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01-08■汤英
■汤 英
(青海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青海 西宁 8100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转化的社会主要矛盾规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种矛盾的发展,后者为前者提供基础和保障。因而,要全面客观地审视和把握其内在的相关性,并以此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宏观、中观、微观视角积极回应转化的社会主要矛盾。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相关性
社会主要矛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关,前者规约后者的发展,后者有利于促进前者的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总体上规定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部署和改革创新,也从深层次方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载体等具体细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排除思想困惑,纠正思想偏差,达成思想共识,形成社会认同,是有效推动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渠道。
(一)社会主要矛盾规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种矛盾的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仅涉及教育者、教育对象,还涉及高校育人目标、大学生获得感等问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均从不同程度上规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发展和变化。首先,规约主要矛盾变化。经过社会和高校的长期共同努力,大学生对物质文化的满足程度不断得到提升,尤其进入新时代,大学生不再满足于原有的物质文化的“硬需要”,而是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法治等“软需要”,综合性需求突出,这使得大学生的需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矛盾凸显,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其次,规约其他矛盾的发展和变化。一方面表现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矛盾变化。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期待和新需求愈来愈高,而现有的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多元、多样、多变的新需求,使得供给和需求间的差距拉大,矛盾增加。另一方面,表现在传统的教育形式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多样化教学形式的满足。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相关知识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传统的教育形式难以将即时性、海量性的信息传递、输送给学生,也易造成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不足。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应对社会主要矛盾提供基础和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看待当代中国和国际社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解决大学生的思想疑惑和难题,通过政治引领、思想引领、文化引领和价值引领,让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服务国家各项事业。一是为应对社会主要矛盾提供认知基础和思想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相关理论的阐释,有助于大学生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全面客观地理解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的依据、内容、性质、历程、意义,对“变”与“不变”的关系在深层次上进行学理的认知。通过系统理论的学习,一方面对大学生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认识的偏差加以纠正,引导帮助大学生消除思想疑惑;另一方面,让大学生科学认识“两个没有变”,进而全面客观地把握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二是为应对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人才保障。大学生是未来缓解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主力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保障、引领、调适等功能,能够培养政治觉悟强、道德素质高的人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求得真学问,锻造真本领,不辱时代使命,担起民族复兴大任,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之变
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育人环境之变、主客体需求之变和自身主要矛盾之变等新变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唯有关注和回应这些新变化,才能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环境之变
进入新时代,标志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了“强起来”的伟大跨越,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些条件的变化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现实的影响。第一,国家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在新时代,中国既要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又要面对国内十分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变化每时每刻都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境。新时代高校需面对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变化,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时代新人。第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激烈和复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中国与世界交流合作的频度、深度和广度空前,中西方思想文化交锋碰撞、经济摩擦的事例屡见不鲜。西方普世价值、精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通过互联网以主题群、论坛、影视文娱、网络游戏等多种形式渗透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导致部分大学生盲目追捧和信奉,使得大学生在不同价值观间进行博弈,甚至是痛苦的挣扎,更有以利益诱惑诱导大学生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交易活动。西方国家反华敌对势力把意识形态斗争延伸到网络虚拟空间,妄图以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来诱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第三,网络不良信息污染、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在互联网时代,“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鲜明的特征,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尤其是,网络中的低俗媚俗、调侃恶搞、斗富炫富等不良信息严重影响着价值观尚未塑造成熟的大学生,对其理想信念、道德行为、价值塑造等均产生了不良影响。新时代,面临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时刻让大学生在理论上保持清醒,提升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上的定力,是高校思想政治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主要矛盾之变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亦是如此,随着时代背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供给能否满足需求的“有无”矛盾,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景下已经转变为供需“优否”的矛盾,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能不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多元增长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高校“有效供给”和大学生“获得感”间的矛盾。当前,优质的高校思政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尤其是优质的思政课教师供给不足。“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但是,部分思政课教师政治意识不强、情怀不深,思维陈旧、视野狭窄,学识不渊博、理论功底不深厚,综合素质不高,在教学中缺乏高的政治站位,缺乏大局意识、核心意识,难以用生动鲜活的具体案例多元、直观、深刻地将马克思主义深厚理论及实践直抵学生的灵魂深处,不能够用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生“解疑释惑”,不能用彻底的思想理论去说服学生。第二,学生需求多元与高校供给形式不丰富的矛盾。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导报告、社会实践等形式满足大学生的基本需求,但是对于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差异性、时代性和多样化的需求的供给形式还不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空间的多元化、立体化程度还不足,难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和期待。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需求之变
转化的社会主要矛盾从根本上制约主客体的需求的变化。从主体的需求看,为了更好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高校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客体需求看,新时代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逐渐从满足自身的外在基本精神需求向追求自身成长发展需求、期待满足程度以及“获得感”等的内在深层体验转变。这也说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否增强大学生的主体体验和实际获得程度将成为他们愈来愈关注的重点。因此,新时代大学生需求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量的追求上,更体现在质的提升上。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回应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加强思想引导,积极化解自身矛盾,增强学生获得感,为民族复兴培养时代新人,积极回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这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
(一)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
首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根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对新时代高校探索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的相关重要论述,既有充满顶层设计的高瞻远瞩,又有做好改革创新的具体举措,如“四个相统一”“八个相统一”“六要”等等,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改革创新的方向、根本遵循和具体举措。其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方法论指导。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的、系统的、历史的思维方法,是推动和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有效的“思想武器”。因而,要用辩证的、系统的思维方法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育人环境之变、主客体需求之变、自身主要矛盾之变等多元之变的内容、趋向,为解决新矛盾提供方法论指导。再次,为培养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立心铸魂。将教材中、课堂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浸润于师生脑中、心中,将“三进”工作向纵深推进。具体来说,学校层面要解放思想,系统筹划,从物质经费保障和拓宽思路等宏观层面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政策环境;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形式和载体;学生要课堂学、课后学,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共同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学习网络和浓厚的学习氛围,于潜移默化中入耳入脑入心。
(二)积极化解自身矛盾提升育人实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受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规约,高校面对有效供给不足与学生多层次、差异化需求间的矛盾,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需积极化解自身存在的矛盾,补齐短板,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第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在部分高校还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专业能力不强、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供给。因而,在新时代,高校要严格筛选,配齐师资,按照“六要”标准,依托各级各类学习培训,提升队伍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第二,教育要融入大学生生活。在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随时都在发生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紧紧跟随大学生生活时代的变化而积极应对。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变化,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现实生活的点滴,更接地气地开展教育,回归生活,以生活为基础解决大学生精神生活需要的问题和难题。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合互联网的优势。在“互联网+”的新时代,大学生一方面可以从网络获取及时性、海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另一方面,微信、微博和移动客户端等“微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和渠道,突破了教育主体间的时间和地域的制约,增加了教育者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的新途径。教育主体双方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共同搜集网络素材,参与网络讨论,开展网络主题教育活动等,在网络空间进行学习和交流。让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方式更加灵活、便捷、有效,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提升育人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三)聚焦价值诉求增强学生获得感
“获得感是教育对象自身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或过程后获得的精神利益及其对该获得内容的积极主观体验”[4]。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大学生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尤其需聚焦大学生多元价值诉求,弄清楚大学生的实际价值诉求,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供给,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首先,引导大学生向往正确的价值诉求。大学生个体的生活、成长和学习经历各不相同,使得每个个体的需求观呈现多样化,其中有的需求是科学、高尚的,也有不科学、低俗、庸俗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正本清源,从根本上、源头上讲清楚“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质和不健康、低俗、庸俗需求的危害,自觉抵制低级需求。其次,准确把握大学生群体的多元需求。由于新时代大学生的个体偏好、身心发展、成长环境以及价值诉求等都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他们对“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理解各不相同,因而要从学习、心理、社交等多层次和多元性的视角去聚焦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顺势而为,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积极回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为学生提供有效供给,满足大学生对于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和愿望,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作用,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进而有效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