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
——以首批9个全国艺术类样板支部为例*
2021-01-08张芳芳
张芳芳
(1潍坊学院 美术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2山东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济南 2500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1]。2018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院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入选的559个样板支部进入培育创建期。559个样板支部中,教工支部462个,学生支部97个,其中艺术类学生支部9个,占学生支部的9.28%,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因此,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寻找艺术教育、学生需求、兴趣爱好的契合点上下功夫,用艺术类学生喜欢的方式表达思想和理论,让学生乐于理解、接受,才能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一、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总体呈现出了积极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值得肯定。但同时受多元文化和艺术类专业思想开放等因素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也展现出了自己的特点。
(一)思维活跃,但理想信念较为淡薄
受艺术专业教育的影响,艺术类学生更加注重个性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活跃、敏锐,想象力丰富,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勇于尝试新事物、新思想,善于跟随时代潮流,喜欢特立独行。据安徽农业大学汪菊在硕士论文中的调研显示,艺术类学生志愿加入共产党的人数只占总人数比例的58.4%,有11.2%的艺术类大学生明确表示不愿加入共产党[2],可见,他们的理想信念较为淡薄,面对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理论,缺少兴趣热情和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类文化思潮的入侵,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造成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扭曲,出现信仰危机。
(二)偏重专业,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艺术类学生从小注重艺术学习,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文化课的学习,这使得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另外,艺术类学生的高考制度,以山东美术类考生分数计算公式(高考分数=美术专业成绩×750/300×70%+文化成绩×30%)和高考录取制度(山东音乐类考生按照专业成绩优先录取)来看,要求他们必须更倾向于艺术专业的学习。艺术类专业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原因之一,文化素养不高,理论素养稍有欠缺,缺乏人文底蕴,容易受到各类艺术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冲击。
(三)崇尚自由,但组织纪律性较为散漫
研究表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对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有抵抗心理的现象[2]。艺术类专业学生长期受专业影响,更注重专业领域的个人能力,注重时尚潮流、求新求异,努力体现自身的创造性,希望与众不同。个性鲜明,独立意识强,善于表现自我。也导致了他们自我中心主义的产生,对学校、学院的规章制度视而不见,造成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淡薄,行为习惯比较随意,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
(四)善于实践,但理性认知能力相对缺乏
因专业学习的需要,艺术类专业学生需要经常参加专业集训、艺术展演等实践活动,接触社会多,这使得他们比其他专业学生具有更强的独立意识、更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遇到问题缺乏理性判断和分析的能力,容易引起思想的波澜。
二、艺术+思政: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结合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工作实际,笔者全面查看和分析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新时代高校党建成果展”网站,9个艺术类学生支部发布的动态信息(截止到2020年8月9日,如图1所示),可以发现,样板支部育建背景下,它们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抓党建,充分利用艺术教育资源和优势,深入考虑艺术类学生特点,以美育促德育,以艺术化人心,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盐”融入到艺术课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大舞台的“汤”里,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艺术专业教育全过程,将新思想润物无声地浸润到大学生头脑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了“艺术+思政”专业特色的“浸润式”思政育人新模式。
图1 首批9个全国艺术类样板支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凸显艺术类专业特色和优势,两者无缝对接,深度融合,形成艺术类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让学生在艺术课堂、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植根祖国和人民,在学思践悟中坚守初心使命,提高专业素养和政治修养。
(一)艺术+思政:在艺术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
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3]。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4]。这就要求艺术类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科特点,在分析学生思想实际和审美取向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艺术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寻找美育和德育、智育的最佳契合点,坚持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双向互动,努力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使艺术思政真正“活”了起来。样板支部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将支部建在专业上,改观以往教学中偏重于艺术技能、技巧,示范的多、延伸的少的问题,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技能,还要立好德,树好人。这不仅有助于增强教学的吸引力、针对性,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价值观,追求更高个人趣味,提升艺术品位,感悟思想韵味。如井冈山大学自主研发了校本课程《井冈山精神》,院本课程《红色音乐美术赏析》,将红色基因融入专业课程和艺术实践,专业教师把剧目片段和提炼好的德育元素纳入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体现到课堂教学。潍坊学院美术学院着重挖掘贴近生活、能触动学生兴趣点的思政教育素材,将思政和艺术融会贯通,以课程作业形式展示“图说新时代”主题,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浙江传媒学院摄影专业依靠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和雄厚的师资教学力量,打造别具特色的思政品牌——“移动三脚架”,架起了服务群众的桥梁,以影像“活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艺术+思政:在校园文化中渗透
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育人吸引力、渗透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一要将校园文化活动与艺术专业特色有机结合起来,从美育入手,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构建“以美辅德”的德育教育新机制。二要将思政元素融入校园网络文化节、科技文化艺术节、各类主题文艺晚会、专业技能大赛及校园展演活动中,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艺术作品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颂新时代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扩大艺术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德育教育间的相互连通,实现三者工作的文化建设品牌活动,通过美育引领,提高学生精神品质,形成以激昂的爱国热情为主导的校园生态文化。浙江传媒学院依托学科专业特色,通过“思政+学科、思政+专业、思政+社团”,打造具有浙传特色、浙传风尚的校园文化品牌,逐步形成“一院一品”的校园文化格局,在校园文化中实现了艺术和思政的完美融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美术类专业的学生以“爱国力行 共抗疫情”为主题,拿起手中的笔,以笔为枪,以艺术设计、书画、手绘、海报、书法、篆刻、剪纸、主题图文等多种艺术作品形式,传递抗击疫情的必胜信念,凝聚起强大的青春力量;摄影类的学生拿起照相机和录像机,走遍疫情防控的大街小巷,拍摄那些精彩动人的瞬间、记录抗疫战疫中的感人事迹和故事,引导其他同学爱国力行、共抗疫情,多维度诠释爱国主义、责任和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了宣传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音乐类的学生自发地开展抗疫战疫主题曲创作录制,谱写、采编歌颂中国制度、中国效率、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歌曲、舞蹈、情景剧等,在谱写、采编、创作中潜移默化中体验艺术的魅力和思政元素的震撼。他们坚持以“艺”战疫,用自己的专业表达抗疫的激情,抒发爱国热情,传递青春正能量,展现艺术类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共克时艰的良好精神风貌。9个艺术类样板支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涵养家国情怀、把准时代脉搏、引领社会风尚。
(三)艺术+思政:在实践教育中升华
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3]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传统的室内课堂外,更需要与艺术主题创作、社会实践等更多的实践环节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文化、民俗、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遗存,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打通专业课和思政课的壁垒,让思政理念贯穿专业学习的始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加认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观。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等活动,共同推动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得到深化和升华。
1.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艺术主题创作。将主题创作作为艺术实践的一种创新模式,以“艺术+思政+主题”的特色模式进行探索,既可以“活化”思政教育,又拓展了艺术创作,达到艺术教育的文化属性,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价值理念、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坚定文化自信。潍坊学院美术学院结合美术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尽善尽美的“尽美”精神,成立了“尽美文创团队”。团队将重大历史政治事件、重要时间节点等融入主题创作中,为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设计纪念邮票,开展“青春心向党,图说新时代”“艺起战疫,你最美”“拒绝野味 共抗疫情”“维护国家安全 喜迎70华诞”等系列主题招贴设计展,以艺术创作的担当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井冈山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分别结合井冈山精神和红船精神的红色文化资源,自编自导自演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和音乐剧《红船往事》,“以剧促教”“以剧促学”“以剧促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真实、生动地在舞台上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歌颂了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与丰功伟绩,不仅丰富了艺术类学生的专业表达形式,更是对思政教育方法的一种创新,进一步丰富、完善了“艺术+思政”的探索,在提升艺术类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在思想上、认识上增强了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
2.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艺术来源于生活,创作灵感也来源于生活。艺术类学生要创作出具有生活广度、精神厚度和艺术力度的作品,就必须要深入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能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因此,针对艺术类学生,要延伸课堂教学,从教室拓展到专业设计展、专业展演舞台、摄影艺术展等室外广阔的舞台,将专业实践地点由旅游景点转为上海一大会址、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基地、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等红色教育基地,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历史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深度融入专业写生、设计采风、艺术摄影、音乐舞台剧展演等专业社会实践中,直接满足社会需求,用艺术专业服务满足社会和地方需求,在社会实践中提升专业水平。这不仅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小课堂”搬到“社会大课堂”,更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空间的一个有效补充,有新意、角度新、内容活,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同时,引领艺术专业学生结合专业广泛开展艺术教育精准帮扶、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返乡调研、同心战疫、文化下乡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文’化‘人’”“全面小康”成为他们实践的主题,让他们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深化对理论和知识的理解运用,在生动的实践中和亲身体验中树立家国情怀、增强实践能力,由“填鸭”上升到“自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艺术+思政:线上线下形成立体矩阵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思政铸魂育人阵地建设。线下着力打造建设具有“艺术气质”的校园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等,将阵地建设延伸到学生生活园区、学生公寓,把学校每一个角落变成教育载体,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思维拓展育人空间,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景象,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以艺术类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创新,厚植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民立场和家国情怀,强化青年人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线上着力提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服务力和吸引力,成功建设运营思政、党建类微信公众号、专题网站,充分发挥易班、中国大学生在线等网络思政育人载体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引导和支持艺术类学生积极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作品,用艺术化的方式在新媒体上正确发声亮剑,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三、艺术+思政:实践中的反思
“艺术+思政”作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路径,在首批全国9个艺术类样板支部育人模式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大大提升了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亲和力,育人效果凸显,逐步形成了“党建统领、思政引领、立德树人”的新格局。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困境,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一)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进一步渗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5]。样板支部育建背景下,虽然高校学生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方法、内容基本相通,关系密切,但也不尽相同,甚至有些地方还存在矛盾和冲突[6]。在样板支部的培育创建过程中,通过严格“三会一课”、开展“主题党日”,创新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模式,不断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思想觉悟大力提升,如潍坊学院美术学院学生申请入党比例由2018年前的50%提高至2019级学生的80.8%。但也有同学认为样板支部育建是学生党员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没有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其中,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如何促进双方的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需要在实践中充分认识两者存在的差异性,进一步深入分析两者产生矛盾的根源,通过协同创新、构建合力、相互借鉴等方式,引进互构性理论,打好组合拳,不断改进和优化两者积极的关联性和影响力,融合互促,才能达到1+1大于2的育人效果。
(二)学生党建与艺术类专业教育还需进一步融合
9个全国艺术类学生样板支部紧紧围绕艺术类专业教育抓党建,以期实现党建、业务的无缝对接,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来说,当前,对于学生党建和艺术专业教育的内涵开发和研究理论上还没有支撑,内涵的阐述与认识不够丰富,学生党建和专业教育的实施还没有形成体系,不够系统化,存在零碎、单一的问题。因此,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与艺术类专业教育美育素养的结合、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整合还需进一步加强[7]。
(三)艺术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进一步延伸
在大力推进“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的大环境下,高校已经逐渐认识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艺术专业教育对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但在高校教育实践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出课程育人的功能。当然更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更好地系统的结合起来的教育理论,这就使得在实际工作和实践中,没有系统的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借鉴和运用,而是需要通过个体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这不但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还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探索过程。可以通过示范课程思政课、经验分享、课程思政建设专题培训、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建好教师队伍“主力军”,抓好课程建设“主战场”,抓牢课堂教学“主渠道”,促进两者的深度融合。
样板支部育建背景下,将“艺术+思政”深度融合,思想引领与专业教育无缝对接,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展现出了鲜明的“艺术气质”和“专业特色”,逐渐新、亲、实、活起来,深受艺术类学生喜爱。但理论和实践还存在一定的脱节,需要在进一步的实践中不断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