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建筑中的后现代元素探析
2021-01-08朱欣欣詹学军
朱欣欣 詹学军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贝聿铭先生是著名的华裔建筑大师, 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也学习西方现代建筑理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结合对我国建筑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苏州博物馆是他的封刀之作,在苏博设计中,提取并吸收大量后现代主义风格元素, 以富有现代简约、东方韵味、典雅精致的个人化的深刻表达,致力于探索现代化中国建筑道路, 为中国当代建筑如何吸收外来元素、 又可以回归自身古老伟大的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一、后现代主义的背景、特征及发展本源
1.后现代主义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主义” 风格席卷欧美地区,并且影响全世界,改变了建筑的基本形式[1]。简约的装饰与美国市场经济相结合, 形成新的建筑风尚,此后30 余年间,建筑日趋同化,缺少地方建筑特色。 往日具有人情味建筑形式被当时所流行的建筑取代[2]。 在此情形下,坚持现代主义立场,反对装饰但丰富现代建筑面貌的革命顺势而生, 后现代主义萌芽并逐步发展起来。
2.后现代主义发展本源
最早在建筑上提出后现代主义的是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文丘里,他提出“少即是乏味”的看法,罗伯特·文丘里主张从两方面探寻装饰元素[3]。 一方面是历史建筑元素,包括维多利亚、巴洛克、哥特式等所有建筑风格都可以吸收借鉴; 另一方面源于美国的通俗文化,包括好莱坞、拉斯维加斯等商业风格都具有借鉴价值。 文丘里认为:“建筑应该走装饰化道路,不是采用古典复兴的方式, 而是采用折中的、 戏谑的、轻松的方式。 ”[4]此后“国际主义”风格基本消失,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
后现代主义分为:反现代主义派和新现代主义派。
反现代主义派认为要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进行彻底的决裂。 前者主张在建筑上采用未来主义手法,创造出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建筑。 后者完全强调复古,主张绕过现代主义回到过去,用历史手法改变现代建筑面貌。
新现代主义所提出的是维护现代主义理论。 支持现代主义,要维护和发展现代主义。 德国哲学家约根·汉贝马斯则是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立场来积极维护现代主义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我国贝聿铭大师一直坚定维护新现代主义立场,他提出:“现代建筑应该推动进化,而不是革命”,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他是正宗的包豪斯的接班人,他的新现代主义建筑一直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新现代主义贯穿整个后现代主义的进程, 狭隘的后现代主义消失时,新现代主义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后现代主义发展特征
后现代主义设计也有明显的特征。 首先后现代主义强调装饰, 尤其喜爱从历史风格中提取元素作为装饰, 与现代主义风格中的严肃冷漠形成鲜明对比;其次,后现代主义风格折中主义明显,既不是单纯的复古,也没有一昧的追求新意,这种折中主义是建立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强调装饰的; 后现代主义的第三种特征是其娱乐性和处理装饰细节的含糊性[5]。由于长期受到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影响, 人们在设计中迫切的寻求宽松舒适这一趋势。
二、苏州博物馆建筑中的后现代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秦砖汉瓦唐彩宋瓷传承五千年华夏文明, 端砚宣纸湖笔徽墨书写九万里神州风物”。 中国拥有五千年历史,祖先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的传统文化。 在现代建筑中,传统文化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体现,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以其独特的建筑魅力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苏博中后现代主义元素的提取和运用, 充分展示了苏博 的地域性特点,吸收传统元素用于现代的建筑,更是未来建筑发展趋势。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 苏州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 苏博又坐落在苏州古城保护区之内, 在这样古色古香的地方建立现代博物馆,着实是一种考验。 苏博是一座典型的地域主义建筑,充分体现了对原有地域环境的尊重,现代感十足又不失传统。 苏州博物馆紧邻忠王府、拙政园,是其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的延续, 建筑采用的结构方式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一层, 高度控制在拙政园最高建筑控制点。 为了与周围环境协调,其在体量上遵循“不高、不大、不突兀”的原则,表明了新建筑与传统建筑和谐相处之意。
(一)苏州博物馆建筑屋顶设计
贝聿铭先生说:“既要有传统的东西, 又一定要有创新,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要运用新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好看,有吸引力。 ”[6]苏州博物馆,从远处看过去,最引人注目的、一眼就被吸引的就是别具匠心的屋顶设计。 苏州博物馆屋顶和屋檐的设计元素提取于苏州传统建筑的斜坡屋顶, 与苏州其他古典园林屋顶不同的是, 苏博两片顶面并不是在最高点相交的,而是其中一面继续延伸,随后垂直落下,形成一个新面,与另一面相交。 这种新形式的屋顶打破苏州传统屋顶柔美之感,显得更加简约、干练,也更加现代化,同时也不失典雅。 还有一部分屋顶借鉴了江南地区传统建筑的天井设计, 并对老虎窗做了修改, 形成一种新屋顶形式。 相较于传统屋顶的曲线,新馆的屋顶主要是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构成,更好的将对称之美用于其中。 苏州博物馆中大面积运用这种形式, 新式屋顶不仅解决了传统屋顶采光不足的问题, 整体建筑形体也显得更加简洁对称。 此外,苏州博物馆的屋顶基本采用了玻璃材料,打破了以往传统材料的束缚,解决了传统青瓦采光不足的弊端。 而且,游览者在室内参观时也可以透过玻璃感受到室外的阳光。 同时屋顶内部还添加了遮光条,既可以使游客避免了阳光直射带来的困扰,又可以透过遮光条在室内形成光影变幻的效果。 而且,这些遮光条,又起到柔和光线的作用,避免游客产生炫目的感觉, 也能更好地保护展品不受阳光的直射带来的伤害。
(二)苏州博物馆凉亭设计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7]。 亭,一直以来,都是苏州古典园林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园林灵魂所在,但是传统亭子不宜出现在现代化博物馆之中[8]。 所以,提取传统亭子外形去其形,取其意,用现代建筑手法去刻画,采用钢和玻璃,创造一个亭顶为玻璃并带有木制格栅的新现代凉亭。 苏州博物馆中亭的设计是运用现代设计的手法, 对中国传统古亭进行解构和重塑, 虽然新亭所展现的具体形式和构造手法上与传统古亭大相径庭,却仍给人以熟悉的心里感受,是传统亭子的现代表达。
(三)苏州博物馆内庭院设计
建筑也是通过对于功能、建构、类型和风格的综合处理而产生意义。 建筑实际上展现的是环境和地点的内涵,从而表达自然的实质意义[9]。 在苏州博物馆之中,通过对内庭院的设计,使博物馆内外空间衔接紧密,也使得自然与建筑融为一体。 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内庭院是整个庭院设计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大约占博物馆总面积的1/5。 主庭院东、南、西三面是博物馆建筑, 北面与拙政园相连。 主庭院总体看上去,就是苏州古典园林以现代化的元素呈现。 池塘里点缀着鹅卵石,假山叠石矗立之中,直曲小桥穿水而过更是移步异景,还有角落的八角凉亭与竹林,更是恰到好处的点缀其中。 庭院既不同于传统古典园林的古色古香,又有其独特的现代化人文气息和神韵。庭院北面是一面空白的白墙,与拙政园仅一墙之隔。白墙之下是片石假山,白墙与山石呼应,宛如绵延的山水长卷,形成一幅“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立体水墨画。 庭院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从拙政园引水而来,新园旧园灵活地融为一体。
苏州博物馆建筑与其周围环境和谐共生。 透过室内玻璃可以看到室外的白云、松树,宛如一幅风景画。茶室内部中心出还种植着一颗紫藤树。这棵紫藤树是从文征明当年亲手种植的紫藤上修减下来的。紫藤树寓意着以其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继续延伸苏州文化的血脉。 形态优美的树木与坚硬的建筑刚柔并济,相得益彰,共同见证着苏州的美丽。
三、苏州博物馆中后现代主义元素产生的影响
1978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开放速度日益加快, 建筑设计也朝着西方的建筑形式发展,“千城一面”的趋向愈发严重,迫切的需求建造一个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带有中国元素的建筑,在引进西方建筑理念过程中, 贝聿铭大师设计的香山饭店标志着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登上中国的舞台。
(一)对我国过去建筑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基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主义之上的。 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使得我们重新思考我国传统元素如何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代表中国自己的新建筑。 把传统的精神和形式运用到现代建筑的形式之中,成为很多中国设计师所追寻的。 运用传统元素不是泛泛而用,而是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因地制宜,形成地域文化优势,在传统中突出自身“个性化”才能更好地与现代建筑相结合。
(二)对我国现代建筑的影响
中国设计师们开始重新审视我国传统建筑。 探寻中, 刚开始时我国建筑设计师们用钢筋混凝土加在建筑之上,模仿古典形式的屋顶。 然而,这种形式只得其形,未得其意,最终形成一种“四不像”的建筑形式。 吸取经验教训后,建筑师开始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吸取传统文化元素,避免简单的现代建筑与传统元素相加形成的怪异形式[10]。
(三)对我国未来建筑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兴起更是引发了对未来建筑意识形态的思考, 尤其是在 “人——建筑——自然”三者相互关系的认知这一方面。 建筑是人类文明最集中的、最突出的代表,因而在研究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时,建筑便成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由于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人类已经从最开始的敬畏自然到现在的自然对人类威胁越来越弱, 人类与自然对抗的关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人类要做的工作不仅仅是协调自然, 而是应该通过文明活动来保护自然[11]。
四、小结
苏州博物馆以其轻巧、精致、独特的现代建筑风格与周围传统古典园林融合在一起, 神似而非形似,从传统中式元素中提取其精华,用简单抽象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简单的现代几何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姑苏特色, 进一步诠释了传统元素应超越形式表象,挖掘深层次内涵。这也是后现代主义风格元素提取的重要方式。后现代主义激发了我们重新重视传统文化的意义, 要从地域性出发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元素,从而丰富设计,做出独一无二的设计。 其次,在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避免照搬照抄,而是要进行改革创新,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又不失中国特色的新时代新设计。 最后,尤其要注意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中的生态建筑观念尤其重要,在做设计时,要时刻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和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