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陈际泰《己吾集》成书、刊刻及书名考辨
——兼考陈孝威在南明之事迹

2021-01-08张宝三

天一阁文丛 2021年0期

张宝三

提 要:明陈际泰所撰“《己吾集》十四卷”一书,诸家书目、书志或作“《己吾集》”,或作“《已吾集》”,或作“《巳吾集》”,颇有歧异。本文主要对此书成书、刊刻过程进行考证,并确证书名当以《己吾集》为是,盖陈际泰用“孟德起兵己吾”之典名集,以曹操之文才自许。另陈孝威为陈际泰次子,撰有《壶山集》三卷,附刻于《己吾集》后,其在南明之事迹鲜见记载,本文亦钩稽相关文献,对此加以考论。

明陈际泰“《己吾集》十四卷”一书,诸家书目、书志著录,书名或作“《己吾集》”①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馆藏本著录作“《己吾集》十四卷”。,或作“《已吾集》”②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总目》《四库禁毁书丛刊》等著录作“《已吾集》十四卷”。,或作“《巳吾集》”③如台湾图书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馆藏本著录作“《巳吾集》十四卷”。,颇不一致。 此现象不仅易使读者对此书名之含义产生困惑,且易造成读者征引此书时之不便,有待辨正。 本文主要拟就陈际泰《己吾集》之书名加以考辨,为方便讨论,首节先略述陈际泰之生平及《己吾集》之成书与刊刻等内容,以作为下文考辨之基础。 又本文结论以为陈际泰此书应名《己吾集》,故行文间,除有特殊情况外,余皆以《己吾集》称之,亦从宜也。

一、《己吾集》之作者、成书、刊刻与传本

(一)《己吾集》之作者与传本

《己吾集》之作者陈际泰(1573-1640),字大士,号方城,明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 《明史》卷二百八十八《文苑四》有传。 陈氏长于时文,与同郡艾南英、章世纯、罗万藻等以时文名天下,然科考不顺,崇祯三年(1630)举于乡,崇祯七年(1634)成进士,年六十有八矣。 又三年,除行人。 居四年,护故相蔡国用丧南行,卒于道。 著有《周易翼简捷解》《易经说意》《五经读》《四书读》《大乙山房文集》《己吾集》等书。 事迹另参明罗万藻《陈大士先生传》①见明陈际泰《己吾集》书首附,影印清顺治李来泰刻本,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7年。、明艾南英《明赐进士出身征仕郎行人司行人陈公方城先生墓志铭》②见《己吾集》书首《附录》。、《(同治)临川县志》卷四十二下③见(清)童范俨等修,陈庆龄等纂《(同治)临川县志》卷四十二下《人物志·儒林》,页二十。台北: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964号,1989年。等。

《己吾集》十四卷,今传世有清顺治李来泰刻本,此刻本除《己吾集》十四卷外④“《己吾集》十四卷”或有著录作“《己吾集》十四卷附录一卷”者,其乃将书首“罗万藻《陈大士先生传》、艾南英《明赐进士出身征仕郎行人司行人陈公方城先生墓志铭》”二文视为《附录》一卷故也。,另附陈际泰之子陈孝威《壶山集》三卷、陈孝逸《痴山集》六卷。 此本原北平图书馆⑤原北平图书馆所藏此本,于抗战期间,尝与其他善本古籍一起拟运往美国国会图书馆,后因故未果,今则辗转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矣。其运书始末参见钱存训《北平图书馆善本古籍运美迁台经过》,国家图书馆编《钱存训文集》第3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国家图书馆、台湾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多馆皆有收藏。 惟部分馆藏仅存《己吾集》,无《壶山集》与《痴山集》。

台湾伟文图书公司曾据原北平图书馆藏本影印,列入《清代禁毁书丛刊》第一辑⑥此本书首李来泰《己吾集序》标题下及书末卷十四尾题“《己吾集》卷十四终”之下,原皆钤有“国立北平图书馆收藏”方印(原为朱文,影印本作墨文),知乃据原北平图书馆藏本影印。。此本包含《己吾集》《壶山集》《痴山集》三书。 另北京出版社《四库禁毁书丛刊》亦尝据原北平图书馆藏本影印,列入《集部》第九册⑦见《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九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77年。出版社题云:“《己吾集》十四卷附录一卷,明陈际泰撰,清顺治李来泰刻本,原北平图书馆藏。”,其本仅影印《己吾集》。 另近年来,又有《明别集丛刊》⑧见沈乃文主编《明别集丛刊》第4辑第93册,合肥:黄山书社,2016年。《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⑨见中国国家图书馆编《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第905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等影印本行世。 本文所论,以伟文图书公司影印本为主要依据。

(二)《己吾集》之成书与刊刻

《己吾集》之内容虽由陈际泰自定,然其成书则在陈氏卒后。 书首有傅占衡《己吾集目录序》云:

《己吾集》者,大士先生最后所自定集也。先生捐弟子一纪,始克成编云。世前行《大乙山房文集》①此处傅占衡谓“世前行《大乙山房文集》”,然传世此书刻本则作“《太乙山房文集》”,此乃刻本讹误也。书首郑邑隽《己吾集叙》云:“先生《大乙山房文集》,世讹为‘太乙’者,已行天下三十年矣。”(第1页)参下所论。,太仓二张公序之。然其书皆好事者窃录,傅合去存,多非先生意,又不具诗歌,然板亦漫灭。崇祯十二年,先生典贵州试,还过家,召衡及他门生置酒……是时先生健甚,忽谆谆语及集事,若身后虑者,私怪而志之。明年庚辰,奉使至济宁,果不复闻曳杖之响矣。又十年,先生叔子孝威亦卒②陈孝威为陈际泰之次子,傅占衡此言“先生叔子孝威亦卒”,当有误。,独孝逸覆较笥稿,繁简异同,视初本几十三四,未刻者以手泽处其去留。缮写定,庶几成先生志,可以俟后君子。先生既葬,孝逸躬负书入吴刻之,衡欲从佐,病不果。念亡以塞弟子责,谨述己卯之诲,序目录如左③见《己吾集》书首,傅占衡《己吾集目录序》,第1-4页,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影印清顺治李来泰刻本,1977年。。

此序末署“邑门人傅占衡顿首谨书”,未署年月。 由此《序》可知陈际泰生前已有《大乙山房文集》行世,“然其书皆好事者窃录,傅合去存,多非先生意,又不具诗歌”。 考今传世有“《太乙山房文集》十五卷《孝威论》一卷《陈孝逸论》一卷”,明崇祯六年(1633)绣谷李士奇刻本,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馆有藏。 其本书首有张溥《陈大士文集序》、张采《陈大士集序》,当即傅占衡《序》中所谓“世前行《大乙山房文集》,太仓二张公序之”者也。 陈际泰因不满于《大乙山房文集》之内容,故自定其文集,存于家,未及成书刊布而卒,乃由陈际泰第三子孝逸及门下士傅占衡任之。 傅占衡《序》中云“先生捐弟子一纪,始克成编云”,考陈际泰卒于崇祯十三年(1640)十一月④《己吾集》书首附录艾南英所撰墓志铭云:“大士生于万历元年癸酉六月十一日丑时,卒于崇祯十三年庚辰十一月初二日辰时,享年六十有八。”见该文第3页。,经十二年(一纪),书始成编,则《己吾集》当成于清顺治九年(1652)。 书首郑邑隽《己吾集叙》中云:

此予舅大士先生遗集也。先生《大乙山房集》,世讹为“太乙”者,已行天下三十年矣,曷为以“遗”言之? 是卷痛删旧本,十不能二三存,而登新得十七,先生在时未及布,殁乃布焉,人视之,皆其遗者耳。孰删乎? 先生晚尝自定之,其子孝逸与门下士傅占衡相与缮写较售之,凡他人不得与,则先生意也⑤见《己吾集》书首,郑邑隽《己吾集叙》,第1-2页。。

此《叙》末署“柔兆涒滩端月子婿金溪郑邑隽顿首谨题”,知此《叙》乃撰于清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元月,此前《己吾集》已编成矣。

《己吾集》十四卷,另又附有《壶山集》三卷、《痴山集》六卷,为陈际泰之子陈孝威、陈孝逸所著。 郑邑隽《己吾集叙》中云:

先生三子,长孝尼,克其家。次孝威,幼孝逸,并负才名,有士人壮节,兹附《壶山》《痴山》一斑于部尾,皆傅子序之①见郑邑隽《己吾集叙》,第3-4页。。

按:傅占衡于《壶山集》《痴山集》前皆有序,序末皆题“柔兆涒滩端月傅占衡序”,则其作《序》之时与郑邑隽《己吾集叙》同,皆撰于顺治十三年元月。 此时陈孝威已卒。 考前述傅占衡《序》中谓陈际泰卒后十年孝威亦卒,则陈孝威乃卒于清顺治七年(1650)。 傅占衡《壶山集序》中云:

兴霸,吾师大士先生仲子也。……兴霸孰古今事,欲有以自见其才,不肯屈首著述事,故客死南方,仅遗其书。所后兄子二人,亦不及亲见训之②见《壶山集》书首,傅占衡《壶山集序》,第1-3页,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影印清顺治李来泰刻本,1977年。。

于此知傅占衡撰此《序》时,陈孝威已前卒矣。 又傅占衡《痴山集序》中云:

予长少游八岁,而学为古文在少游后……集成于丁亥、戊子间,予曾序之……予则谓《痴山》少作,时有“深爪出目③傅占衡《湘帆堂集》卷一收录《痴山集序》,其文“出目”作“出没”,见《湘帆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7册,影印清康熙六十一年木活字印本,2010年,卷一,页十。案:《周礼·考工记·梓人》有“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句,此当以作“出目”为是。见《周礼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清嘉庆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学刻本,1965年,卷四十一,页十五。,作其鳞之而”之意,亦故不可少者。乃参新旧作合为六卷,以从《己吾》之后,而更予故序④见《痴山集》书首,傅占衡《痴山集序》,第1-3页,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影印清顺治李来泰刻本,1977年。。

按:傅氏此序谓《痴山集》旧集成于丁亥、戊子间,即成于清顺治四年(丁亥,1647)、五年(戊子,1648)间,今顺治十三年所序之《痴山集》则为“参新旧作合为六卷”之新集。 考《痴山集》卷五“诗”中收有《哭亡兄壶山》《哭迎先兄壶山归柩以礼改殡挽十二首并作纪事》,此二诗皆作于顺治七年陈孝威卒后,即是陈孝逸顺治五年以后之新作。 综前所述,则知顺治九年《己吾集》成书,至顺治十三年,傅占衡又编《壶山集》《痴山集》以从《己吾集》之后。

《己吾集》之刊刻,据李来泰《己吾集序》中云:

《己吾集》将刻吴中,不果。予索其家本抄之,反复再过,如见其人,已而辍俸为梓白下,遂僭弁以志执鞭之慕云⑤见《己吾集》书首,李来泰《己吾集序》,第8页。此文又收入李来泰所著《莲龛集》卷一,第1-3页,济南: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22册,1997年。。按:据前述傅占衡《己吾集目录序》,陈孝逸曾入吴拟刻《己吾集》,然不果。 终未能付梓①有关陈孝逸入吴刻书未果之事,其详情因文献未足,尚难考知。惟傅占衡《湘帆堂集》卷二十一载有《送少游之姑苏刻〈己吾集〉》诗一首,诗中云:“朔风吹五两,行子心凄凄……”(卷二十一,叶二)可知陈孝逸入吴之时间为冬季。又考陈孝逸于《叙湘帆堂集目录》中云:“顷岁入吴郡,晤钱牧斋宗伯……”(《目录叙》第2页)知陈孝逸入吴,尝谒见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1582-1664),是否尝寻求钱氏之资助,待考。。其后还是李来泰据钞本在南京刊成。 惟此序未署年月,无法据以定其刊刻之时间。 考此本不避“玄”字,则当刻于清康熙之前,故诸家目录多题“清顺治李来泰刻本”②孙殿起《贩书偶记》卷十三《别集类·汉魏六朝至明》著录“《己吾集》十四卷,明临川陈际泰撰,康熙壬辰刊。”(上海:上海书店,《民国丛书》第四编,1992年,卷十三,叶十一)不知何据。。 据《(同治)临川县志》卷四十三《人物志·文苑》载:

李来泰,字仲章,号石台……顺治辛卯举于乡。明年,成进士,四方之士多传诵其文者。初授工部虞衡司主事。乙未,出督江南上江学政。庚子,督储苏松常镇兼巡视漕河。丙午,复整饬苏常水利农务。是年,裁缺,归里。己未,中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侍讲。辛酉,典湖广乡试,复命,卒于京邸③见《(同治)临川县志》卷四十三,《人物志·文苑》,叶十八。。

考李来泰之仕履,若《己吾集》《壶山集》《痴山集》等三书刊刻在顺治十三年(1656)至顺治末年(十七年,1660)之间,则当值李来泰督上江学政或督储苏松常镇兼巡视漕河任上。

二、《己吾集》书名释义

有关陈际泰《己吾集》取名之义,以往学者罕见讨论。 此书书名在诸家书目及书志之著录,时见讹误,有待考辨,以还其真。 考郑邑隽《己吾集叙》文末云:

《己吾》命篇者,曾记先生云“孟德起兵己吾”,意将置威、逸于五官、临淄间耶? 三曹文字当不恶于眉山也④见《己吾集》书首,郑邑隽《己吾集叙》,第4页。。

案:郑邑隽为陈际泰之婿,其记所闻于际泰者,当属可信。 此处五官代指曹丕,临淄代指曹植⑤见《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卷一《武帝纪第一》:“(建安)十六年春正月,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第34页)又卷十九《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陈思王植字子建。……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淄侯。”(第557页),陈际泰盖将自身及二子之文才比于曹氏父子,故以“己吾集”名其集。 考《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第一》云:

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①见《三国志》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5页。。

此即曹操起兵己吾之事也。 陈际泰《己吾集》书名取义于此典,故其集名作《己吾集》亦当无可疑。

古籍刻本或写本中,每见“己”“已”“巳”三字混用之情形,须据上下文或其他条件以判断其当读为何字。 以《己吾集》此“清顺治李来泰刻本”为例,其书名页所题字形作“巳吾集”,书首李来泰《序》字形作“已吾集序”,傅占衡《序》字形作“巳吾集目录序”,郑邑隽《叙》字形作“已吾集叙”,卷端字形作“巳吾集卷之一”,然诸处皆当读作“己吾集”也。 诸家书目、书志之著录者盖或据卷端若书名页之字形而著录,故称“巳吾集”;或据书首李来泰、陈画、郑邑隽诸《序》之字形而著录,故称“已吾集”,然皆未当也。 此亦为古籍编目实务上值得深思之问题。

版本目录学家崔建英(1931-2006)先生尝参与编辑《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之审校工作,负责“明别集”部分。 其所著《明别集版本志》一书,主要乃依据其参与此工作之记录汇整而成,书中著录“《己吾集》十四卷”②崔建英:《明别集版本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见此书《前言》第1页,及书中第724页。,然《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明别集类》则著录作“已吾集十四卷”③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872页。,《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之定稿终未采用崔先生审校稿之成果,不知何故。

三、陈孝威在南明朝之事迹考辨

据前所述,已知陈孝威卒于顺治七年。 然其因何而卒,卒前事迹如何,资料既少,而论者亦不多。 以下据文集及相关资料,试对其卒前数年之事迹略作考述。

(一)清顺治三年(明隆武二年)陈孝威在延平府之事迹

陈孝威之弟陈孝逸,于《痴山集》卷三《大乙山房记》中尝云:

先君今见背九年矣……家兄兴霸漂顿百折,中明经。一日,勃窣狂发,步走岭表,将献书皇帝,乞缨剑自效④见《痴山集》卷三,第13-14页。按:此文撰于清顺治四年,而陈际泰卒于明崇祯十三年,相距仅七年,陈孝逸此云“先君今见背九年矣”,恐有误。。

此文末署“强圉大渊献日南至陈孝逸记”,即撰于顺治四年,此时陈孝威已赴南方。 陈孝威在南明之事迹虽鲜见记载,然尚有蛛丝马迹可考。 《(光绪)抚州府志》卷六十一《人物志·忠义》“王士和”传云:

唐王建号于闽,士和偕长子宗翰步担赴之,王授以吏部司务,晋兵部主事。明年七月,王至延平,擢士和延平知府……八月二十一日,王奔汀州,命士和居守……已,士和把通家子陈孝威臂曰:“与君两世交,存亡之寄,属君矣。”……亟索帛,宗翰犹难之。士和怒曰:“吾志已决,迟,兵至徒多辱我、痛我耳。”孝威从旁赞决。宗翰涕泣跪进帛,士和拱别诸人曰:“晤当再世。”持帛步入西厢,闻阖户声则缢矣。时国朝顺治三年八月二十二日也①(清)许应修,(清)谢煌纂:《(光绪)抚州府志》,卷六十一,页二十六至二十八,台北: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53号,1975年。。

按:据此可知,顺治三年(1646)八月,陈孝威尝在唐王治下之延平府中任事,时当唐王隆武二年。 《壶山集》卷一《大中大夫王味艾先生传》中,陈孝威述此事更详,且述及其后偕王宗翰扶王士和柩归乡之过程。 然则延平府陷落后,陈孝威并未及于难。

陈孝威因何投身南明,因文献不足尚难考知。 惟上引《(光绪)抚州府志》王士和及陈孝威《大中大夫王味艾先生传》,皆言陈孝威与王士和为两世交,则陈孝威入延平幕府,或与王士和有关。

另尚可注意者,艾南英曾为陈际泰作墓志铭,罗万藻尝为陈际泰作传,二人皆为陈际泰之好友②《明史》卷二百八十八云:“艾南英,字千子,东乡人。七岁作《竹林七贤论》。长为诸生,好学无所不窥。万历末,场屋文腐烂,南英深疾之,与同郡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以兴起斯文为任,乃刻四人所作行之世。世人翕然归之,称为章、罗、陈、艾。”见(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7402页。。 考顺治三年,艾南英与罗万藻亦居延平,且是年八月南英即卒于延平,万藻哭而殡之,数月后亦卒③《明史》卷二百八十八云:“两京继覆,江西郡县尽失,南英乃入闽,唐王召见,陈十可忧疏,授兵部主事,寻改御史。明年八月卒于延平。”同卷又云:“罗万藻……福王时为上杭知县。唐王立于闽,擢礼部主事。南英卒,哭而殡之,居数月亦卒。”见《明史》第7402、7403页。。 王士和、艾南英、罗万藻之死,皆与时事有关。 陈孝威与三人关系匪浅,且皆服官于唐王,彼此之间或有往来,惜未见文献记载,不得其详。

(二)清顺治七年(明永历四年)陈孝威死亡之事迹

延平之役后,陈孝威尝于顺治五年(1648)归江西临川故乡,后再赴南方。 傅占衡《湘帆堂集》卷七《祭陈兴霸文》末云:

兴霸吾是以哀而不哭也。所歉者,戊子之秋,兄久迟一别,余病不能来。当斯时也,风云之衢,尚思接翼;望奢气盛,何渠怅别,岂谓永隔,遂在尔时? 然事已至是,亦何道哉? 於乎尚飨④见《湘帆堂集》卷七,叶七。。按:戊子当清顺治五年(1648),推其意,其时陈孝威尝返乡,且邀傅占衡赴南方,傅氏以病未成行,故有此语也①傅占衡亦为守节之士。《(同治)临川县志》卷四十三《人物志·文苑》,叶十五,云:“傅占衡,字平叔,太常櫆子也……乱后,奉父山中,谢绝一切,有谢皋羽、吴清翁之风焉。”傅占衡《湘帆堂集》卷十三,叶十一,《与少游书》中则云:“极思促膝,余病未退,中秋左右定造大乙山房,兴兄入山愈深,前期呼英万渡河,可乎?”“兴兄”盖指“兴霸”,即陈孝威,所言颇隐晦,似即指陈孝威招人之事。。

陈孝威之卒在顺治七年(明永历四年),其时当在桂王治下任事。 陈孝逸《哭迎先兄壶山归柩以礼改殡挽十二首并作纪事》之第四首云:

意气峥嵘百仞冈,相看国事哭成狂。封章不为狐狸辈,欲向君王借尚方。(原注:兄上疏击五虎,凡二千余言,一时讳其谅。)②见陈孝逸《痴山集》卷五,叶十四。

诗注中所言“五虎”,当指桂王朝中把持朝政之五大臣。 明钱秉镫《所知录》卷四《永历纪年下》中云:

永历四年庚寅……二月朔,上至梧州,驻跸水殿。

……是时,堵胤锡已没,户部尚书吴贞毓、礼部侍郎郭之奇、兵部侍郎程源、万翱、礼科都给事李用楫、户科给事中张孝起、李日炜、吏科给事中朱士鲲、御史朱统、王命来、彭佺、陈光胤等十二人合疏参袁彭年、刘湘客、丁时魁、金堡、蒙正发号五虎者把持朝政,罔上行私,罪当死。龙舟甫驻,即相率请对,极言其罪。奉旨下锦衣狱,敕掌卫事张鸣凤严加鞫问。独彭年以反正有功,免议③见(明)钱秉镫:《所知录》卷四,《永历纪年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明末清初史料选刊》,点校本,1985年,第213-214页。。

此即所谓桂王朝疏奏“五虎”之事也④有关“五虎”事,亦见清计六奇《明季南略》卷十二上“永历三年”《假山图、五虎号》条:“行在因有‘假山图’‘五虎号’。……‘五虎号’者,吏都丁时魁、户都蒙正发,俱彭年同乡,楚产也,一为虎尾,一为虎脚;兵都金堡,浙人也……人畏之为虎牙;副宪刘湘客,关中一布衣,来自留守阁臣瞿式耜,又为成栋同乡,故为虎皮;虎头则袁彭年也。”(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任道斌、魏得良点校本,第396页)。 陈孝威之名未在上述十二人合疏之列,其“上疏击五虎”当另有其事也。

有关陈孝威之死因,或含糊不明,或谓其因病而亡。 如,《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关于陈孝威生卒年均缺,而朱则杰《〈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谢德溥等五位江西籍作家为中心》则云“因病而殁,遗榇返乡”⑤见《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3期,2017年5月,第95页。。 考《(同治)临川县志》卷四十三《人物志·文苑》载:

陈孝威,字兴霸,号壶山,际泰长子……永历时官至太仆少卿,遂卒于粤。病笃,书“君恩未报,母老弟弱,奈何”十字而卒。时年三十四①见《(同治)临川县志》卷四十三,叶十五至十六。。

所谓“因病而殁”之说,当源出于此。 然而此传多有失真之处,如:陈孝威为陈际泰次子,而非长子;陈孝威卒时年三十七,而非三十四。 而陈孝威卒后,傅占衡有吊诗《亡友陈兴霸榇至自粤其弟少游哭之十绝予不觉一时和尽》,其第五首云:

好共酒人洗块垒,于今倚柱同悲矣。魂归尚恐未西来,只问崖山何处是!

第九首云:

重启前和怒发髟,冲冠往事忆参貂。齿开欲敌常山舌,故绣还将衣紫骄。(原注:改敛时齿如怒激状。)②见《湘帆堂集》卷二十,叶七。

两诗引用了宋末崖山抗元事及唐颜杲卿不屈于安禄山而就义事之典故,又暗引文天祥《正气歌》中“为颜常山舌”句,似在暗示陈孝威乃不屈而就义。

陈孝逸《哭迎先兄壶山归柩以礼改殡挽十二首并作纪事》之第十一首亦云:

当年绝命语无他,帝室何如敢论疴。两手至今拳欲擘,分明十字指中螺。(原注:兄就命时,以指画“君恩未报,母老弟苦,奈何”十字而绝。)③见《痴山集》卷五,叶十四。

“绝命”“就命”两词,语意含糊,似乎亦暗指陈孝威乃就义而非病殁。

四、结 语

经由以上之讨论,对陈际泰《己吾集》之成书、刊刻及书名含义等,当有较清楚认识。另陈孝威在南明之事迹,亦得以稍加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