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提升德育实践育人效能的原则与路径*
2021-01-08邬丽群曲长海刘华利
邬丽群,曲长海,刘华利
(黑龙江科技大学 1理学院;2学生处;3招生与就业处,哈尔滨 150022)
大学肩负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使命[1]。大学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创新精神、提升综合素质上下工夫,要在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下功夫。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生涯垦荒、能力拔节、道德孕穗、思想成熟的重要阶段,是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水平、全面成长成才的关键期,在大学,青年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汲取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广大教师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做一名实干家[2],并且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贡献力量,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一、德育实践的持续质量改进观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那么何为德育?事事皆为德育,处处皆可德育。笔者认为广义的德育是除了知识教育以外的其他以实践为主要参与形式的教育内容。人在接受道德教育时,不仅表现出对道德的渴望与理解,而且能够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并且通过实践反馈将其升华为相对稳定的道德认知、观念、情感、意志[3]1=。因此,德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是实践,德育实践质量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研究在德育实践实施全过程融入持续质量改进理念,通过强化德育实践质量观、改进德育实践组织和过程管理、提升德育实践指导教师工作质量等途径,旨在夯实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提升德育工作育人效能。同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加工厂”,需要通过持续加强和改进教育能力,在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不断寻找不足和差距,积极发现存在的不足并实施有效的改进措施,以最低的经济投入培养出更高素质人才,提高优秀的人才的“出厂率”,以满足学生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需要。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模式,是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并逐步发展成为现代质量管理的精髓与核心[4]。持续质量改进的基本观点是通过过程管理和改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的动态需求,通过持续不间断的改进,提高组织质量管理水平,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
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理念,在德育实践工作中根植高效塑造和提升个人道德品质的质量观念,满足或超越德育实践主体和相关方面的需要和期望。因此,在开展德育实践过程中应通过加强和改进德育实践组织管理和过程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持续改进的质量观,不断完善德育实践工作体系,重复循环分析德育实践在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寻求改进机会并实施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德育实践效能,充分发挥德育实践的育人功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德育实践持续质量改进原则
德育实践质量改进的实质是实践过程的质量改进,它是通过改进德育实践实施的整体过程来实现的。在德育实践实施过程中,实践目标的制定、实践项目的确定、实践成果的评价及实践过程的实施及监控等要素,构成了德育实践全过程的质量循环,全过程质量循环上的每一个要素都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德育实践效能。因此,首先应对德育实践全过程进行细化分解直到最小单元,同时明确最小单元的改进目标,然后从研究和改进最小单元的质量问题做起。在持续质量改进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德育实践的持续性改进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质量改进的首要原则。我们所研究的质量改进,是在对德育实践整个过程的认知和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不断变化中进行的质量改进,它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改进过程。德育实践的质量改进是以追求更高的效能为目标,因此,整个改进过程的结果应当是德育实践质量水平的持续提高和德育实践要素的不断改进。德育实践质量改进过程的一般模式为:发现不足→实施改进→巩固效果→发现新的不足→新一轮实施改进→继续巩固效果……如此往复,经过若干循环,最终达到期望值。德育实践的质量改进是以已有的德育实践为基础,对整个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因达不到预期实践目标而造成学生、社会和学校不满意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探究成因,确定整改方案,实施整改措施,阶段性评价措施效果。在完成一个阶段的质量改进后,将未能解决的以及新出现的问题一并放入下一轮的改进中。
(二)德育实践的预见性改进原则
诸事运转皆有章可循,人才培养也不例外。预见性改进原则体现了问题导向的工作理念:一方面,立足于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把握,可以对在开展德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和前瞻,这是德育实践中需要持续改进的问题的重要源头;另一方面德育实践经过一个周期的运行,在各个环节均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问题,对于这类质量问题的解决是一种亡羊补牢式改进,目的是防止在下一个运行周期再次出现,也是一种预见性改进。德育实践质量改进的重点在于查缺,而不仅仅是补漏,因此预判和前瞻式的改进是主要方面,亡羊补牢式的改进是次要方面。
(三)德育实践的突破性改进原则
事物发展和进步离不开自身持续不断的突破与革新。在质量改进过程中,首先要识别哪些是影响全局并且能带动整个“链条”前进的环节?哪些是质量改进中的薄弱环节?哪些是质量改进中的优势领域?哪些是改变时的关键部位?对于上述问题分析梳理后,明确问题主次,寻找最佳的改进突破口。在推进质量改进过程中,要善于从表象各异的环节中抓住质量改进的主要矛盾,处理好主要质量问题与一般质量问题的关系,解决主要,带动一般。改进过程中,集中优势力量在重要环节突破,聚焦主要矛盾的突破,解决主要问题,使之成为一种彻底的、革命性的改进,减少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更好地提升德育实践效能;又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不断提高的新变化,面对新问题抓住新矛盾,做好预测和前瞻,适时转移突破重点,致力于寻求德育实践质量的改进机会,改善原有的德育实践管理模式和评价标准,提升德育实践在育人中的效能。
三、德育实践效能提升途径
(一)德育实践组织管理质量改进
通过加强德育实践组织管理,完善德育实践体系,宏观上提升实践质量。德育实践组织管理质量改进是在原有德育实践项目立项、过程督导、成果评价的单向管理体系基础上,为每一个环节增加质量数据收集,质量问题识别,质量改进项目设计、质量改进计划实施、改进效果评价等步骤,使每一个环节形成单独的质量持续改进管理模块,重点在组织管理层面,完善管理环节,形成管理质量循环。
图1为增加了质量改进循环的德育实践组织管理体系。在图中可以看到,德育实践项目立项等三个模块通过添加持续质量改进步骤,各自可以形成闭环管理:首先,收集涉及该模块的质量数据,并针对问题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第二,通过分类定性处理,确定该模块质量问题所在区域;第三,对问题排序,率先解决亟需改进问题,设计改进项目,实施改进措施;最后,评价改进效果,有效的成果则分享经验、巩固成果,未解决的问题重新纳入质量数据库,再次识别质量问题区域,分析问题成因,重新设计改进项目,直至问题解决。
(二)德育实践过程管理质量改进
在德育实践过程管理质量改进程中,采用戴明循环质量持续改进模型,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四个循环反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是一种质量改进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5]。戴明循环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模型,它的实施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应用于高校德育实践持续质量改进的全过程和各环节。高校德育实践过程质量改进是在分析高校德育实践的组织质量、过程质量和工作质量等相关因素基础上,对德育实践过程管理进行完善和改良。遵循戴明循环的基本要义,对德育实践过程进行改进,其工作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德育实践过程质量改进PDCA流程图
计划阶段。在此阶段首先确定需要改进的德育实践具体过程,并且要详细地描述改进流程,最后约定改进成果。在计划阶段,要求德育实践组织者能够准确把握对于德育实践过程的要求,同时能够将德育实践参与者的需要转化为德育实践目标,最后提出包括能够对最终改进成果进行测评在内的过程改进行动方案;执行阶段。在此阶段需要识别影响德育实践过程质量的可能原因,确定德育实践过程性能监测点和建立数据采集程序,建立德育实践过程质量数据采集平台。在确定德育实践过程性能的监测点时,需要首先识别出影响德育实践过程质量的因素,然后才能通过德育实践过程质量数据采集平台定期获得稳定的相关质量数据;检查阶段。在此阶段需要完成采集德育实践过程质量数据,分析并确定影响德育实践过程质量的具体原因。采集德育实践过程质量数据是准确掌握和分析影响德育实践过程质量因素的基础,检查阶段要对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进行核查,同时还需要对这些数据根据产生的原因不同进行分类,确定出对于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处理阶段。在此阶段需要在多个影响因素当中确定改进目标并且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还要对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与标准化程度进行评价,处理阶段的最终评价结果不仅要为此次戴明循环改进评定等级并提供改进的策略,同时还能够将此次戴明循环改进中出现的新问题反馈到下一次循环中计划阶段并为其提供后续的改进依据。
(三)德育实践指导教师工作质量改进
德育实践指导教师一般由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个别专业教师组成,虽然由于这些指导教师处于不同工作岗位上,拥有不同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差异性也很强,但是,整个德育实践工作质量改进的过程还是有章可循的。德育实践指导教师工质量改进活动是一项在高校德育实践工作体系约束下由个人实施的一系列改进过程,它是以个人工作质量提升和德育实践效能提升为落脚点,指导教师们需要及时将社会、学校、学生本人等反馈进行妥善处理,同时应该不断强化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自觉在工作实践与学习中发现和改进个人的工作质量问题,由表及里、由外至内地实现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在图3的模型中展示了高校德育实践指导教师工作质量持续改进的流程和具体环节,该模型主要包括三个模块。
图3 德育实践指导教师工作质量改进模型
质量问题收集分析模块。在质量问题收集模块中,德育实践指导教师需要收集个人工作中遇到的质量问题和社会、学校、学生本人等外部因素对其工作质量问题的反馈;识别问题归属,根据引起个人工作问题的原因,对反馈的质量问题分类管理,制作个人工作质量问题台账,明确个人工作质量问题产生原因和整改措施及整改时限;实施改进措施模块。在实施改进措施模块中,对照个人工作结果与社会、学校、学生本人等外部因素期望值之间的差距,确定个人工作质量亟需改进的项目。当改进项目数超过一个时,需要分析不同项目之间的联系,并按优先次序分批分步进行,对于确定进行整改的项目要编制改进计划书;指导教师可以利用系统图法、过程决策程序图法、矢量图法等质量管理方法来确定、分析和解决工作质量改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证质量改进计划的有效实施[6];改进效果评价模块。在改进效果评价模块中,将指导教师工作质量改进活动的结果与社会、学校、学生本人等外部因素对质量改进期望值进行对比,并对于改进的效果是否有效作出评价,同时找出改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对于有效的改进措施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进行推广,在巩固本次质量改进成果的基础上提高个人今后自我改进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有利于为其他指导教师工作质量的改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德育实践整体质量改进提供有效支持;对于无效改进的项目,需要返回到“收集分析质量问题”模块,将其作为下一次改进的目标项目。
质量就是生命,持续改进就是不断增强质量的生命力。德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载体,直接关系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德育终归到底还是做人的工作,因此,除了秉持持续质量改进理念来提升德育实践效能外,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要求,还要不断提升从事德育工作的全体教师自身素质,时刻以是否做到“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标准衡量来工作质量[7],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做好自身定位,以“四个”引路人的标准明确个人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