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及护理
2021-01-08闫云霞
闫云霞
(960医院淄博院区介入血管科,山东 淄博)
0 引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发生在下肢的常见且严重的疾病,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是下肢深静脉血液出现异常凝结,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如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等[1,2]。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较多,如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手术治疗等,而在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介入治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该治疗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恢复快等诸多优点[3]。本研究主要对介入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法以及护理措施进行了总结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作为本次研究的时间范围,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人数共为120例,包括50例男性患者和70例女性患者。入选患者年龄最大的为80岁,年龄最小的为34岁,平均年龄为(57.62±6.78)岁。所有患者均存在下肢肿胀、疼痛等典型症状,且符合介入治疗指征,在本院接受了介入治疗,其中置入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的患者共有98例,置入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的患者为22例。
1.2 方法
1.2.1 介入治疗方法
将患者送入介入治疗室之后,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做好消毒工作,在右侧股静脉放置血管鞘,然后使用Seldinger法穿刺将导管送入。之后注入造影剂对患侧实施静脉造影,对血栓的位置、范围、血管的狭窄程度、侧枝形成情况有直观的了解[4]。将造影结果作为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的参照依据,确保造影下显示滤器的位置良好,且滤器内的血液正常通过。在成功放置滤器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对患者实施溶栓、抗凝治疗。导管溶栓使用的药物为尿激酶,分为两个溶栓过程,即导管室大剂量冲击溶栓、病房小剂量持续溶栓,在此期间,还应当给予患者合适剂量的肝素进行抗凝治疗。根据患者的溶栓效果,对患者进一步实施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内支架植入术等。之后将溶解、脱落或是松动的栓子经过导管抽出。
1.2.2 介入治疗围术期的护理方法
通过对本院介入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认为在介入治疗围手术期需要从如下方面做好临床护理工作。
1.2.2.1 术前护理
在对患者实施介入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完善各项检查以及术前准备工作,例如检查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肾功、凝血功能,并对下肢静脉血管实施彩超检查,了解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5]。另外,对患者进行青霉素、碘的过敏试验,确保患者符合介入治疗的指征,保证治疗安全。对于手术区域,应当提前做好备皮工作。为了让患者更好地适应术后生活,促进术后尽快康复,护理人员提前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还需要向患者进行手术过程、手术效果、安全性、术前4h禁食水、术后各种相关注意事项的讲解,使患者做好术前身心准备,更好地接受治疗[6]。
1.2.2.2 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对患者下肢皮肤的色泽、温度、动脉搏动情况等进行仔细观察,以此判断患者患肢功能的恢复情况。另外,在患肢取3-4个固定的监测点,对相应部位的患肢周径做好测量,通过对比变化情况,了解介入治疗效果。还需要时常对患者下肢感受进行询问,了解患者下肢疼痛情况。另外,需要对介入溶栓导管做好护理,通常介入治疗后需要对局部进行3-5d的抗凝治疗。在此期间需要做好导管的固定,并确保导管周围的皮肤保持清洁干燥的状态。定时给患者进行换药,注意在此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发生导管逆行感染的情况[7]。溶栓治疗、抗凝治疗的时间以及用药剂量应当进行准确把控。
1.2.2.3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1)出血:加强对术后患者的巡视观察,看穿刺部位是否存在出血、血肿、皮下紫癜、血尿等情况,并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加强监测,以便合理进行抗凝、溶栓药物用量的调整。(2)肺栓塞: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休息休养环境,加强对患者呼吸情况的观察。对于存在气短、胸痛、呼吸困难、咳嗽、血氧饱和度降低等异常情况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及时引起重视,将情况及时汇报给医生[8]。同时协助患者平卧,对患者实施心电监护,给予低流量吸氧,将各种急救器材、药品等及时准备好,在医生为患者实施救治的过程中进行良好配合。
2 结果
本研究入选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的效果良好,所有患者的下肢疼痛、肿胀等症状均显著改善,在术后7-10d均顺利出院。没有患者发生肺栓塞、出血等并发症。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包括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血流滞缓等,其中长期卧床者、老年人、外伤患者、手术后患者、下肢长期制动的患者都是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风险人群。在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之后,不但会让患者感到痛苦不适,如果未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可能因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9]。临床中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主要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取栓等。以上几种治疗措施虽然都可获得一定疗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例如溶栓治疗所使用的药物缺乏选择性,如果药物用量较小,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溶栓效果,而如果用量增加,又会让患者面临着出血风险。而手术治疗的创伤大,会对血管内皮造成较严重的损伤,术后再次发生血栓的风险比较高,因此该治疗措施已经逐渐被淘汰。介入治疗则以其创伤小、安全有效、恢复快等诸多优点,成为了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一种重要方式[10]。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在下腔静脉放置滤器以保证下肢血流正常通过,同时对于防止栓子脱落、预防肺栓塞具有重要作用。在介入治疗后还需要进行抗凝溶栓治疗。为了保证治疗的效果以及安全性,还需要十分重视临床护理工作,做好术前健康教育、术前准备以及术后病情观察,遵医嘱给予患者抗凝溶栓治疗,做好并发症预防及护理工作等。本研究通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介入治疗,并采取综合全面的围术期护理措施,使每一名患者都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