内容进行归类,选定分类主题词分别为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学生组织建设、学生发展和就业、学生心理健康、学生管理、学生行为和观念、学生党建工作、网络思政工作、辅导员发展九大类,进行分析,统计如下:
图1 “辅导员专项”立项课题分类统计
针对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研究课题立项最多,共213项,其中根据研究重点的不同,在此类别下进一步细化为“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评价研究”四个小类。针对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路径”、“模式”、“机制”等方法研究的课题有83项,例如2011年“依托朋辈群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研究”;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不同的重要内容开展研究的课题85项,例如2018年“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研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不同开展研究的课题38项,研究的群体有固定特征,例如针对“工科博士”、“少数民族大学生”、“地方高校大学生”等不同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研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的课题有7项。项目研究的内容和对象各有侧重,均来自辅导员工作实践,针对性强,内容、方法、对象在部分课题中不能完全区分开来。
关注学生发展和就业的课题所占比例列第二位,共有113项。研究学生就业工作的课题最多,有36项,例如2011年立项“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研究学生素质培养和学生创业教育的课题次之,均为22项,例如2013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2016年“基于大数据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学生资助的课题19项,例如2016年“高校精准资助机制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学生学业辅导的课题14项,例如2019年“基于大数据的本科生学习预警与学风建设研究”。
研究辅导员自身发展的课题占第三位,为95项。研究辅导员能力素质40项,例如2015年“微时代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研究——以江苏高校为例”;研究辅导员队伍建设32项,例如2017年“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研究辅导员具体工作的课题23项,例如2015年“基于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网络辅导员构建模式研究”。
网络思政工作课题75项。研究网络思政工作方法的课题最多,27项,例如2019年“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研究工作机制的课题18项,例如2017年“新时期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研究”;研究学生“舆情”引导的课题20项,例如2018年“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研究网络思政工作平台的课题7项,例如2017年“融媒体趋势下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研究”;研究网络思政文化作品的课题3项,例如2019年“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机制研究”。
研究学生行为观念研究的课题75项。针对学生行为形成、行为特点、行为管理等方面内容的课题有46项,例如2018年“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生成机制及教育引导研究”;针对学生观念特点、成因、引导等内容的课题立项29项,例如2017年“新媒体环境下西方社会思潮对95后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学生管理工作研究课题60项。其中研究学生事务管理的课题29项,例如2019年“大学生事务管理法律风险的类型化研究”;对于不同学生群体管理的研究课题17项,例如2016年“内地高校边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学生管理模式研究课题14项,例如2016年“互联网思维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转型”。
研究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课题52项,其中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33项,例如2014年“团体心理辅导对促进大学生寝室和谐人际关系的探索研究”。研究心理危机管理的课题19项,例如2017年“特质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筛查机制研究”。
研究学生党建工作的课题较少,只有40项,其中,针对基层组织建设研究的课题有16项,例如2018年“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研究”;针对学生党员培养研究的课题13项,例如2019年“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高校出国学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针对党建工作方法创新等研究课题11项,例如2017年“基于易班平台的高校院系学生党建主题教育网站功能建设与作用发挥研究”。
研究学生组织建设的课题数最少,一共25项,其中学生班级建设课题14项、学生社团建设课题11项,例如2017年“自组织理论视域下高校学生理论社团活动项目化管理实证研究”。
从以上的分析中,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关注的内容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在教育部发布的辅导员九个工作职责中,第一个方面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对此辅导员关注和研究的较多,立项课题也最多。对于第二个方面党团和班级建设,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工作,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方面所开展的研究较少,团支部建设相关的内容未有相应的立项课题。近三年学生社团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境,还没有更多的研究和关注。
三、课题负责人分析
本文根据不同高等学校的层次与类别,将高校分为“双一流”高校、“985”高校、“211”高校、“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五个类别。文章分析了近十年“辅导员专项”的高校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辅导员专项”高校分类统计
从总体上看,近十年“辅导员专项”普通高校获得的研究项目占多数,除了2014年、2015年以外,均占到60%以上,“双一流”高校、“985”高校、“211”高校此类重点高校立项总数接近三分之一;高职院校立项占总数不到10%。根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本科院校1245所,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高职辅导员立项课题的比例与高职院校在全部高校中的比例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支持和投入,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从课题负责人所在高校和地区来看,不同省市的辅导员开展课题研究的活跃程度不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该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重视和支持程度。近十年“辅导员专项”按照课题负责人所在省份统计,如表3所示。
表3 按课题负责人所在高校的所在地区“辅导员专项”数量统计
统计数据表明,各地区“辅导员专项”立项课题分布也不均衡。在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四个省份,近十年“辅导员专项”立项课题均在50项以上,上海、北京、湖北三个地区立项课题在40-50项之间,贵州、云南、内蒙古、西藏、山西、宁夏、海南七个地区均在10项以下,青海省至今还没有一项课题立项,这也与高等院校在不同地区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较为一致。从分年度统计来看,仅有北京、河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广东、陕西10个地区连续每年都获得课题立项,其他地区都有某一年或几年中断的情况,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辅导员开展课题研究没有得到持续性的重视和建设,存在断档的情况。
四、研究热点分析
“辅导员专项”近十年来立项的课题,与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密切相关,呈现出以下六个特点。
(一)新理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要将党的创新理论实现“零时差”、“零温差”进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各环节各体系,激励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辅导员的对此有较高的关注度,在工作中就如何更好地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将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做到入脑、入心、入行进行了研究探索。
(二)新政策助力大学生成长发展选择
随着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国家提出了很多新的发展战略、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对于学生的学业发展、事业规划、人生选择会产生巨大影响。比如“双创”提出后,各地也纷纷出台了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定了支持政策、鼓励办法,教育部对高校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还有“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等领域新政策的相继落地,给学生未来事业选择和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也是辅导员开展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重要研究热点。
(三)新要求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近年来,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要求,提出要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完善“十大育人”工作体系,做到“六个下功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作目标,都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工作指南,需要通过一项项具体的工作来落到实处,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四)新问题影响学生思想行为观念
关注每个年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分析不同大学生群体产生的新问题,比如民族生、新生、毕业生、研究生等特殊学生群体的特殊问题,“90后”、“95”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等研究课题。此外,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新的问题,比如“校园贷”问题、“社会思潮”的影响、“师生关系”等问题也是辅导员研究的热点问题。
(五)新技术改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3]。近几年出现了大数据、微信、易班、慕课、直播、短视频等新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怎样合理利用这些新技术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助力增色,也成为新时代辅导员关注的重点领域。在立项的课题中,从2012年首次出现“新媒体”开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舆情引导就成为每年重点的研究领域。2015首次出现了“大数据”,2019年首次出现了“区块链”,研究运用新技术实现学生“精准管理”“精准资助”“精准预警”。此外,近年来,“人工智能”促进智能学工建设,“融媒体”在高校的应用,“短视频”、“直播”中的思想引领、话语体系构建等研究内容也逐渐受到关注,“微博”“微信”等社会媒体和技术平台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的关注和青睐,也成为了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
(六)新期待适应学生教育培养新特点
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工作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辅导员直接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学生特点,及时总结经验,创新实践探索,提升综合素质,始终是重要的研究力量。从“90后”大学生到“95后”“00后”大学生,不同年代的大学生呈现出不同的思想行为特点,有不同的成长发展需求,始终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是辅导员工作创新和研究的出发点落脚点。
根据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骨干专项课题既往立项情况的实证研究,从研究内容、研究主体、研究热点三个角度考察我国当前高校辅导员的高水平科研项目的立项特点。2020年度,教育部将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列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其中一项专项任务进行申报立项,加大了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支持力度,有助于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均衡发展,探索更有针对性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理论水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