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音乐表演的艺术实质
——兼及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建设
2021-01-08陈昌文
陈昌文 盛 霞 张 艳 刘 畅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 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A,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1]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科学论断已经成为各类高校共同追求的目标, 以迎合社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方针业已得到普遍共识, 这是顺应科学化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也是各高校为了可持续性发展而务必遵循的办学理念, 是更加强化以培养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任务的高等教育模式。
作为国家音乐文化类人才培养的主要专业,音乐表演专业肩负着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繁荣的光鲜使命,在我国艺术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音乐表演的艺术实质是将优美的音乐以精湛的艺术技巧在舞台上优雅地呈现, 以达到愉悦观众的审美效果。 因此,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必然涉及声学、生理解剖学、音响学、美学、语言学、语音学、心理学、舞台表演等学科领域,其师资队伍、生源质量、办学条件等具有较强的特殊性。
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也是各高校基于自身办学能力和条件, 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而设置的。 但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原因,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内涵建设体现甚微,“专、通”①性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和应用性与国家标准尚存一定差距。
一、现状的剖析
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指以文、理、工等学科为主体,并具有一定学科特色的高校。 根据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公布的成员单位显示, 当前共有合肥学院、铜陵学院、皖南医学院等22 所高校属于应用型本科高校。②这些高校是在2008 年安徽省成立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基础上逐步发展的, 实际上基于高校应用型与研究型办学定位, 安徽省尚有十余所冠名“大学”的本科高校也属于应用型高校。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 安徽省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逐步形成一定的艺术类办学基础, 开办音乐表演专业。 如皖西学院、合肥师范学院、铜陵学院、巢湖学院等。 在非联盟单位的高校中,有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和安庆师范大学等5 所高校设置有音乐表演专业。 鉴于这5 所高校与高等艺术院校办学方式的差异性 (不属于纯艺术类高校),以及办学定位的应用性,本文将此纳入研究范围。
从办学历史上梳理,1995 年秋季,安徽师范大学率先开设音乐表演(演唱方向)专业,拉开了安徽省高校开办音乐表演专业的序幕,当年仅招收10 名本科学生。 此后,分别有安徽大学、阜阳师范学院、铜陵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等高校陆续跟进。 截至目前,安徽省共有10 所本科高校开设有音乐表演专业。 粗略统计,2019 年度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每年招收音乐表演本科专业学生约600 名左右, 招生数保持每年小幅上升。20 余年来,共为社会输送音乐表演本科专业人才5000 余名,有力地支持了安徽乃至全国的音乐文化建设。
从现有的专业设置上来看, 安徽省大多数开办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是音乐表演与音乐学专业并重,即两个专业共享师资、设施设备等所有教学资源。 根据安徽省普通本科音乐与舞蹈类专业合作委员会公布的数据,共有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等6 所高校同时设置音乐学和音乐表演本科专业。 安徽大学、铜陵学院、巢湖学院和安徽艺术学院4 所高校单独设音乐表演本科专业。 全省有3 所高校同时开办音乐表演专业和舞蹈表演本科专业。
二、问题的梳理
上世纪九十年代, 我国综合性大学开始设置音乐表演专业,从而打破了音乐表演专业被“九大音乐学院”③垄断培养的局面。 聚焦当下全国范围内本科高校专业设置,开办“音乐表演”专业的本科高校数量众多,反映出国家对文艺类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也彰显出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繁荣与进步。 但是,从音乐表演的人才培养要求出发, 不乏有高校为了拓展办学规模而仓促上阵。 也有属于历史遗留的问题,如本世纪初国家大规模的高校合并与升格, 很多中师学校的音乐师资难以消化,面临分流,继而形成合并或升格后的音乐表演或音乐学专业, 这也是高校立足教育宏观发展的权宜之计, 其它专业也有类似情况。 诚然,专业的设置与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建立一定的基础并持续积累, 但是立足音乐表演的艺术实质,从人才培养质量出发,仍然可以发现些许需要改进的问题。
(一)师资结构
作为一门表演艺术,“音乐表演是一种非常精确、细致、灵活,需要有高超的表演技术与技巧的创造行为,如果没有高超的表演技术与技巧,无论多么美好的音乐设想也是不可能实现的”[2]。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使学生能够具备“高超的表演技术与技巧”,正确规范的指导是密不可分的,显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安徽省开设音乐表演本科专业的大多数高校来看,教师主要是由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转型而来,或者是教师兼任音乐学与音乐表演课程。 即使是音乐表演专业专职教师,也大都毕业于综合性高校,专业多趋向于音乐学。 因此,师资结构上凸显的问题是绝大多数高校的音乐学专业教师过多地承担了音乐表演专业课程。
不可置否,同为音乐艺术的专业分支,音乐学与音乐表演存在专业上的共通性, 但是音乐学专业教师偏重理论研究,音乐表演专业教师注重技术实践,学术理论和技术实践显然是两个独立的方向, 将两者的教学混为一体,总有越俎代庖之嫌。 从教育教学规律来看,其科学性无疑是缺失的。 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 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不难想象,优化师资结构乃是当务之急。
(二)人才培养方案
作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是纲领性的教学指导文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主要参照国家标准, 遵循专业教育教学规律,立足本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而制定。
由于教师资源的限制, 很多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更多是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 首要的就是师资结构,基本上在遵循基本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很多课程的开设不得不考虑教师资源。 例如,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要求出发,技能课应采用“一对一”小课制,这是全世界通用的做法。 例如,“美国音乐院校的钢琴主课教学以‘一对一’个别课为主,课时为每周一学时。 这种沿袭了几百年的器乐类授课形式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3]。 但是据调查,由于师资力量所限, 安徽省大部分高校的音乐表演技能课都采取小组课,或者大一、大二采取小组课,大三以后采用“一对一”授课。
其次在学制方面,和全国大多数高校一样,安徽省本科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制均为四年, 从 “表演”技能培养的专精程度来说尚显不足。 相比之下,世界顶尖音乐高等院校,包括国内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学制均为五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音乐表演技术训练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积累和大量的舞台实践, 才能获得驾驭舞台的表演技能。 多一年的学习时间正是学生在专业技术和舞台表演方面成熟磨炼的重要期, 是音乐表演精准度与流畅度提升的关键期。 当然对于专业建设来说,虽然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却是我们下一步所要共同追寻的发展趋向。
再次在表演实践方面。 国内外专业高等音乐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更加突出对学生表演实践能力的提升。例如在美国,“专业老师们会每周给学生组织2-4小时不等的观摩课(Studio Class),或由3-5 个学生组成的小组课(Group Class),让学生在一群熟悉的观众朋友面前演奏即将参加考试、 比赛或音乐会的曲目,演奏完毕后老师和同学们提出建设性的意见”[4]。学生演出实践不足的问题在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部分高校的专业演出设施建设不足,或者达不到标准,导致学生开展艺术实践的硬件不够完善。 另一方面,学校的课程计划过多地注重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安排偏少,甚至都达不到发达国家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要求。 如,“美国田纳西大学音乐教育专业(主修木管、贝司、打击乐器)在管乐合奏、交响乐队和音乐排练方面也至少需要学习5 个学期的课时, 还要至少 2 个额外的学期来选择参加管乐合奏、交响乐团、管乐队、交响乐团、合唱、室内合唱团、男声合唱团和女声合唱团”[5]。相比之下, 当前安徽省各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明显需要不同程度地增加。
(三)生源情况
2019 年安徽省高考报名人数达到51.3 万人,本科录取人数约19.2 万人,录取率为37.43%[6]。 但是粗略统计,2019 年安徽省参加音乐高考人数为6,000人左右,省内本科招生人数约为2,400 名,音乐本科录取率将近40%,高于文化课类本科录取率,对于部分文化课相对薄弱的考生来说, 通过艺考也能实现进入本科院校的愿望, 进一步引发了音乐高考热的持续升温。
诚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渐丰裕,对下一代的教育也趋向全面, 青少年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艺术教育悄然“飞入寻常百姓家”,很多孩子都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 面对竞争激烈的文化课学习, 部分具备一定艺术基本素养的学生开始发挥个人特长,另辟蹊径,加入到艺考大军中,成为高考路上的另一道风景线, 这其中不乏有一批成为未来的艺术家。
但是,艺术学习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精神阶梯,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天赋和灵性, 才能为未来艺术学习的可持续性奠定基石, 这是十分浅显的道理。 然而,在布满荆棘的高考路上,很多不堪重负的学生们面对艺术本科的高录取率而怦然心动, 根本没有认真考量自身的艺术基础及天赋,跃跃欲试,转战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高考。 音乐高考一定程度上成了考生们谋求本科入学的敲门砖, 从而未能客观审视个人是否具备音乐的基本素养和天资禀赋。 由此造成了音乐高考生源质量的良莠不齐, 为未来进入大学的学习埋下了问题和困惑。
根据每年安徽省音乐高考的综合录取分数显示,由于学校招生条件所限,除了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 合肥师范学院和安徽艺术学院等几所高校实行音乐表演专业分数独立参考外, 尚有几所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参照高考综合成绩 (专业课+文化课),采取“大类”④招生,与音乐学专业同步投档,从而忽略了音乐表演专业生源的特殊要求, 需要逐步完善。
(四)教学硬件
2019 年3 月, 安徽省高校音乐与舞蹈类专业合作委员会组织对全省13 所高校音乐学专业开展专业评估,经过现场考察发现,在6 所同时开办音乐表演专业和音乐学专业的高校中有3 所建有专门的音乐厅,但场地和设备比较陈旧,与办学规模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进一步统计发现,目前全省10 所开办音乐表演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中, 音乐厅达到标准的不足半数,部分高校硬件配套不够完备。
教学场地方面,音乐表演专业因其特殊性,一般需要相对独立的教学场所, 且场地要发挥与专业教学关联紧密的功能,如专业琴房必须要独立隔开,墙体要有隔音设备。 舞蹈房、合唱教室等建设同样要适应专业教学,类似于专门的实验室。 全省10 所高校中,尚有3 所高校没有专门的教学楼,琴房、教室与舞蹈房等特殊教学场所基本上是临时改造, 难以高质量地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此外,在相关图书资料室、录音棚、校外实践基地、 排练厅等硬件设施上, 绝大多数高校均建设不足。 钢琴等乐器过于老化,调律周期不固定等问题十分突出。 还有,其它小型乐器的保有量偏少,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问题对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形成较多制约。
三、改革的思考
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最早开办音乐表演专业的已经有25 年之久,其它高校在整合自身办学条件基础上陆续跟进,截止2019 年安徽艺术学院正式挂牌,安徽省已有10 所高校办有音乐表演专业。 不可否认,在20 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安徽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在音乐表演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人才。 如,安徽师范大学音乐表演专业的首届毕业生、民族女高音歌唱家、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琳教授,曾经获得全国第十届“哈药六”杯电视青年歌手大赛第四名的优异成绩, 这是安徽声乐在全国专业性比赛中获得的历史最好成绩, 她在声乐表演与教学方面也颇有建树。 但我们也无法回避的是,由于各高校的软硬件和学科实力层次不齐, 以及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学校的实际办学能力之间的矛盾关系长期存在, 音乐表演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瓶颈凸显, 深化改革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已经迫在眉睫。
(一)培养方案:突出“表演”核心元素
人才培养方案属于专业教学的最顶层设计,其合理性与否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由于师资力量、学科结构和专业内涵发展不足的限制,安徽省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都有 “音乐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影子,这也是全国大部分综合性高校的通用做法, 造成了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表演”元素的明显不足。
2012 年,教育部高教司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中关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音乐表演(演唱、演奏)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音乐表演、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并为本专业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7]。 显然,音乐表演专业国家标准与当前的教学状况存在较大的差距。
因此,首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改革。要切实遵循音乐表演专业的教育教学规律,围绕“表演”的定义,增加音乐表演技术课程,剔除部分为教师而开设的、与“表演”无关的教学计划,适当引入“智慧课堂”,利用线上观摩与线下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下表演紧密联系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教学。 同时注重借鉴国内外音乐专业高等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办学模式, 结合各高校的实情制定出一套符合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要求、 又立足本校办学实际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师资队伍:实施人才“分类”引培
安徽省由于区域特色不够明显, 经济社会发展尚未进入一流省份,对人才的引进形成一定的制约,也波及到高校层面。 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优质师资力量不足, 由此引发最大的问题是教师被逼迫成为“通才”,一师兼多课现象多有存在,教师授课“眉毛胡子一把抓”,无法集中专业核心方向。 据此,应该立足实际,针对现有师资开展“分类”引进与培养,并严格实施教师专业方向的稳固。 对现有教师专业方向的分类,使教师关注于一门、至多两门相近课程开展教学,对教师加大力度分类指导、精准培养,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
同时在具体业务上, 积极引导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有必要建立不同领域的专家咨询库, 涉及课堂教学、技术应用、心理学等相关的专业人员,以‘师徒结对’的运作方式辅助教师解决教学创新难题,并拓宽教师与校内外专家的沟通联络机制,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教学创新学术共同体。 以专职管理与兼职教学创新专家指导协同运行的模式,消除教师教学创新的工作障碍, 形成有效运营的教学创新服务支持机制”[8]。 合力推动,实施教师专向培养计划。
(三)生源要求:注重专业适应原则
刘献君认为:“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的要求,一是受教育者的需要。 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成长需要,教育教学目标就会偏离实际,起不到应有的引领作用。 ”[9]即任何一门课程或专业的学习,必须以学生具备需要学习的动机和基本的学习能力为前提,这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
音乐表演专业是培养具有较高表演能力的专门性艺术人才,与传统意义上的“一专多能”的通才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专多能”的“专”是相对于“多能”的全面性做比较,即在整体掌握音乐知识的基础上有一项突出于其它方向的专业才能, 而音乐表演专业的“专门性”是高精尖专业表演人才的代名词,两者专业水准差异很大。 因此,必须严格把控生源质量关,把真正具有音乐表演天赋、灵感和基础的学生招收到音乐表演专业中, 尤其是应逐步改善当下很多高校为了保持生源数量而忽视专业特性的“大类”招生方式。
(四)内涵建设:构建团队合作战略
学科内涵是衡量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指标。 针对当下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现状, 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但同时,内涵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人之力可以提升。 笔者认为,构建优良的内外双驱的合作团队可以缓解人才资源不足的矛盾,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形成发展合力,共同推进专业内涵建设。
各高校内部应该建立音乐表演专业教学、 科研团队,在教学方法研讨、教学理论提升、课程建设、科学研究、 艺术实践和赛事参与诸方面形成团队型的工作组织,合理分工,取长补短、发挥优势,促进学科发展。 在外部方面,以安徽省高校音乐与舞蹈类专业合作委员会为平台, 积极开展除专业评估以外的教学、科研和艺术实践类合作,同时适当向省内外高水平大学延伸,打造“一小时人才圈”,取得业务支持,积极参与专业交流学习,发挥出传帮带的积极效用,拓宽专业建设视野,协调发展。
四、结语
伴随着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 各项事业与国际紧密接轨,人才培养必然要面向现代化和国际化。 但是基于我国国情实际, 培养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真正发挥作用的人才也是一种的理性思考。 因此,高校办学中, 避免为扩大生源指标而仓促上阵的牵强做法显得更加必要。 对于教学资源不足的高校要量力而行,适当缩减招生计划,重视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精细化和专业化。 同时要注重学科内涵建设,凝练学科特色,提高人才培养标准,真正推动专业发展步入规范化、合理化,在严格遵循专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学科特点,形成地方高校的特色与优势, 是推动当下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发展的务实之举。
注释:
①廖家骅认为:“通才”泛指通晓多种知识、具备多种才能,它是与“专才”相对应的一种人才观。 “又通又专”意指既有某项技能上的专长,又具备多样化综合能力。
②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http://www.hfuu.edu.cn/aaoatu/。
③九大音乐学院是指中国大陆地区最具知名度、专业度和地域代表性的传统九所音乐高等院校,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
④指目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有部分院校按照统招成绩招收音乐表演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