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探析

2021-01-08谢雪瑜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斗争育人精神

■谢雪瑜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问题、党的发展问题多次发出“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号召。在2019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强调:“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2]以上这些论述,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斗争精神的极端重视,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应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砥砺奋进新时代这一重大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国家和民族输送着滔滔不竭的力量,带来着源源不断的希望,更应该具备斗争精神,他们是否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意义十分重要。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内涵意蕴

斗争精神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既富有历史特色,又富有时代特色,在不同时期,斗争精神呈现出不同的内涵意蕴。新时代的斗争精神,既继承了中华民族过去进行的一切具有斗争特点的斗争所留下来的斗争基因,也吸纳了新时代为实现新的奋斗目标进行的一切伟大斗争所形成的斗争品质。新时代的斗争精神是担当精神、奋斗精神、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有机统一。

(一)挺身而出、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

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干部不论在哪个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都要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培养和保持顽强的斗争精神、坚韧的斗争意志、高超的斗争本领。”[1]新时代的斗争精神始终包含一种挺身而出和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蕴含着强烈的历史担当、责任担当和使命担当,体现出鲜明的担当意识和担当意志。担当精神是斗争精神发挥的强大内生力,正是因为有了担当精神的指引,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才冲锋在前、英勇奋战,不顾一切为国家斗争,为民族斗争。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斗争气概,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斗争风骨,积极主动投身到新时代的各种斗争中去,直面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各种重大矛盾和重大问题。梁启超曾说:“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大学生要有大丈夫的气魄和气节,知责任和负责任,识大体和顾大局,不沉浸于“身边的小小的悲欢”、不“躲进小楼成一统”。大学生要以强大的责任之心和担当之心立时代之潮头,做时代之先锋,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于关键时刻敢于亮剑,敢于旗帜鲜明地与各种危害国家发展和民族利益的矛盾冲突、问题挑战和危机困难作坚决斗争。

(二)敢于战斗、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种敢于战斗、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勇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风险挑战,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3]。在新时代,斗争精神和奋斗精神具有相同的底色和相同的符号,斗争中蕴涵着奋斗,奋斗中蕴涵着斗争,二者皆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而战斗。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直躬身实践着敢于战斗和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攻坚克难、埋头苦干。进行改天换地的历史既是一部奋斗史,也是一部斗争史。最终,在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不懈奋斗和不懈斗争之下,中国人民干出来了新时代。新时代“奋”字当头,奋斗是新时代的标识。迈入新时代,更高的奋斗目标和更高的奋斗任务,要求中国人民继续保持奋发有为、真抓实干的奋斗姿态和斗争姿态。无奋斗,不青春。大学生要坚决摒弃一切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和明哲保身的消极思想和消极行为,坚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以“敢教天地换新颜”的豪迈,努力留下人生最好的奋斗印章,写好属于奋斗者的诗篇,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三)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学习精神

一个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斗争本领从何增强?学习,肯定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选项。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学习型政党,历来重视学习和善于学习,学习是中国共产党获取斗争经验和斗争方法论的途径之一。斗争和学习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学习是斗争的基础,为斗争提供了斗争知识和斗争理论;斗争是学习的目的,为学习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在新时代,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学习精神是斗争精神的一大核心要义,是促进斗争向前迈一步的保障,学习的好坏、学习的程度是决定斗争是按下暂停键还是快进键的关键。因此,在进行斗争的过程中,经常学习、重新学习、不断学习是练就炉火纯青的斗争功力的秘籍所在。新时代面临着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些伟大斗争较之以往,拥有着新的斗争环境和斗争形势。在这新的历史关头,要想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胜利,大学生必须深刻把握学习和斗争的关系,时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大学生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和扩大自身知识视野,不断补充斗争知识,才能充分认识各种波云诡谲的斗争现象背后的实质,充分运用斗争规律和斗争方法来将斗争进行到底。

(四)敢闯敢试、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近年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在不同场合、不同讲话中反复强调创新的极端重要性,不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核心位置。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4]在新时代,谁掌握了创新,谁就牵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谁就在斗争中赢得越来越多的优势,谁实现“弯道超车”的机率就更高。毫无疑问,创新是与新时代各种发展问题进行绝对斗争和彻底斗争的一种有效方式和有力手段,是打开斗争新局面,赢得斗争主动权的有力武器。创新每前进的一小步,都是斗争本领向前进的一大步。基于此,新时代的斗争精神决不能离开敢闯敢试、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决不能没有主动突破和主动前进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否则,脱离创新进行的斗争,就会像无头苍蝇一般失去方向感,四处碰撞。《礼记·大学》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传递着自我超越的讯息。大学生要善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养成主动创新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思想牢笼,最终用创新实现逆袭和领跑。

二、新时代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的意义

斗争精神承载着无穷的力量,释放出无限的激励力、鼓舞力、感染力和战斗力,内化为强烈的斗争意识和斗争意志,外化为积极的斗争行为和斗争行动。在新时代,号召大学生培育斗争精神,对于大学生有效应对风险挫折和追求自我进步,进行伟大斗争和实现伟大梦想,具有十分重要和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有效应对风险挫折和追求自我进步,走好“人生路”

斗争精神,是帮助大学生有效应对人生路上的各种风险挫折,追求进步、谋求卓越,使自身发展实现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必要思想武器。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体制的转换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使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被集中反映到现实世界。在此社会背景之下,风靡的一些不良思潮,例如主张颓废、悲观和绝望的“丧文化”,就让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面临着风险,严重冲击着大学生进行斗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来自学习、求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挫折和困难。由此,如何让大学生在遇到人生路上的风险和挫折时不张皇失措和混乱迷茫,而是欣然面对和勇敢跨越,斗争精神的培育至关重要。斗争精神宣扬的是一种主动宣战、主动应战和主动迎战的态度。在逆境时,斗争精神可以促使大学生用坚定的信心和必胜的信念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迎击人生路上的各种牛鬼蛇神、魑魅魍魉;在顺境时,斗争精神可以帮助大学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否定之否定,勇于自我革命,主动追求进步和完善自我。

(二)有利于大学生进行伟大斗争和实现伟大梦想,走好“复兴路”

培育斗争精神,是强化大学生的斗争责任,保持大学生的斗争姿态,统一好大学生这一盘棋,凝聚起大学生这一条心,最终迸发出磅礴力量进行新时代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的内在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5],这一重要讲话内容深刻揭示了进行伟大斗争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今天,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以及更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阻力和矛盾,一点也不比以往任何时期少。在外,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国际环境风云激荡。多少五花八门、荒诞至极、错漏百出的“抹黑”言论、“歪曲”言论和“甩锅”言论,充满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傲慢与偏见;多少危害中国国家发展利益的行为举止,充满着对中国立场和中国原则的无视和挑衅。在内,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新旧矛盾盘根错节,不断积累并集中显露,使改革发展越来越复杂、敏感和艰巨。习近平同志强调:“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1]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中国梦更属于青年一代,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斗争和永久奋斗中变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各种斗争免不了、躲不了、避不了。培育大学生的斗争精神,有利于促使他们承担斗争责任,坚定斗争信心,坚持用巨大的斗争勇气去进行伟大斗争,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新时代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的路径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场所,针对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培育,必须融合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等多方面的育人手段,从而坚定大学生的斗争意识和斗争意志,厚植大学生的斗争氛围和斗争情怀,扩大大学生的斗争思维和斗争视野,淬炼大学生的斗争艺术和斗争本领。

(一)课程育人:用思政课堂坚定斗争意识和斗争意志,培育斗争精神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6]、“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6],这些表述充分表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铸魂育人中的重要地位。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让斗争精神进课堂,用“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和“包装”时尚的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地在大学生的头脑中搞建设,坚定大学生的斗争意识和斗争意志。一是思政课课堂要坚持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回应学生的理论关切,以理服人。思政课要因势而新地将习近平同志有关斗争精神的相关讲话引入课堂,及时供大学生学习、品味和思考。并且,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应增强对斗争方向、斗争对象和斗争策略的阐述力、解释力和说服力,使大学生对斗争精神真信真懂,进而从理论层面提升大学生的斗争意识和斗争意志。二是思政课课堂要坚持用具体的实际“唤醒”学生,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以情动人。任何没有置身于具体事实,偏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注定会变得枯燥无趣和空洞肤浅。思政课课堂要强化问题意识,紧抓大学生的关注点和关心点,因时而进地讲清楚、讲明白目前的斗争形势。思政课课堂教学不仅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深入浅出地让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感知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风险挑战和主要矛盾,更要急大学生所急,把目前大学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摆到课堂上,直击痛点,从而让大学生保持头脑清醒,坚持底线思维,唤醒强国和报国、成长和进步的斗争意识和斗争意志。

(二)文化育人:用校园文化厚植斗争氛围和斗争情怀,培育斗争精神

文化是一种深远而持久的精神力量,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明显,具有较强的暗示性和指引性,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高校要致力于将斗争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以此来厚植大学生的斗争氛围和斗争情怀。一是要将斗争精神融入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高校要大力建设好斗争精神培育的硬件环境,重视校园建筑、雕塑、文化长廊、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等文化设施对大学生斗争氛围和斗争情怀的塑造功能,全过程、全空间和全方位地培育大学生的斗争精神。二是要将斗争精神融入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校风、班风和学风有力诠释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高校要让斗争精神贯穿到学校的校风建设、班风建设和学风建设中,对大学生进行可持续地精神引领,以此为大学生斗争氛围和斗争情怀的形成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三是要将斗争精神融入到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高校要善于寓斗争精神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将斗争精神与各类文体活动、学术活动和社团活动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切身感受斗争氛围,提升斗争情怀,最终将斗争精神纳入个人的精神谱系。

(三)网络育人:用网络平台扩展斗争思维和斗争视野,培育斗争精神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7]。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几乎“无人不网”、“无日不网”和“无处不网”,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拓展思维和扩大视野的主要途径和主要选择。高校如果想扩展大学生的斗争思维和斗争视野,提升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的实效性,就不得不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块新阵地,不得不充分创新和强化“互联网+思政”,运用优质的网络平台来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一是高校要努力建设好学校内部的网络平台,让其既具思想性和知识性,又具审美性和趣味性,变成扩展大学生斗争思维和斗争视野的一大空间和渠道。例如,高校可以积极打造好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易班等一批用户黏合度较高的网络平台,通过积极整合斗争精神的相关教育资源,精心策划相关专题和板块,推送系列视频、文章和课程来帮助大学生增强对斗争对象、形势和策略的认知和掌握。二是高校要充分利用内容权威、特色鲜明、技术先进和广受欢迎的网络学习平台来扩展大学生的斗争思维和斗争视野。例如,高校可以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学习强国”平台栏目众多、素材丰富,具有即时性、新颖性等特征。通过这一平台,可以让大学生及时了解目前国内外形势和国内外热点,及时获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相关思想和相关资讯。

(四)实践育人:用实践活动淬炼斗争艺术和斗争本领,培育斗争精神

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8]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鼓励和支持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推动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突出个人实践与社会公益有机统一,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9]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经风雨和见世面、长才干和壮筋骨,淬炼斗争艺术和斗争本领的有效环节,对于培育大学生的斗争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烹制味道鲜美、符合大学生胃口的“实践大餐”,让大学生愿意吃、乐意吃,努力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将“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结合起来。有需求才有动力,有兴趣才能坚持。高校要丰富基层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组织相应的社会调研活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勤工俭学活动,让大学生与各种实践活动碰撞出“爱的火花”,主动到基层中去、到群众中去,到祖国最需要的第一线去开展斗争实践。斗争艺术和斗争本领不是平白得来的,它是在与各种复杂现象、复杂局面和复杂问题作针尖对麦芒的斗争过程中得来的。大学生只有经历过严格的实践锻炼、反复的斗争历练,才能获取斗争经验和掌握斗争规律,最终审时度势地合理选择斗争方式,灵活运用斗争策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一切优势力量赢得斗争。

猜你喜欢

斗争育人精神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