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家书与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研究:意蕴与路径

2021-01-08李文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家书爱国主义情怀

■潘 娟,李文瑞

(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家书是革命先辈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珍贵史料。红色家书见证了党的光辉奋斗历程,承载着特别的中华民族情感记忆,是独特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富矿。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1]。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立足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用好红色家书这一鲜活生动的“历史营养剂”,深刻挖掘红色家书蕴含的价值意蕴,以红色家书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活”载体,探索红色家书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实现路径,对于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一、红色家书的价值意蕴

(一)涵养家国情怀的时代需要

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2]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以来最深沉最炽热的情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红色家书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穷苦的人民群众为寻求国家和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其内含的人物和流露的真挚情感是纯粹的,是读信人品读过后发自内心能感受到的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品读红色家书的价值,不仅是要还原一段历史真相,而且要从历史的角度唤起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进而加深对历史的思考和增强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红色家书里流露出的情感是真挚且复杂的,有父母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夫妻之间的鹣鲽之情、兄弟间的手足之情、子女对父母的反哺之义等。然而在关系民族危难、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面对民族大义和国难当头,所有的革命家们都是毫不犹豫、奋不顾身地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赋予的时代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劳苦人民为己任,将个人“小我”融入民族“大我”中,于家庭“小家”、国家“大家”之间艰难抉择,大义凛然地先“大家”后“小家”,舍“小家”为“大家”。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在已经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家国情怀都是亘古不变的时代主题。涵养家国情怀是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诉求,这就要求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红色家书中读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深刻理解“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涵养家国情怀,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家国一体的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与时空对话时感悟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力量,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自发地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涵养家国情怀,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家国天下”的观念,继承和发扬“天下为公”“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励大学生自觉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强化时代赋予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

(二)培育人文情怀的现实载体

人文情怀是一种人类对自我的关心和关怀,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即重视人的生存、价值与发展,知道如何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追求人的真善美,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家书是千百年以来维系骨肉亲情的精神纽带,家书里的一笔一划承载着人类特有的生生不息的血脉恩情。品读红色家书,可以切身感受到革命先辈孝敬父母、关爱子女、教育子女做人处世原则的高尚道德风范。为父母尽孝、关心父母和子女的身体健康、关注后辈的前途与发展、勉励子女和亲人勤读书多吃苦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教育子女要关心他人和帮助他人,这些方面处处闪现了人文情怀的印记。一封封泛黄的红色家书承载着革命先辈内心深处最炽热的爱国之情、最细腻的血肉亲情,虽然语言文字简单质朴,却能感受到有血有肉的革命情怀和革命家高尚的道德修养。红色家书里革命先辈呈现的“仁义”“礼仪”“智慧”“诚信”“道德”“忠诚”“孝道”“廉洁”“勇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团结友爱”“关心帮助他人”“热爱劳动”这些思想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最生动的体现,并且与新时代背景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和共通性。

红色家书的育人内涵丰富,蕴含许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素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质上就是要把人的思想工作做通、做实。人文情怀的起点也是人,表现为对人的关心和关怀。人文情怀和红色家书在育人方面可以说是内在契合、相互促进的关系。深入挖掘红色家书的育人内涵并且运用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极大地促进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培育人文情怀的目的。因此,把红色家书作为培育大学生人文情怀的现实载体最为恰当。培育人文情怀,有利于加强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加深对“仁智礼义信、忠孝廉耻勇”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的理解,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向优秀的老一辈革命家看齐,在躬身实践中锤炼个人品德修为;有助于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曲直、知美丑善恶的能力,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激励大学生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积极向上向善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三)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好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代代传。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在全国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3]红色,既是革命先辈鲜血染成的颜色,也是中国革命的颜色,象征着光明和胜利。红色基因,是对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传承,是厚重的历史积淀,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内核,是永葆党生机活力的生命密码。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红色家书见证了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细细品味红色家书里的红色故事,可以感受到革命英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些精神和情怀都是红色基因的生动体现,人们可以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红色家书是一粒红色种子,能激发人内心的价值认同,产生情感共鸣,让红色基因扎根于心中。只有了解才能理解党史,只有共情,才能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因此,红色家书是让大学生理解党史、激活红色基因的最佳途径,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源泉。

二、红色家书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用好思政理论课主渠道,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红色家书蕴含了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深厚力量。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就必须加强思政课课程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首先,要加强思政课课程建设,就要积极调动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选取红色家书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对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总体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教材体系。教师要主动研读、精读红色家书,要深入挖掘红色家书的育人内涵,坚持“典型恰当、数量合适”的选取原则,合理运用红色家书的爱国主义元素,将红色家书素材融入课程教学设计和教材编写中。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课堂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要注重将红色家书素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课堂。最后,要注重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用好、用活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载体。

(二)融入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延伸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课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4]要将红色家书素材融入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综合实践课程以及社会实践,将课堂教学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有机结合,延伸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课堂。一是教师要开展红色家书系列阅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品读红色家书,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同时,教师筛选部分优秀的读书笔记在思政课堂上请同学亲自分享,实现“学生听”到“学生讲”的转变,让爱国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教师要亲自带领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革命陈列馆等,开展以“追寻红色记忆,坚定理想信念”为主题的实践教学,要学生带着教师在思政课堂里创设的问题思考并且在实践中寻找答案,要在悟情明理中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之基,让爱国情怀在大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提高实践育人的实效性。三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深入社会大课堂。要利用暑期“三下乡”开展“追忆革命先辈,寻访红色家书”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前往红色苏区革命旧址走访红军后代、搜集和整理民间遗留的红色家书、整理和撰写红军后代关于红色记忆的口述史、拍摄红色家书微视频、了解红色家书作者背后的故事等。要让学生通过实地走访、志愿服务、交流讨论等形式走进革命老区、铭记光辉历史,进一步认识新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在学思践悟中感悟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主动升华爱国之情,强化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认同,引导并激励大学生以爱国情、强国志自觉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报国行中。

(三)渗透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

马克思在论人与环境的关系时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著名学者斯蒂芬·利考克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教育引导和价值引领功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这种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是任何大学课程无法超越和比拟的。要拓宽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就必须将红色家书素材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丰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一方面,要更加重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实效,开展形式丰富、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品味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开展以红色家书为题材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一批以红色家书为代表的校园文化精品项目,例如红色家书诵读大赛、红色家书演讲大赛、红色家书书法大赛、红色家书情景剧大赛、红色家书微电影大赛。通过红色家书系列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铭记党的光辉历史、感悟红色政权和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感恩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将爱国情怀厚植于心中。另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作以红色家书为主题的文化艺术作品,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创作红色家书题材的音乐、舞蹈、大型舞台剧。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3]。可以开展“红色家书,青年讲述”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以“微党课”的形式录制百集微视频,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转变,使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主体由“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青年讲青年听”,有效推动青年大学生升华爱国主义情感,砥砺新时代大学生将激扬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实际行动中。

(四)创新教育传播载体,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辐射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创新多元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传播载体,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辐射力,营造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一方面,要发挥好传统媒体的正面宣传和价值观导向作用,实现报纸、电台、广播的协同效应。学校的官方报纸可以设立红色家书专栏,定期刊发红色家书里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红色故事,定时投递到学生公寓的每一个宿舍里,方便大学生阅览,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覆盖面。内容选取要典型精当,可以有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令人振奋的民族大义、视死如归的爱国之情等,要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学校的广播、电台可以每天定时播放“青年之声”——红色家书的诵读音频,用声音的力量感召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情,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要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多渠道传播红色家书,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辐射力。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获取信息的来源绝大多数来自网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就要紧跟新时代大学生的步伐。要做好爱国主义教育网上网下相结合,就必须要在网上的爱国主义教育传播载体上下足功夫。微信、微博、抖音、QQ、学习强国、快手、小红书、哔哩哔哩这些APP是大学生的常用软件,这些新媒体软件有比传统媒体更快的传播速度和更低的传播成本。学校可以在以上网络平台创立自己的官方账号,利用红色家书里革命先辈书信情景再现的方式制作快闪、微电影、微视频、VR,定期推送到这些新媒体平台。要采取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打造一批有品牌、有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提升爱国主义的传播辐射力,让红色基因牢牢扎根在大学生心中,让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的血脉基因中,真正让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入脑、入心。

猜你喜欢

家书爱国主义情怀
清晨忆家书
赣鄱情怀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一封家书
重读“红色家书”
一封迟到15年的家书
爱国主义教育
“五老”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