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叙事文本特质 构建阅读教学基模
——以《一枚金币》为例
2021-03-12福建省晋江市实验小学李静瑜
■福建省晋江市实验小学 李静瑜
叙事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可感,情节往往按照时间顺序和因果逻辑来组织,易于使学生理解并产生阅读兴趣。因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叙事性作品占比很重。掌握叙事类作品的阅读奥秘,就能快速提高阅读此类文本的能力。依据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Jeanne S.Chall的“阅读发展理论”,四年级开始至六年级是学生理解能力和阅读文章的基础发展时期,本课题组尝试以四年级《一枚金币》的阅读教学为例,帮助师生建立教与学阅读叙事类作品的基本模型。
一、筛选学生易于理解的叙事文本类型特征
叙事学家们通常认为叙事作品可以从文本构成、故事、叙事话语三个层面进行解读。对于小学生而言,从“故事”的解读入手,更易于理解此类文本的阅读奥秘。《一枚金币》在叙事类文本的“故事”层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它选自《格鲁齐亚童话》,是一篇“常人体”童话故事,具有叙事性文本的“客观性、情节性、混响性”特征。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客观刻画儿子、母亲(妻子)、老人(父亲)的鲜明形象,间接呈现作者关于金钱价值内涵的判断;围绕挣与扔“一枚金币”,以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根据叙述角度的不同,变换人物名称,呈现不同视角的思想情感,凸显了语言的混响性。
其二,该文本结构简明,运用最常见、最基本的反复写法推进故事情节,在结构形态上呈现“故事化”。不管是记叙文中的起因、经过、结果,还是小说中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其本质要素就是“反复中的不变,对比中的渐变或突变”,只不过因篇章长短和写作目的不同,有些是反复的情节不断再现、铺垫、强调,有些是变化的过程较为详细,它们都融进了“经过—结果”或“发展—高潮—结局”的叙述中(如图)。
其三,人物和情节是“故事化”的基本要素,小学阶段常见的记叙文中有“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小说离不开“人物、情节”。童话故事《一枚金币》中这两大要素也非常典型。情节围绕“一枚金币”展开,三次扔金币的情节反复中有突变。人物形象鲜明,老人始终坚持的教育观、金钱观、劳动观也是本文的主题思想;母亲教育儿子的态度,儿子对于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的认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所改变。这种高度结构化的文本特点鲜明,最适合作为范例,让学生从简处入手学会阅读情节和人物的基本策略,为自主阅读叙事类文本打好基础。
二、探寻符合文本叙事特点的阅读策略
古德曼教授认为:“阅读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推理猜测的过程,需要运用一些技巧和策略。”阅读叙事类作品,需要和其他文体一样:统整概括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抓关键词句品悟人物形象,运用图像化策略想象文本中描绘的情景等。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叙述类文本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学习运用适切的阅读策略。人物和情节是叙事类作品的两大基本要素,高尔基对两者关系做出了经典概述:情节是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即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因此,预测人物行为和情节发展走向,推论人物的性格和价值取向,抓住文本的细节、情节等矛盾之处质疑提问,是阅读叙事类文本的重要策略。
教学《一枚金币》时,笔者抓住文章的主体结构和写作特点,即三次情节中的反复和对比来学习“推论和提问”的阅读策略。在前两次反复的情节中寻找不变,推断出母亲溺爱孩子,儿子懒惰和对金钱无所谓的形象;在第三次情节和第一二次情节的对比中寻找变化,推断出母亲教育观的转变和儿子劳动观及金钱观的改变;最后统整全文,聚焦描写老人(父亲)的细节,在品读中引导学生抓住父亲的矛盾行为质疑:“父亲省吃俭用,为什么却三次扔掉金币,他不心疼吗?”“父亲一辈子辛勤劳动,挣下的财产却要随便给别人,而且是给谁都行。他怎么舍得?”通过寻找矛盾情节、矛盾行为的合理存在,推断出“父亲把儿子的品质看得比所有的家产更重要”,从而读懂父亲多维立体的深层品质。课堂教学中“推断”思维技巧的培养,“从反复中找不变,从对比中找变化,从细节中找矛盾,揣摩人物内心,读出人物品质,读懂故事中隐藏的道理”这种“推论”的阅读策略和“抓住人物矛盾行为、故事矛盾情节质疑”的提问策略,融入符合文本特点的教学中,易于学生理解掌握。因推论和提问的阅读策略指导与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深度契合,而使学生易于迁移运用。第二课时安排《“三颗纽扣”的房子》《渔夫和金鱼》等四篇类似结构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尝试运用本课学习的阅读策略进行自主阅读,教师相继点拨引导,由扶到放,使学生逐渐掌握阅读技能。同时,这种故事化结构作为叙事类文本的简易原型,掌握它的阅读策略就便于学生自主阅读叙事类文本。
三、建构对接阅读能力层级的阅读基模
黄国才老师把阅读能力分为“检索、理解、运用、评鉴、质疑·创新”五个层级,这五种能力是一个连续体,前一层级是后一层级的基础和先决条件,阅读能力层阶越高思维加工程度越广、越深刻。纵观《一枚金币》的教学过程,也正符合从低阶到高阶的阅读能力层级推进。
环节一“检查预习,归类积累”:在检索和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不同人物特点或构词方式成组成对地归类积累新词;借助工具书,联系语境选择读音和词义,辨析“当牛做马”的“当”音义,联系形旁识记、书写“懒惰”等生词。
环节二“梳理情节,感知梗概”:先检索故事人物,感知人称变化,体会叙事角度变换的作用;再抓关键字词,梳理表格式情节单,并练习抓住课题(故事线索)或借助情节单(抓关键词、合并重复部分)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这一阅读过程涉及比较、推论、概括等理解能力。
环节三“品读写法,评鉴人物”:细读“三次扔金币”的情节,运用推论的阅读策略,在对老人细节描写前后矛盾之处的主动质疑和讨论释疑中理解、评鉴母亲、儿子、父亲的人物形象,评鉴反复、对比写法及儿子话语中三次感叹号的作用,感悟“扔、挣”的深层含义,从而悟出文章主旨。
环节四“总结提升,迁移学用”:总结本课的阅读策略(“从反复中找不变,从对比中找变化”推论;“从细节中找矛盾”质疑);布置小练笔:运用反复和对比写法创编一个童话故事;延伸阅读:运用阅读本文的基本步骤和阅读策略,尝试阅读其他叙事类文本。整节课随着学生阅读的逐渐深入,阅读能力也得到层层训练和发展。
以本课的教学为范例,课题组初步建构起叙事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基本模式:(1)归类积累字词(结合工具书,联系语境,勾连音形义理解);(2)梳理情节脉络(借助图像化的情节单、情节图等);(3)概括故事内容(运用布朗·戴和琼斯的五种统整策略);(4)品评写作技法(抓文本结构和写作特点);(5)评鉴人物形象(抓不变、变化和矛盾细节,多角度品读);(6)感悟作品主题(抓文眼、题眼、线索进行品悟);(7)阅读表达运用(练习运用阅读策略迁移阅读同类文本;练习运用文本写法续编、创编)。该叙事类文本阅读基本模式与阅读五层级能力模型图相契合,随着课堂阅读的不断深入训练学生高层阶阅读能力和高阶思维。
赵镜中先生认为,阅读教学包含“阅读教材运用和阅读能力提升”两个要素。课题组以《一枚金币》为例,力求在叙事类文本的阅读教学研究中充分解读,抓住该类型文本中易于被学生理解的本质特征,因材施教;挖掘基于本质特征的阅读训练点,因文导学,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此类文本的阅读策略,建构叙事类文本的阅读基本模式,以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作为支架,以一篇带动一类文本的阅读教与学,进而快速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注:本文为2018 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构建教学评一致的真实学习的小学语文课堂”(课题编号:MJYKT2018-00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