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现存问题及建议
2021-01-08陈述凤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陈述凤 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一、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现存问题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从体育发展的视角来看,我国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差距显著,主要体现在医疗卫生条件、社会指导员的配备、体育场馆的综合性服务、资源配置等方面,各种因素的不平衡严重阻碍了体育的均衡发展,农村地区许多人关注的还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对体育健身认为是可有可无、事不关己的事,农村地区体育发展缓慢,如果不重视农村公共体育,加大对农村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只会日益显著。
(二)利用率不足
体育设施建设是为了提高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农村公共体育设施使用要形成“健身场”,引导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1]。《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显示,截至2020年末,全国共有体育场地面积31.0 亿平方米,预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 平方米,国家加大了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数目增加较多,但是利用率仍不足,出现大批体育设施空闲的情况,公共体育设施基本形同虚设。
(三)布局规划不合理
现阶段,体育设施的布局规划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是建设的较远,资源分配不合理。农村居民锻炼会出现骑车或步行到别的村庄甚至几公里外的地方,极大的消减了农村居民锻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规范。设施建设距离不足,居民容易受影响,不能充分利用器材进行锻炼,另外,建设的篮球场因为没有足够的用地,缩小了标准场地的面积,球筐距离不标准,缺少规范性,显然,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脱离了实际使用能力,缺乏了标准性,疏忽了民用化的功能。
(四)体育设施种类和功能性单一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多元化需求与体育设施单一的类型存在较大的差距,缺乏器材的创新、复合化的功能,使得一种器材对应一种训练方法,在人口快速增长的形势下,单一性能的设施既满足不了居民多样性的需求,又占用了大量的用地造成资源浪费,在土地资源紧缺的今天,很难发挥真正的效果。公共体育设施属于公共产品,具有公共性和服务性,理论上可以同时多个人使用,但是往往一套公共设施中能进行某项功能锻炼的器材类型只有一种,在一个人使用的同时,其他人只能等待或者利用其他设施,违背了公共性和不排他性原则,这表明体育设施类型和功能性的单一已经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
二、农村体育的现状原因分析
(一)居民健身意识低
农村居民主观能动性不足,缺乏科学系统的健康知识和便利的健身场所,导致农村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淡薄。受传统思维束缚,农村地区有些思想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考不上好的大学才练体育,这是认知度不全面的体现。在农村,篮球场成为“农作物采光地”和“大型停车场”、健身器械当作“晾衣杆”的现象仍然存在;再者,农村居民大多在田地里劳作,劳动力大导致身体疲惫,很少会花费专门的时间在体育锻炼上,闲暇时间也基本不会选择体育锻炼,由于长期农作,对现代意义上的体育运动接触不足,很多人把农作当作体育锻炼,甚至只有当身体出现必须需要体育锻炼的时候才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与政府的宣传教育、体育赛事活动组织引导不充足有关,农村居民对体育价值观念的滞后,极大限制了农村公共体育的推广,也是制约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低的重要因素。
(二)政策落实不足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出相关规定,要求相关部门加大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促进体育与相关产业的发展,落实到相关政府部门,焦洪昌表示:“政府对全民健身不仅要立法,更要强调它的责任落实。”现在全民健身背景下,体育强国建设进程加快,但是出现的一系列体育设施质量与功能有缺陷、器械陈旧老化、维修管理不及时等的问题,让想健身的农村居民出现“不敢用”的情况,全民健身治理的规范化程序被忽视,虽然政府加大了对体育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公共体育服务规模扩大,但是追求了数量却忽略了实质性的质量问题,在后续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运营和监管方面体系不完善,既缺乏专业指导人员的指导,专业性的社会指导员也没有相应的岗位对应,基层治理机制存在着许多的缺陷,使得提供的服务与市场需求产生了偏差,在政策落实、执行方面难以发挥很好的效果,从而导致了问题的出现。
(三)人口集中度不高
人口结构变化造成公共体育设施使用群体单一。首先农村人口流动性大,出于学业、生计,大部分青少年涌向城镇,造成农村群众体育缺乏了主心骨,缺乏朝气[2]。这些使得农村儿童和老年人比重增加,加大了对城乡二元对立的影响;其次,公共体育设施的布局规划与人口集中度不对应,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公共体育设施可能出现拥挤的情况,而在人口相对分散的地区,公共体育设施存在浪费的现象,这种由于人口集中度的影响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均衡情况突出。
(四)配套资源不完善
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乡村或者社区资金有限,很难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建设配套的医疗资源会出现高投入、低效益的情况,配备相应医疗资源较少。运动免不了受伤,农村地区的很多医生不了解运动损伤和康复的相关知识,加之农村地区体育消费水平低,没有相应的运动装备,经常运动的居民在运动、损伤、康复之间不断循环,缺少了横向发展和纵向配套资源的连贯,久而久之,居民运动积极性大大削减,加上农村居民活动的时间大多是在傍晚,相应的辅助设备不齐全,例如路灯等设施配套不全,出于安全考虑,农村居民很少进行体育锻炼,公共体育设施出现时间段利用率低的情况。
三、对现存问题提供的建议
(一)健全管理机制,权力落实到位
农村公共体育的发展,要健全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机制,划定清晰的责权界定。政府把权力下放给相关部门,由上到下分散权力,减少行政干预,把权力分散到各个基层公共服务供给者,权责分明,具体到个人,对体育设施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评和奖励机制,同时基层干部要充分利用好村集体文体活动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通过公共事务平台,加强干部与群众的交流联系,智促基层干部深入群众将工作真正开展到每一个农村居民中去,了解农村居民的公共体育需求,进而提升其公共服务意识带动各单项公共服务的动机提高。[3]此外,对于体育设施的利用,奖罚分明,多采用鼓励机制,促进农村群众利用体育设施的激情。
(二)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体育健身需求,建设体育特色,根据当地人口密度、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对体育设施类型、摆放位置、配套资源等综合考虑来进行合理规划,乡村的体育设施布局规划要想达到每个人都满意的情况是很难做到的,因此,一方面需要保持整体的满意程度最大化,因地制宜,制定富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运动方案,另一方面依据体育设施情况,开展适合当地且大家能够积极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时按照当地的地域环境选择不同材质的体育设施,形成健身地域特色,例如:对于温差大的地区,在器材常接触位置采用比较耐用的材料,减少天气的影响,避免冬天太凉或者夏天太热的情况。
(三)加大宣传力度
在社会大环境中全民健身的氛围下,加强社会宣传引导和具体政策落实,将健身、健康意识推广到全体居民,让全民健身深入民心。在新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会媒体和娱乐行业要负责任,加大对公共体育赛事的宣传报道,让体育赛事活动亲民化,让健康的审美走进大家视野,这样体育活动的介入会更具价值与意义。
(四)加强指导,科学规划
根据农村居民入门程度和年龄划分区域,增设儿童体育运动区域,提高对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培养,增加体育指导员的组织培养岗位,引导大学生群体特别是体育专业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开展农村公共体育志愿服务活动,扩大专业化指导队伍建设,能更好促进农村居民进行科学锻炼,从而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
(五)探索多元化的利用模式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体育智能设备遍布各个体育角落,体育公共设施可加入现代智能技术,改变传统的体育运动模式,创新公共体育新方式,通过搭建专门的体育设施APP来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提高公共体育领域的网络化水平,体育消费者可通过观看体育设施使用教学视频来正确使用体育设施,通过线上组队预约促进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针对布局规划方面,设置出电子规划图,在平台上增强对群众性意见的收集,通过平台发放问卷、互动反馈等形式提出群众性意见倾听民众的声音,针对使用年限的问题利用互联网对公共体育设施进行使用年限查阅,以便及时修理、更新。
四、小结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持续开展,加快推进建设体育强国离不开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制度和评价反馈制度,同时加大体育的宣传力度,发现身边体育榜样,树立体育典范,增强体育运动知识的普及。先富带动后富,城市带动乡镇,推进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根据不同地域发展特色体育,对公共体育设施进行突破与创新,营造居民对公共体育设施“想用、能用、会用”的浓厚健身氛围,紧跟时代“互联网+”的潮流,利用互联网搭建平台,依托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实现公共体育设施多元化的利用、管理模式,从群众的落脚点出发,寻求新的突破与创新,尽快实现我国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