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价值、路径:脱贫攻坚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
2021-01-08■靳璐,张雪
■靳 璐,张 雪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列宁曾指出:“关于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对于历史很重要。”[1]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习总书记将其概括为“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2]。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理解脱贫攻坚精神的基本内涵,探索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及有效路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一、脱贫攻坚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上下同心、尽锐出战
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万众一心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3]。在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我们坚持党的集中领导,坚持全国一盘棋,同时号召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扶贫,全民一条心的局面,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上下同心的精神风貌;为了发挥脱贫攻坚中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中央派出驻村帮扶工作队,精选队伍,配备扶贫攻坚的“精兵悍将”,强调务必打赢脱贫攻坚战,展示了中华民族尽锐出战的必胜信念。上下同心、尽锐出战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实现伟大复兴的内生力量,正是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党和人民群众凝心聚力,坚定信念,彻底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二)精准务实、攻坚克难
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高度出发,保持顽强的工作作风和拼劲,满腔热情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我们的行动、考验我们的能力”[4]。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真实体现了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精准务实、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在“大水漫灌”的扶贫模式下,农村地区暴露出返贫率高、内部贫富差距大等问题。为了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实践方略上,党中央聚焦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践行“五个坚持”,实现“分进合击”,以精准务实的态度细化脱贫攻坚工作;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又面临疫情冲击下的“加试题”,党中央准确判断形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攻坚克难,有效地巩固了脱贫攻坚的成果。脱贫工作每前进一步,党中央精准务实、各个击破;每遭遇挫折,党和人民就攻坚克难、迎难而上。正是在精准务实、攻坚克难的永续接力赛中,党和人民战胜了绝对贫困,夯实了“全面小康”的根基。
(三)开拓创新
开拓创新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习近平指出,“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他们积极探索,为他们创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环境和条件”[5]。脱贫攻坚精神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开拓创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意志品格。在理论创新上,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这一重大战略,使得中国消灭绝对贫困“毕其功于一役”;在制度创新上,党中央制定了科学有效的扶贫治理制度体系;在方法创新上,通过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手段,成功开创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党中央通过多方面创新,着力破解贫困地区发展瓶颈,解决脱贫攻坚中的难题,充分延续了中华民族开拓创新的民族禀赋,确保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四)人民至上
“人民至上”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一方面,在确保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意义上,党中央十分敬佑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利和生命价值,针对贫困地区发展现状,提出使“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两不愁”“三保障”思想的提出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注重改善人民群众生存状况的伦理精神与伦理智慧。另一方面,在生命价值赓续发展的意义上,党中央十分关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主体尊严,强调扶贫不仅要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提出“文化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等一系列扶贫新路子,深刻阐证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者的善治思蕴与人文关怀。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党中央从多方面把握人民群众多元化的价值诉求和多维度的需要结构,体现了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作为不变的价值追求,真正做到了不负人民,这也是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所在。
二、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第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奋斗精神。习近平指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6]。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视阈和时代视角下,研究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奋斗精神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接续奋斗精神的需要。一部脱贫攻坚史,就是党和人民的“浴血奋战”史,困扰中国多年的“绝对贫困”已经解决,但在“后扶贫时代”仍然面临着乡村贫困治理与相对贫困治理等一系列工作,必须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将这种接续奋斗的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中,培养大学生不畏艰难、不畏挫折、勇于进取的精神。其次,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需要。在脱贫攻坚战中,为了深入开展扶贫工作,党中央选出驻村工作队深入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共同劳动,奋斗在扶贫一线中,才打赢了这场脱贫攻坚战。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观,使大学生看到个人奋斗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并在永久奋斗和砥砺奋进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二,有助于大学生应对“两个大局”的严峻复杂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我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判断,是基于对国情世情的深刻认识作出的。“两个大局”下中国面临一系列严峻复杂考验,逆全球化思潮盛行,全球形势不稳定、不确定性突出,国内各种矛盾风险挑战凸显等一系列问题。青年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团结精神、攻坚克难精神、精准务实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有利于在“两个大局”严峻复杂考验下使广大青年坚定政治立场,厚植爱国情怀,明确责任担当,并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和奋斗精神,积极应对各项风险挑战,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弘扬中国精神、传递中国声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职责,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文化育人等方面入手,切实将脱贫攻坚精神中的德育价值转化为育人实效。
(一)脱贫攻坚精神融入课程育人
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立德树人的实践中,要发挥好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在“大思政”格局下,这里的课程不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包括其他专业课课程。因此,高校必须构建自然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融合的育人体系,挖掘其他课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育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课程育人,要结合各门课程的课程属性和专业特点,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真实诉求,强化专业课课程的价值引领,探索专业课显性与隐性德育功能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挖掘各门课程中关于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的隐性内容与素材,将脱贫攻坚精神有机融入各门课程中,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一套切实有效的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的育人体系与方法,提高课堂教学中脱贫攻坚精神的育人功能,培养一批真正具有脱贫攻坚精神的时代新人。
(二)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实践育人
实践育人就是通过大学生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与创新思维相统一,从而影响和教化人的一种育人方式。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大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求真务实的脱贫攻坚精神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实践育人,就是要发挥实践育人功能、改进实践育人方法、提升实践育人效果。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实践育人,首先,思政课教师要“走出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纯地采取“理论灌输”的形式,还必须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7],思政课教师可以开展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辩论赛、演讲比赛、红歌比赛等活动,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使脱贫攻坚“爱国、求实、奋斗、创新”的精神通过鲜活的活动再现和传播,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脱贫攻坚精神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使其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可以开展以寻访脱贫地区为主题的社会调研活动,脱贫地区作为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大学生可以通过重走扶贫路的方式深入了解贫困地区脱贫的艰辛历程,通过寻访脱贫地区的干部和群众来体悟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从而把培养青年学子的脱贫攻坚精神贯穿实践活动全过程,使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体会、践行与弘扬脱贫攻坚精神,造就一批敢于创新、勇于奋斗、笃行务实的新时代青年。
(三)脱贫攻坚精神融入网络育人
网络育人就是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有机融合,在网络空间中加强价值引领,注重方法创新,发挥网络在育人上的独特优势。脱贫攻坚精神融入网络育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的网络育人机制。第一,健全网络育人新体系,可以借助“思政热点面对面”这样的思政课视频节目深入解读脱贫攻坚精神,通过校园微信推送、微课程教学等方式深入宣传脱贫攻坚精神,推出“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学习先进扶贫人物”等网络专题,借助网络平台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脱贫攻坚精神;第二,构筑网络思政新生态,积极参与“易班”、全国高校思政网、学习强国等平台的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技术有机融合,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时代感,形成宣传脱贫攻坚精神的网络合力;第三,拓展网络育人空间,在大数据时代,思政课堂可以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互动频率、正确率等进行跟踪,就大学生思想中的问题进行归因、汇总,找到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的切入口,切实将脱贫攻坚精神落到实处。
(四)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就是以文育人,是运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来感染、熏陶和培养人,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修养和道德修养的一种育人活动。文化育人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及新颖活泼的形式,在提升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涵育师生品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文化育人作为隐性教育的一种形式,具有渗透性强、覆盖面广、影响持久的特点,其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来育人,使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熏染。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开展“传承脱贫攻坚精神、勇担历史重任”相关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编排一批以脱贫攻坚先进人物为原型的舞台剧、以脱贫攻坚精神为内涵的网络作品,引导学生发扬“爱国、求实、奋斗、创新”的脱贫攻坚精神,使大学生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科学及人文素养,把自身塑造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