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及路径研究
2021-01-08杨金玲
杨金玲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天津 300350)
2016 年 12 月26-27日“《悉尼协议》应用研究高职院校联盟”成立大会在南京举行,2019年1月17-18日在南京召开2018年年会,这次年会的主题为“借鉴国际范式,坚持中国特色,打造高水平高职专业”,这意味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与国际接轨方面跨出重大一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不仅是应用本科院校为之努力奋斗的方向,而且是高等职业院校前行的动力所在,其终极目的都应是朝着世界一流目标迈进。高等职业院校要达到这个宏伟目标,其核心要义是搭建起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路径。
一、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动因提出
1. 全球层面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型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加,自21世纪以来,大型跨国公司已经控制了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四、五成, 国际贸易的六、七成,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的九成以上,大型跨国公司成为促进全球商品生产与流通的重要力量。当前,国际贸易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即三分之一是指在大型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三分之一是指不同的大型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三分之一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即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二与大型跨国公司相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500家最大跨国公司已经掌控了全球约四分之三的贸易量。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国影响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不断加大,一方面,国际上大的跨国公司纷纷落户中国,在中国设立分公司、办事处,如美国的3M 公司;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纷纷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外投资建厂,如中国华为。这两方面叠加促进了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国际化人才需求的不断递加,必将推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进程。
2. 国内层面
中国加入WTO后,我国进出口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从此进出口权不再是特权,进出口贸易公司由大而全的国有企业过渡到小而精的民营企业,中小型进出口企业的规模一般多在20~30人左右,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主要是服务小微企业,大多是为中小型进出口贸易公司培养一条龙的业务员。
伴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和国内社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如仍然固守为中小型进出口贸易公司培养一条龙的业务员,已经彻底不能适应当今国际经济贸易的格局。
因此,无论从全球层面还是国内层面来讲,在我国经济贸易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日益受到关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二、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带来新的诉求
1. 扎实的专业技能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主要区别在于流程长,环节多,风险大,该专业的学生除应该要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如国际贸易基础、国际贸易实务、跨境电商实务、港口与航线外,还应该熟练掌握的专业技能包括:具备依据产品特性进行市场细分、潜在客户挖掘的市场开发能力;针对客户询盘进行报盘、还盘及接受的交易磋商能力;依据买卖双方就合同主要条款达成一致意见签订合同及履行合同的能力;具备托运单证、报检单证、报关单证和结汇单证等单据缮制能力;具备以客户订单为依据,处理订单,跟踪产品的生产进度保证对外如期交货的跟单能力;具备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开展客户开发、客户跟踪、客户关系营造和客户服务等业务的电商操作能力;具备互联网思维能力以及网络推广和国际营销能力;能够适应外贸业务员岗、外贸单证员岗、外贸跟单员岗、跨境电商运营岗等岗位任职要求。
2. 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外,还应该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当今跨境电商已经进入蓬勃发展期,如果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学生仍然固守传统的贸易操作方式,肯定会错失许多的业务机会。为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坚持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借助互联网+外贸的渠道,不断开发新的市场,不断开发新的商品,不断开发新的客户,除了传统的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参加行业展会等形式开展产品推销外,要借助互联网不断创新营销手段,如利用搜索引擎优化( SEO) 、搜索引擎营销( SEM) 等方面的技巧,全面提升本专业学生的产品推广能力。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时代,我们需要给学生营造创业环境,借助跨境电商平台,让学生尝试网上创业,积累一定的创业经验,尽早适应跨境运营岗的工作要求,也应该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创业打拼勇气。
3. 宽广的国际视野
国际贸易的交易双方分属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每个国家的贸易政策和贸易管制措施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本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更应该熟悉并掌握贸易对象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际上一些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而且要时时关注国际市场前沿的最新动态,随时调整具体的贸易方向。比如日本财务省决定从2019年4月1日起对中国输日货物不再给予普惠制关税优惠待遇,就意味着以往我们出口日本的优势产品如轻工业品、服装纺织等就不能再享受最低的进口关税,产品竞争力大大降低。
为此,为了把该政策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我们的相关出口企业应积极寻求多元发展策略,积极拓展给予我国普惠制待遇的其他国家市场,并充分利用我国与东盟、智利、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家签署的自贸协定享受关税优惠,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积极培育以质量、技术为核心的竞争力,努力尽早摆脱对价格优势的依赖,为出口产品开发更广泛的国际市场。
4. 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跨文化沟通能力指进行具体交易的双方,能够有效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当今应对全球化浪潮的关键技能就是无障碍跨文化沟通能力。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导致贸易的经营者是多种文化主体并存,而不再是单一的本土化,因此,国际化人才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就是跨文化沟通能力,熟练掌握语言、非语言沟通的技巧,学习、体验并培养跨文化的理解力,正视交易双方存在的差异,进而求同存异,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最终目标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实现文化认同。为了实现此目标,在实际商务沟通过程中,沟通各方对对方文化要秉持一种宽容心态、积极的态度,在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优势的同时,不能侵犯对方文化,从而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误会与冲突。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我们的学生在与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交易对象进行商务沟通时,首先达成文化上的彼此尊重,谈话有礼、有节、有度,才能实现人际之间的有效交流,促进相互理解,最终实现双方长期合作共赢并获得长久利益。
5. 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随着我国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掌握必备的信息运用和处理能力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首先,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利用相应的工具对众多而繁杂的信息进行迅速而准确的捕捉,即需要具备对信息收集能力;其次,当收集到相关信息后还应该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对信息进行真伪、虚实的判断,即需要具备对信息评判能力。概言之,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素质意识,即对信息的敏感度。是否具备较强的信息捕捉、筛选、处理和利用能力,是否能把捕捉到的有效信息运用到实际的贸易活动中以便解决实际问题并取得实际效果,也是衡量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及路径选择
1. 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了解国际行业准则和相关国际贸易惯例,洞悉国际市场发展趋势,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熟悉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流程,真正具备国际贸易职业能力,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有效跨文化交流,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跨境电商运营,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能够适应我国外贸转型升级需要和有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空间,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创新型、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始终站在专业、行业的前沿。
相对于以往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来说,今后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更宽、就业率更高。毕业生不仅可以进入国内经营型的贸易公司或生产型的贸易公司从事国际贸易业务,优秀的毕业生完全有能力可以到国际跨国公司或世界500强公司任职,如:入职马士基航运从事船运代理业务、入职渣打银行从事客服及国际货款结算业务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大型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中国,目前市场紧缺的是具有高素质技能型的国际化人才,这正是高等职业院校致力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一个重要契机。
2. 课程体系搭建国际化
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归根到底首要的是要实现课程的国际化,国际化的课程标准是专业教学标准最重要且最核心的要素。任何教育,离开课程一事无成。经合组织(OECD) 经过不断总结世界各国所开设的国际化课程后,归纳出了九种类型的国际化课程, 具体包括①具有国际学科特点的课程,如《国际关系》;②传统课程经过国际比较与借鉴得以进一步延伸和扩展的课程,如《国际比较教育》;③具有培养学生从事国际职业的课程,如《国际商务》、《国际营销》;④外语教学中一些跨文化交流与外事技能的课程;⑤外国某一个或某几个区域研究的课程;⑥培养学生获得国际专业任职资格的课程,如《ACCA》课程;⑦跨国授予的学位课程或双学位课程;⑧专门为海外教师讲授的课程;⑨专门为海外学生设计的课程。国际上没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把该专业归属到国际商务大商科里,从上述九类国际化课程分类中,我们不难看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与第三类课程相近,其自身的搭建的课程体系具有国际化的因素。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搭建不能满足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是导致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低的重要原因,面对不断旺盛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国际化人才需求,遵循经合组织归纳出九种类型的国际化课程,整合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现有课程,对现有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增加国际贸易基础、国际商务文化、国际商事风险防范、商务数据分析及跨境电商实务等课程的开设,删除陈旧过时的课程,如国际经济贸易与合作。积极推行双语教学课程,双语教学的目标体系也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关键内容。
3. 师资队伍构建国际化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以及国际化交流能力、国际化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实事求是讲,现阶段高等职业学院从海外引进具有企业背景且具有高级职称的外籍教师不是很现实。
高等职业院校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需要“多管齐下”, 一是“请进来”, 通过建立灵活的人才聘用机制,吸引大批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优秀研究生到学校任教,这些留学生在国外学习几年后,不仅开阔了视野,他们往往在留学期间到国外相关企业进行实习,积累了一些企业经验;也可以通过联合办学方式“请进来”一些外籍教师,促进教师队伍的国际化。二是“推出去”,选派一些优秀教师出国访学,同时支持年轻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及进修研讨,积极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互访交流,进而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三是“走出去”, 可以委派在职的年轻教师到外资企业进行实习,这样不仅可以积累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双师素养,同时可以亲自领悟到外资企业的企业文化,学会如何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也可以定期派送在职教师参加每年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海进口博览会、北京服务贸易博览会,这些博览会是我国一个很好的对外窗口,参会企业每年都呈递增的趋势,借此了解国际贸易最前沿的发展趋势,进而扩大师资队伍的国际视野。
4. 教学评价系统国际化
构建一个科学的国际化评价体系是验证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效果的试金石。教学评价系统国际化应该更侧重形成性而不是终结性评价,应该是多维度的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间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更加注重目标、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建立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教师应该及时将评价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反馈给学生,让学生知晓,才能避免今后重复同样的错误。教学评价应以如何促进教学质量提升而非教学质量鉴定为主要目标,不仅是为了发现高职教育教学在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促进其国际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高等职业院校在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时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方面,通过调研国内外相关高等职业院校先进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制定出符合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评价体系,并围绕该评价体系及时修正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要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密切跟踪,调研毕业生所在的企业、行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通过社会各行各业的反馈再次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正,这样才能确保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国际化人才符合市场需求。
总而言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未来的发展急需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创新型、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