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播
2021-01-08河南省新乡县小冀镇京华社区小学梁千昭
■河南省新乡县小冀镇京华社区小学 梁千昭
一、传统文化的构成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演变过程中,传统文化是反映了中国各民族历史文化的不同观念形态,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展现着我国的文化风貌,现代人对新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但对传统的高品质文化却不感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对高品质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会受到影响,在时代的长河中逐渐失去这些宝贵的东西,因此,教师应该借助语文这门与传统文化联系密切的学科,进行文化的渗透和传承,加深当代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和传播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教师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教学外,学生热爱学习、乐于学习的主要原因在于知识本身的严谨性、逻辑性和丰富性尤其吸引学生。语文教学应注重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形态特征,挖掘汉字本身蕴涵的历史传说、文化典故、趣事等传统文化资源,赋予每一个汉字独特的象形意义,不仅可以让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让学生认识汉字的特征,产生学习兴趣,实现从被动读写到主动读写的转变。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维。读写教学中,汉字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渗透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读写的基础上发展书写能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解释为什么“休”字是“人”与“木”的组合,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在劳动之后,喜欢坐在树下休息。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当“休”字再一次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不再把它当作普通的文字符号,而是在脑海中浮现出人们坐在树下休息的画面。在识字教学中,自觉地把传统文化渗透进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尤为重要。
三、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度不够
当前中国基础教育中,很多学校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导致汉语教学难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存在很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教师教学质量不高,很多教师甚至没有毕业于专科学校。于是,在自身教育水平上各方面都有不足,甚至一名教师可以同时教授多学科课程,而教师早就累得筋疲力尽,薪水也不高,这就导致了教师不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也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落后
当前中国教育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是教师教学方式的传统与落后,依然有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依据教材展开灌输式教学,这往往导致对中国传统文化渗透效率不高,只能简单地通过教材这一媒介进行知识、文化渗透,从而导致不能进一步拓展传统知识,这就使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大大降低。尽管有些学校建立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体系,但在教学的力度和强度上还不够,学生难以有效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播策略
(一)挖掘教材内容,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文明、习俗、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等内容,在基础教育阶段教材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将传统文化教学更好地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在教材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因素。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对传统文化因素的探寻,教师能够有效利用教材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二)展开实践活动,有效进行传统文化传播
我国是礼仪之邦,道德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有很大比例,在渗透过程中,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是如此。但是要把传统的道德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教师不能只注重文化的输入,而忽视学生有效地理解知识。首先,我们要挖掘教材传统的文化内涵;其次,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中体会;最后,要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实现有效渗透,促进深度阅读,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传统文化渗透
在当前小学教育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年龄等因素,他们往往比较活跃,注意力不够集中,学校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和观念。初等教育是比较功利的,很多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提高入学率,却从来没有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此,学校应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转变传统观念,深化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开设汉语课程,拓宽学生视野。
就教师而言,学校还应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比如,学校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培训,加深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理解。
五、结语
我们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文化已经成为一个整体,文化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这个不断进步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能抛弃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更需要了解这些文化的内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途径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播,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民族特色文化,促进其思想素养、道德品质、文化精神等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