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农耕文化融入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金课研究

2021-01-08阐国坤柴义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农耕中华思政

■阐国坤,柴义江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8)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作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高职院校,为在“十四五”时期进一步通过立德树人提升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质量,亟需采取开门办大思政的策略,精准选取能够融入大学生思想课程的文化内容及元素,以夯实大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其职业文化精神。这里以高职院校深入挖掘具有深厚底蕴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中华农耕文化,并将其融入思政金课教学为例,探讨利用具有独特精神标识的中华农耕文化,去满足培养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等方面文化底蕴高素质人才的时代之需。创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1]要求的重要举措。

一、中华农耕文化内涵及特征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华夏文明历史的农业大国,自神农氏尝百草、种五谷开始,到现今亿万民众辛勤耕耘18亿亩农田养活14亿中国人的现代化国家,历代先辈都采取了对土地精耕细作、用养结合等措施,以生态环保耕作模式收获庄稼,养育各族儿女,以勤劳和智慧积累并创造了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智慧结晶——灿烂辉煌和生生不息的中华农耕文化。

中华农耕文化凝聚着先辈具有个人与国家的历史记忆和思想表达。其内涵非常丰富,通常表现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等方面[2]思想智慧。其特征是体现了农业社会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及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凸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自信基础,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基因与巨大软实力。

二、中华农耕文化中蕴含融入思政金课的元素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3]。这既是对各界传承中华农耕文化现实要求,也是为高职院校巧选中华农耕文化中思政元素融入思政金课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一)中华农耕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

学者于丹曾说:“在农耕文明中,地里不仅生长着粮食,还生长着伦理观念和中国人的归属。”[4]的确,中华先民在参加季节性强烈的农业生产劳动,在与自然不断斗争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农业生产规律,形成了对节气、物候、气象等的认识,获得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智慧思想观念。并将此上升到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等方面,形成了“和衷共济”“农为邦本”的治国观,“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生态资源保护观,天、地、人三者统一整体“三才观”“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等,这些都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二)中华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中华先民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始终把个人与家园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积累了“勤劳勇敢”“坚忍不拔”“向上向善”“重义守信”“邻里相帮”“耕读传家”等人文禀赋;也锤炼出“俭朴节约”“团结统一”等文化品格;体悟出“吃苦耐劳”的家国情怀,尤以是“君子以自强不息”“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价值的人文精神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血液中得以流传千秋。

(三)中华农耕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规范

中华先民农耕文化中蕴含了调整人们生活的诸多道德规范。他们在农业生产劳动中逐渐总结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得出“天道酬勤”的劳动观等,得出“重义轻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遵守公德”“尊老爱幼”“诚信重礼”等道德规范,以及“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舍利取义”“诚实守信”“善良质朴”的义利观等,使得他们在处理家国关系中得以规范遵守,维持中华民族千年生生不息。

三、中华农耕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金课的现实价值

(一)融入中华农耕文化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劳动观

新时代,教育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并将其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目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多是由农村迁居到乡、镇而过上了城市生活。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机会很少,因此,缺乏农耕文化认知,缺乏对劳动人民辛勤劳作认识,生活中存在不爱惜粮食、不懂感恩等陋习,需要补上劳动教育这一课。习近平总书记从培养实现中国梦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要求学校“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5]。高职院校在贯彻总书记要求时,可以利用中华农耕文化这一抓手,在内容上将蕴含劳动教育的丰富资源融入到思政金课中,将农民长期农业劳动中形成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天道酬勤”的劳动观等传授给学生,将体现着“崇尚劳动”“敬畏粮仓”“崇尚丰收”的社会公德传授给处在人生黄金时期的大学生,让其明白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得来的,实现两个百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是需要“挽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实现的,成为一个懂得学习、懂得感恩、热爱劳动的人,成为具有鸿鹄志的奋斗者。

(二)融入中华农耕文化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观

中华农耕文化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与体现民族自信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思政金课精心选取的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绝佳内容。将中华农耕文化融入思政金课中来,十分有利于夯实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华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文明精华的集中体现,展现了先民的生产生活智慧与道德伦理。在思政金课上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品格修养。一般而言,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价值观的自信,在思政金课教学中运用“君子以自强不息”具体事例去激发大学生潜意识中的“文化自觉”,以达到培养华夏“天下一家亲”文化价值观等。农耕文化中富有的大量水利灌溉工程及民居建筑遗存等形式的物质文化都是思政金课的教学内容。至今仍然发挥作用的四川李冰父子修筑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得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6]。还有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广西灵渠的灌溉工程等千百年来一直造福民众。思政金课教学中将这些鲜活农耕文化形态传授于学生,使他们能够深刻理解与感悟中华先民智慧,增加对历史进程与兴盛的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中华农耕文化还为大学生提供了诸多农业技术及治国理政的著作。如胜之编写的《胜之书》、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王祯编写的《农书》、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等等,既传授了数千年来劳动人民积累的耕作经验,也留下了治国利民的农政思想。高职院校在思政金课上传授于学生,既丰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也实现了农耕文化的价值延续,实现了农耕文化“以文化人”的功能,培养了学生对中华农耕文化的认同,提升了学生文化素养,使得学生感悟、领略人文精神之美。

(三)融入中华农耕文化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学生高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院校思政金课教学目标之一。思政课程中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24个字中,与中华农耕文化密切相关的就有“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凸显了中华农耕文化的价值观念,是千百年传承下来道德传统及价值诉求在今天的发扬光大。可以说,中华农耕文化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深厚的沃土。作为承担育人任务的思政金课教师,应该自己首先深入学习好中华农耕文化,然后带领学生吮吸中华农耕文化的营养和精髓,将其中应时、取宜、守则和和谐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表达要义高度相似内容,巧妙传入学生心里落地生根,加以内化成民族精神符号与标志理念,增加大学生内心深处感受认知,学生在吸收农耕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时,能够唤醒内心的文化自觉意识,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民族命运统一起来,增强对农耕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感。

四、中华农耕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金课的实现路径

目前,高职院校将中华农耕文化融入思政金课,最具便利条件的是涉农高职院校,他们已经充分挖掘了农耕文化,拓宽了融入路径,已取得更好的效果,也为更多院校提供了学习借鉴。这里想对一般高职院校依据实际情况,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提供建议,尽可能多地选取更多路径进行融入,这是有利于让学生受到洗礼和熏陶提升思政金课立德树人的好举措。

(一)在思政金课理论教学中融入中华农耕文化

1.思政金课的课堂教学是融入农耕文化最基本、最重要、最稳定的场所

作为思政金课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并在立足思政课教材基础上,在备课中尽可能多搜集农耕文化密切联系的教育资源,学习国家乡村振兴理论和政策,寻找将农耕文化融入课程的结合点,将先辈们在集体实践基础上所养成伟大品行传授于学生,教育学生明白劳动人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养成尊重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的生活品质。教育学生致力于提高对中华农耕文化思想的认同,开启学生守望相助等道德智慧。主动履行农耕文化传承使命,多个维度解析农耕文化,做一个中华农耕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这个农耕文化直接创造者,在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引导学生认识,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农民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改革和发展的最坚实、最基本力量,农民在党的历史各个时期都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国家也为乡村振兴、精准脱贫制定诸多政策。思政教师引导大学生以此提高对农民作用的认识教育,唤起未来做一名新型职业农民的梦想。历史上一些造福百姓的人物事迹也是思政金课传授农耕文化的鲜活元素。例如,宋末元初著名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黄道婆,把自己从黎族妇女那里学习的棉纺织技术带到了松江府地区,促进了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迅速发展而造福一方百姓,至今琼、沪两地均立祠嘉奖其美德。课堂上教师通过农耕文化给予学生识农时、辨五谷、用农具、习农技方面的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高职院校将农耕文化融入思政金课,在教学中引导大学生通过农耕文化学农知农爱农,既传播了中华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又弘扬了新时代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唤起学生文化自觉,为彰显中华传统文化自信提供坚强的支撑。在给学生传授生生不息精神和勤劳自立民族品格时,实现农耕文化助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高职院校可编辑农耕文化校本教材以充实思政金课的资源库

尽管思政课教材中也有诸多与农耕文化很相关的素材,但从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角度看,还是很不够的,这里建议将中华农耕文化通过校本教材这种形式来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思政金课教师将2018版统编教材内容对接农耕文化的资源,自主编写出农耕文化的校本教材。其中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做法值得借鉴与学习,他们已经编写了《中华农耕文化读本》[7]等,收集了农耕题材的诗词歌赋、农耕谚语等,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育人课程模块,传播了中国传统自然观、哲学观、道德观,作为思政金课教学中渗透农耕文化有益补充和拓展,让学生在嵌入知识板块中产生亲近感和学习兴趣,也丰富了思政金课课程资源库的内容。

(二)在思政金课实践教学中融入中华农耕文化

1.用第二课堂等教学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思政金课形式多样,实践教学中将中华农耕文化融入是一条捷径。如农耕文化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是以实物形态存在于场馆中,这里是学生进行农耕文化实践教学的最佳场所。尤其是涉农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特色而建设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了农耕文化主题博物馆、展览馆等,为本校及附近高职院校学生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仅江苏涉农高职院校就建设了农耕文化馆、江南农耕文化馆等,这些馆内展示了诸多农耕用具,让学生既直观感受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也为农耕文化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思政金课教学提供路径。在思政实践课上组织学生参观,能够唤起学生文化意识、民族意识,增强学生四个自信。还可以举办农耕文化知识竞赛,让学生感受农耕传统文化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心灵,培养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知识素养。对于农耕文化独具特色的文化育人课程模块[8],已有涉农高职院校农耕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在宣传栏、展板、电子屏、教室、宿舍等地方,进行农耕文化文字介绍、图片巡展,打造传承、弘扬农耕文化良好氛围与环境,营造农耕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农耕体验性活动中促进身体素质发展。可以利用校园内土地打造农耕文化实践基地,既让学生进行劳动课实践,也让学生亲手种植农作物,学生在除草、播种等农业生产劳动中体验“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同时加深了对农耕文化的认识,感悟到了农耕文明的精神力量。例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挖掘、系统梳理江南农耕文化思政育人要素,采用有效方式方法将其融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加强“五色香宣”校园文化建设,建立起校内外农耕文化育人实践基地,为思政教育提供文化资源,采取学生观看农耕文化视频资料等形式,在寓教于乐活动中感受“农耕文化”教育魅力,提升学生人文综合素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唱响红的旋律做好绿的文章”特色思政课,优化教学内容,唱响红旋律。开设“农耕文化”等思政选修课,将思政课堂移到“绿色”田间,实现将农耕文化“绿色发展”等内容融入教学,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2.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等重大节日融入

我国各民族传统节日是农耕文化的符号象征,也是高职院校融入思政金课进行育人的大好机会。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将每年的农历“秋分”节气,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调动亿万农民继续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是为农耕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金课提供了利用时机。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后对学生进行爱农及乡村振兴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农耕劳动、尊重劳动农民,感恩自然情感,教育学生不忘农民的伟大创造和艰辛付出,表达着农民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高职院校思政金课教师可以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对学生进行农耕文化教育。如在清明节进行纪念先烈革命教育,引导学生感悟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端午节前后的思政课上对学生讲好屈原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七夕节讲好牛郎织女美丽动人的传说,进行中华民族劳动观、家庭观、爱情观教育;中秋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进行海内华人一家亲方面教育;在重阳节进行敬老爱老教育等等,推动将中华农耕传统文化和现代农业文明有机融合,培养文化底蕴深厚的时代新人。

3.高职院校利用已经搭建的思政课网络学习平台等

高职院校已建起智慧校园,搭建了思政金课网络学习平台,学校及思政教师可以将农耕文化中农业生产谚语、“二十四节气”等安排在平台上,可以将农耕文化网页的链接展示在平台,让学生方便地链接展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农耕文化的网站,既能获得各种历史资料,也有利于学生享受快乐自主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同时可以将农耕文化内容展示在专题网、微信、微博、抖音等媒介上,可以将农耕文化融入VR虚拟仿真实践课项目中,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农耕文化。

将中华农耕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金课为拓展文化育人与传承创新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在国家大力倡导传承中华农耕文化的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及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及城镇化,中华农耕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快速消融。新时代现代化农业已融合二三产业功能,使得农业科技附加值极大提升。据了解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等一批高校纷纷成立农学院或农业研究院,一方面是培养满足国家需求的高水平农业现代化人才,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华农耕文化更广泛、更高质量地传承。无论怎样,作为培育人才的高职院校理当将农耕文明中华夏文明基因密码融入思政金课,培育愿意返乡的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这是高职院校与思政金课教师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猜你喜欢

农耕中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