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野下高职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建筑工程专业为例
2021-01-08薛小霜严晓燕
■ 薛小霜,严晓燕,周 琳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更注重职业化教育,建筑工程专业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专业体系,其对建筑工程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逐步职业化。这一背景下,高职高专建筑工程专业顶岗实习作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思考、应用,培养专业理论素养、实现实践认知的关键环节,如何通过科学设计有序开展,成为了很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探索的课题。
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高职高专建筑工程专业顶岗实习中,一方面建构主义理论推崇知识体系应该由学习者这一认知主体的内在主动建构起来,对应的教学应引导学生通过原有实践经验积累新的实践经验,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和逻辑体系,建构主义突出顶岗实习系统性学习和深度性探究两个要素[1];另一方面,借鉴建构主义理论的成熟经验和方法开展建筑工程专业顶岗实习教学,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系统地进行实践探究、密切联系市场变化和政策调整等,及时更新知识、找出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而不断锻炼自身的技能,促进个人素养的提升和行为的改善[2]。
一、高职高专建筑工程专业顶岗实习的现状
高职高专院校在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建筑工程专业“校企共建,多元评价”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比例非常高,且很多院校采取“2+1”顶岗实习模式,改变了学生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和定性思维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全面实现知识向实践转化的效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化素养[3]。“2+1”顶岗实习模式有以下三大优势。
(一)充分考虑地方资源优势
高职高专在专业群设置、专业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方案中都会考量当地的资源和特色。高职高专建筑工程专业与当地大型建筑企业行成良好的实习就业联盟,而很多新技术、新工艺在大型企业中得到充分投入,学校与当地企业联合培养,顶岗实习学生能接触新技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培养适应岗位能力的建筑技能型人才的效果。
(二)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指导
高职高专建筑工程专业顶岗实习,学生能力的培养依托企业在建项目的实施,一般都会采用实习指导老师现场指导为主,校内指导老师平台评价为辅的培养方式。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视角得到了开阔,学生依托顶岗实习平台,将实习成果形成图片、文字等内容进行汇报,校内指导老师以巡视、平台批阅的方式进行评价。但顶岗实习成果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系统性实践,对理论探究的指导很少,顶岗实习与理论学习的关联性不强。
(三)学生是顶岗实习的主体
高职高专建筑工程专业“2+1”顶岗实习阶段,除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单位外,学生可以自主联系实习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学生对实习的内容可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实习过程具有不确定因素,比如工期变化、质量问题等,对于刚开始实习的学生来讲,对实习内容还很陌生,需要由指导老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二、高职高专建筑工程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2+1”顶岗实习模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比如:与实践教学对接的系统性设计不够、顶岗培训的特色性不强、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等,都不利于培养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而如何在顶岗实习中将理论与实践有序结合,更好地让实践辅助理论素养的培育,需要教学团队加强探索和创新,设计出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实践方案。总体上目前高职高专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工程专业顶岗实习全过程指导监管制度不完善
高职高专建筑工程专业普遍采用的“2+1”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最重要的一种组织形式,顶岗实习安排在学生完成规定的教学之后,经过两年专业化教育的学生到企业直接参与生产过程。顶岗实习时间长,实习指导教师少,再加上实习地点较为分散,给教师深入企业指导顶岗实习工作带来不少困难。而企业指导教师因本职工作比较忙,对顶岗实习学生的重视不够,学校仅仅依托巡视、顶岗实习平台,从学生汇报的图片、文字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存在很大的难度,这就为监管造成隐患,造成教师疏于指导[4],全过程跟踪监管难实现的现状。
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还需要加强组织管理和设计,构建“专业—实践—技能”评价体系,及时检验学生的实践情况及成果,对照技能培养目标,才能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建筑工程专业顶岗实习系统性设计不够、教学特色不强
“2+1”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依赖大三顶岗实习对学生的实践培养,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实践跟教学应该是一个循序交替的过程。究其原因,一方面建筑工程专业要实现实践教学,需要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配置,实践条件不够充裕导致无法满足校内的教学实践环节充分进行;另一方面,学生顶岗实习可以利用校外企业资源,但因指导老师配置问题,顶岗实习的有效指导也不够。另外,顶岗实习阶段,企业在建项目的实施决定了学生能力培养的范畴,学生能力培养体现在企业的系统性实践,由于企业不同、工地不同、岗位不同,学生习得的实践性成果也一定不同。在这一阶段,统一化考核标准并不适宜,教师应根据企业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考核项目,也要根据学生具体工作岗位因人而异制定考核方向。
(三)建筑工程专业顶岗实习评价体系不够灵活创新
一方面,目前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相应的评价机制主要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顶岗实习平台上学生按时汇报成果,主要依据是心得和图片,教师对这些实践成果进行基本评估,这一过程中因教师无法做到足够的巡视而导致评价机制过于单一、片面;另一方面,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科学评价实践教学体系出发,纯粹地依靠顶岗实习评价机制是不全面的,因为顶岗实习为期一年,一旦学生本身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或者在实践中参与度不够,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素养就得不到提高,其消极的学习实践就不能体现对专业水平过程性的激励。
(四)顶岗实习“2+1”模式不符合知识框架和逻辑体系的构建规律
传统“2+1”顶岗实习模式下,学生的实践方向和能力培养完全依赖于顶岗实习企业项目的进度,一旦学生实践的参与度不够,就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素养。依照建构主义理论,要引导学生从原有实践经验出发积累新的实践经验,应当将实践教学引入到建筑工程专业理论教学中,通过构建“实践—理论—能力—实践—理论—能力……”框架,循序渐进地建构知识体系,学生不断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升思考和应用的能力,进而提高专业技能。这应当是一个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循环交替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将实践定为顶岗实习一年。将顶岗实习的1年调整为校内半年与校外半年,校内半年调整到校内的二、三、四、五学期行成一个“实践—理论—能力—实践—理论—能力……”的循环,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会有更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高职高专建筑工程专业顶岗实习探索
基于建构主义的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原有实践经验出发积累知识和经验,从而推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加强建筑工程专业顶岗实习实践的反思,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依据建构主义教学思路,可以将顶岗实习一年调整为校内半年与校外半年,即“2+0.5+0.5”模式。校内的半年分配到二、三、四、五学期内,安排多个小的实践教学环节,从资源设计、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形成科学完善的教学目标体系,并确保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第六学期根据学生专业兴趣安排适应的顶岗实习岗位,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校内指导老师要总结不同项目的不同进度,设计不同的实践考核指标,根据企业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考核项目,也要根据学生具体工作岗位因人而异制定考核指标,系统性地设计考核方案,创造建筑工程专业顶岗实习的教学特色。比如:建立大专业格局,融入设备、识图、BIM技术等不同领域,探究不同领域具体的核心素质内容,然后在不同年级、不同学期确定不同领域具体的实践授课科目、实践学时等,同时在顶岗实习阶段,开展相应学习科目或者模块,由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选择顶岗实习岗位,实现校园职业化教育体系,这一模式还可实现以老带新,解决二、三、四、五学期的实践教学环节师资力量不够的缺陷。
(二)不断开发教学资源,加强顶岗实习模式体系的创新探索
建筑工程专业相关的理论内容比较庞杂,需要选择有效的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多元探究和融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选择“2+0.5+0.5”模式,学校要加强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校内0.5”要将校内课堂、实训室与企业资源进一步地融合,将课堂转移到实训室,将企业实践融入到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实训室、企业中进行轮转,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实践,从而生长出自己的知识框架和逻辑体系。“校外0.5”还可以探索专业技能培育新模式,教师可针对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培育多样化专业化技能的可能性,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比如:借助1+X证书,在课程教育中进行一系列的相关实践培训,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技能竞赛活动中,多学习和参加相关的技能大赛,在企业顶岗阶段,部分学生以校园职业化教育培育代替顶岗实习,让他们形成更多的思路、想法和灵感,学生参与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得到提高,专业整体综合实践成效也会提高。这就需要专业团队加强校企深度融合,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企业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从培训实践中挖掘更多的实践教学素材并融入到教学设计中,从而更好地实现实践教学。
(三)注重考核点的细化,加强实践教学的综合评价
基于建构主义开展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注重学生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共同培养,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
一方面,在校内外实践条件不足以实现“2+0.5+0.5”模式的情况下,“2+1”顶岗实习模式中,学生的实践方向既然完全依赖于企业项目的进度,学生培养的能力肯定因为不同工程项目的不同进度而有所不同。在这一阶段可以增加更多的专业性考核,加强细分专业领域的分析,进一步深入校企融合,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自主权,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比如:“2+1”模式下,学校利用三年级的寒假前后进行顶岗实习中期答辩,让学生参与实践案例的讨论,研制个性化的实践方向的考核项目,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专业性建议,推动实践成果的深度应用。建筑工程专业教师要对目前的教学现状进行反思,顶岗实习应该对学生和工地情况进行系统性的设计,以制定不同的考核方案,创造建筑工程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特色。
另一方面,要加强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教师应当改变单纯地依靠理论测试或者毕业实习评价等来评价学生实习成果的做法,依据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衡量学生的实践技能,科学设计评价内容和指标,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让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指导实践、拓展视野、提高能力。目前,信息技术平台、巡视等方式可以肯定学生的成绩、进步和良好表现;还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以及模拟演练测试等活动[5],来多元评价学生综合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积累丰富的储备,不断提高职业化素养。另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个体意识和能力,还应当加强团队合作意识的培育,在考核中注重学生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指标考核,提高综合育人成效。
(四)以实践培育学生的就业观,促进就业
高职院校作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是目前职业学院就业工作的重点。
基于建构主义的“2+0.5+0.5”模式,可以纠正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差、人文知识素养不高、综合能力较差而导致的自卑心理,“校内0.5”的实践模式能帮助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学生们未来就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予以专业性的指导;对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抗挫折能力较差,择业时表现出的浮躁心理,指导老师能较为迅速地发现问题,并提前预警、予以纠正。实践环节中的校内指导老师,能提前处理学生就业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这就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培育健康的就业观教育提前到校内实践过程中,指导老师的跟进指导与帮助,将对学生就业产生很有效的帮助,能凸显职业院校职业化人才培育的优势。
以建构主义指导高职高专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的模式,需要学校和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结合自身教学资源体系挖掘地方资源、研究政策变化,系统地建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开设专业特色实践课程,加强教学评价反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素养,进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综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