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师道尊严的偏移与重振
2021-01-08
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师道尊严进一步提振”,首次将师德师风建设从教育系统内部上升到整个党和国家工作当中,这彰显了党和国家重塑尊师重道优良传统的决心与意志。《意见》提出了“维护教师依法执教的职业权利”。与之相呼应,2020年3月1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正式实施,赋予老师正当、合规的惩戒权。《意见》还提出了“教师优先”“将尊师重教观念渗透进学生的价值体系”,要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在媒体伦理失范经常发生的自媒体时代,重振“师道尊严”有益于帮助学生养成尊师明礼的良好行为规范,形成健全的人格,也益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师自尊自律、学生尊师爱学的教育教学风气,更有益于形成良好的社会伦理秩序,改善社会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1]因此,如何正确把握“师道尊严”的核心内涵、应对自媒体时代的新挑战,是我们必须回应和厘清的社会热点问题。
一、师道尊严的传统内涵与时代价值
“师道尊严”一词最早见于中国第一部具有严整体系的教育专著——《礼记·学记》中,原文表述是:“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意为求学之道,最难能可贵的是尊重老师。只有尊重老师、端正态度,才能尊重老师所传承的学问、真理。《吕氏春秋·劝学》又言“疾学在于尊师”,意为要想快速取得学业上的进益,前提在于尊师。“师道尊严”在强调尊师与求学的关系的同时,也赋予老师崇高神圣的社会地位。如《尚书·厚父》云:“古天降下民,设万邦,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治下民”。意为上天既降生了普通百姓,又降生了君主和老师,君主和老师都是协助上天来教化百姓的。又如《荀子·礼论篇》:“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将君师与天地、先祖三者视为礼之三本,只有奉天地、敬祖先、尊君师才能天下大治。中国古代还把“师道尊严”上升到国之兴衰的高度,荀子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可见,传统的“师道尊严”不仅是针对师生关系、支配教育活动的核心教育理念,而且也是全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否定“师道尊严”就是否定以神权、君权及族权等礼之根本的权威性。自然而然地,中国古代社会也赋予教师如父般的人伦地位,即所谓“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与此相应,古人反复强调教师之所以被赋予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和人伦地位,不在于其外在的权势和血统,而是在于其自身具有的丰富知识和崇高品行。汉初著作《韩诗外传》说:“知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扬雄《法言·学行》云:“师者,人之楷模也。”显然,古人已明确指出只有德才兼备、为人之榜样,才能称之为师。反之,不守师道,就不能称之为师。这也是“师严道尊”的核心价值。“师道尊严”深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使得我们的民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开创了伟大的思想。但“师道尊严”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地君亲师”等封建道德和伦理纲常,明显与现代社会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相悖。另外,这一教育思想只强调教师的尊严和权威,忽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盲目崇拜和人身依附,这些都是应该被摒弃的。
我们今天提倡“师道尊严”,并非是要掀起封建复古之潮,而是要汲取传统教育理念中的合理成分,倡导其蕴含的价值内核,即德才兼备的为师之道和尊师重教的社会之风。具体而言,应该包括三个维度,即“社会对教师”“教师对社会”“教师对自我”。“社会对教师”意为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地位待遇”;“教师对社会”意为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新的贡献;“教师对自我”意为教师敬业立学、崇德尚美,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贡献力,以“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发展、国家发展的内在统一”[2]。
二、自媒体时代师道尊严的没落
自媒体(外文名:We Media)主要统指以微信、博客、微博、论坛、QQ空间及新兴视频网站等新媒体为技术载体的个人媒体。自媒体既为师生提供了一键式获取海量、多样信息的搜索平台,也为师生提供了新的沟通渠道,但自媒体自身的一些传播特点也加剧“师道尊严”的没落。
(一)自媒体的海量传播内容撼动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自媒体时代,任何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向特定或不特定的人自由表达他们的体验、经历、新闻等。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其中学生群体所占比例最多,占比达21%;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的网络基础应用的使用率分别为99.2%、77.8%、75.1%。微信朋友圈、QQ 空间、短视频、网络直播、微博等的使用率等也稳中有升。自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社交、娱乐、商业交易、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是名副其实的用户流量担当,全方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自媒体时代,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选择,课堂也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必然受到有力冲击。以往学生主要是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与启发,但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自媒体平台获得他们想要了解的任何知识,而且自媒体平台上的解答往往比老师的解答更为全面和准确,自媒体的海量信息让使用者只需一键搜索便能取得期望的答案,这种获得知识的方式势必会降低教师在知识领域中的主导地位。
(二)自媒体的“无差别”传播方式削弱了教师的职业权威
自媒体将“一对多”的传统传播方式发展为“一人一媒体”“所有人向所有人”的传播方式,这就意味着“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采用个性化语言、图片、视频等表达方式,自主推送或转发信息。这一信息传播方式良莠不齐、真伪难辨,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与随意性,一些信息传播者为了博眼球、争流量,不对事实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抢时间、赶速度,抓住个别教师违反师德现象进行铺天盖地的舆论“大轰炸”,并辐射到整个教师群体,丑化了教师的职业形象,而社会整体对教师的期望又相对较高,“教兽”“砖家”等网络词汇的出现正是社会对教师队伍中“害群之马”为师不尊现象的回应。与此同时,自媒体平台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与社会普遍功利化倾向相印证也冲击着教师的道德劝诫实效,间接降低教师的职业权威。
(三)自媒体的“后真相”传播特征冲击了教师的职业形象
“后真相”是指“个人情感和个人信念取代事实真相的一种主观判断,它们比客观事实本身更能影响舆论。”[3]在自媒体时代,个人或群体倾向于将自身的情感与信念传播、发泄与扩散到自媒体平台上,人们对事实的判断也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往往不愿探究或接受事件真相,“一切都是相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理”。自媒体比的是迅速,拼的是流量,一些信息传播者在传播信息时,罔顾事实,迎合某些社会不良心理,观点切入、内容为王。同时,人们在接收信息时也更愿意简单地从学生和家长的所谓“弱势立场”出发,单纯以宣泄情感为目的,倾向于将事件发生的原因都归结为教师的失德失职,一哄而上,“一边倒”地声讨教师,学生的过错往往被轻描淡写,使教师身份在师生冲突中成为“原罪”。即使事后事实得以回归本来面目,但先入为主,已然造成恶劣影响。
(四)西方教育理念充斥自媒体平台,对传统师道尊严形成了挑战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教育界言必称西方,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尤其是“师道尊严”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在自媒体时代,对“师道尊严”的理解更加矫枉过正,一时之间“师道尊严”被不断曲解和妖魔化,对其合理成份也大加贬斥,“重教不尊师”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甚至将“师道尊严”极端化为“生道尊严”。诸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永远都是对的”等口号甚嚣尘上。各地伤害教师、罔顾人伦的事件频发。学生既要西方式的自由,又要中国式的关爱;教师既要有西方式的包容,又要有中国式的忍耐。长此以往,培养出的人既无西方式的进取,又无中国式的担当。
西方教育理念有其合理的成分,比如其“平等中的首席”“体验式教学”等强调师生平等、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等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但在西方,宗教起着道德教化的作用,教师并不具有道德上的权威性;而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起道德教化作用的是周孔礼教而不是宗教,而教师正是周孔礼教的传播者,因此在我国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责任,也负有道德教化的使命。这是我国教育和教师的一大特色。在自媒体时代这一特色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反而尤为迫切。
三、自媒体时代师道尊严的重振
目前,教育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弘扬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切实破解自媒体时代重振“师道尊严”的若干难题,必须群策群力,保障教师履行职责的权利与义务,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新局面。
(一)教师恪守为师之道是重振师道尊严的前提
自媒体时代教师已不是知识的唯一传播者,但绝大部分人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仍然是学校教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言行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1]。具体而言,无非是从德才两方面入手。倡导师道尊严,就是要求“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4]。
加强师德修养。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要赢得学生和社会的尊重,首先要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师德师风永远是第一标准。在自媒体时代,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多变,个人思想认识更加独立、开放、自由,一些低俗、落后、功利等观念仍有一定市场,这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极大挑战。教师是一种特殊职业,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也应该高于其他行业。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应当时刻注意自己和言行,恪守为师之道,以良好品行和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在弘扬传统师德的同时,要不断吸引借鉴现代教育理念,努力营造一个平等、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提高知识才干。《礼记·学记》有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也是传统教育提倡的“教学相长”。在获得知识更为丰富与便捷的自媒体时代,教师在知识的掌握和信息的引领方面,显然有些不如从前,加之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既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跟得上自媒体更新的步伐,善于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道授业解惑。
(二)自媒体遵守传播之道是重振师道尊严的重要条件
自媒体在引领社会舆论、规范社会行为、营造社会美德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教育领域,自媒体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相反,由于缺乏有效地监管,不少自媒体成了自由体。
自媒体满足了人们“自由表达”的个性化需求,但自媒体不是法外之地。传统媒体要讲新闻事实、传播伦理,自媒体也是媒体,同样要遵守规则,也就是要遵循传播法则,信守传播道德,坚守传播伦理。公民个人尤其是一些网络大V 在编辑、发布、转发信息时都应该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规范为准绳,舆论表达以不损害国家、他人及司法独立为法律边界。自媒体平台也应该承担起自我约束的责任,善于甄别是非,多宣传恪守师德、有所作为的优秀教师事迹,不要对教师进行过度的道德绑架,引导家长和社会对“师道尊严”的认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真正起到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作用。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对一些追求流量为王、选择性丑化教师、歪曲事实的报道要依法依规进行事后追责。
(三)制度保障是重振师道尊严的根本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违反了师道,迟早是要受到惩罚的。”[5]只有有效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才能使“师道尊严”所蕴含的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等合理内核在自媒体时代得以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都明确规范了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并要求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但对不尊重教师、损害教师权益的行为及处罚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样一来,教师的合法权益面临着“保障难”的困境。因此,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师权益保障制度是当务之急。
同时,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当前我国教师资格实现了国家统一考试,这有益于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但要在教师入口实现对师德师风的考察非常困难,因此要加强教师入职后的师德师风培训;在教师评价制度方面,“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6],加大师德师风在考核指标中的权重,对一些严重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坚决依法依纪予以严惩。
自媒体时代,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式面临着严峻考验,重振“师道尊严”,应避免误入形式主义的误区和片面突出教师地位的歧途,赋予“师道尊严”新的时代内涵,把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创新思维,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