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精准化供给的困境与路径
——以浙江临海市为例

2021-01-08李玲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志愿供给精准

■李玲

(中共临海市委党校,浙江 临海 317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1]。临海市深刻认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要求和工作内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显著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精准化程度,但是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临海市以实现公共文化供给服务精准化为着力点,总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的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面临的困境,进而探索出服务精准化在推进临海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基本路径有着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精准化供给的临海实践

(一)精准化整合服务资源,对接不同群体的需求

一是整合不同类型阵地资源,促进实体化运行。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提供良好平台,临海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心设有特色图书馆、志愿服务驿站、达人评议厅等,占地2300平方米,投资200多万元。各镇(街道)将文化礼堂分部、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等作为活动主阵地,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分别以农村文化礼堂、乡贤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为阵地,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二是整合多元队伍资源,打造立体式服务管理人员队伍。第一,整合组织资源,做好“引领者”。发挥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召集人作用,建立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市委组织部、统战部、市直属机关工委等组织资源,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定期协商处理新时代文明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纳入镇(街道)、市级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强考核监督,促进文明实践活动落实。第二,整合行政资源,做好“小助手”。整合市级各部门、镇政府、村干部等行政资源,通过行政力量有效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落实牵头单位与成员单位联系、乡镇干部与村干部联系等制度,推动政策宣传、审核把关、督促检查等工作开展。第三,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做好“店小二”。临海市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下设七大志愿服务联盟,市、镇(街道)、村(社区)共建千余支志愿服务队,为各项活动展开提供了坚实保障。三是整合信息资源,打造线上融合平台。除发挥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外,又构建市、镇(街道)、村(社区)三层组织结构体系线上工作平台,并发挥线上APP功能,使活动概况、网上挂号、平台点单、活动招募等信息及时输入、发布等,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提供了数据库,精准识别群众需求。四是整合资金资源,拓宽融资渠道。除市、镇财政的经费补助和资金支持外,临海市成立了全国首个在民政机构注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会,基金额度达2200万元,大大推动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常态化开展。

(二)精准化分工协作,助力活动提质增效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三级设置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行政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形成了紧密配合、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各有侧重的长效运行机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发挥指导、协调各地各部门作用,负责文明实践活动的统筹调配、培养骨干、督查考核等方面,为镇(街道)、村(社区)开展活动提供全方位指导、支持和服务,同时通过网上工作平台和线上APP提供全市性的宣讲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起到上传下达、沟通内外的作用,工作重点放在识别群众需求,明确谁来做、怎么做以及做得怎么样,为组织开展不同类型活动提供场所、人员、资金等要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重点做好活动的组织实施,充分考虑基层群众生活习惯和活动范围,并结合工作阵地的实际条件,选择好活动时间和活动地点,通过开放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活动,增强文明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精准化实施试点先行,逐步扩大覆盖面

一是以试点先行为抓手,推进活动向镇(街道)、村(社区)延伸。充分考虑到各镇(街道)、村(社区)发展的差异性,临海市开始进行试点工作,率先在桃渚镇试点新时代文明评议会工作。自临海市被列入台州市试点后,又新增东塍镇、汛桥镇和古城街道鹿城社区三个试点。各试点单位工作各有侧重,打造品牌,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二是以六大平台为载体,推进活动向基层群众延伸。针对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临海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为契机,站在群众视角,依托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平台、健身体育服务平台、网络惠民服务平台等渠道,为基层群众学习教育、活动开展提供有形的阵地。三是以全域覆盖为目标,推进活动向基层家庭延伸。临海市高度重视试点工作责任落实,鼓励各镇(街道)、各部门利用QQ、微信、微博、钉钉群等宣传载体,创新乡村广播、谈心谈话、进村(社区)入户等宣传形式,运用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加强宣传报道,积极引导基层家庭参与文明实践,营造万户文明家庭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精准化依托优势资源,深挖发展潜能

一是突出文化优势。临海市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了红色文化、廉政文化、乡贤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加强保护传统民居、祠堂宗庙等,挖掘整理村史、村志,建立农村文化礼堂和文化展示馆。二是深度挖掘文明实践特色品牌活动。各试点单位结合自身实际,积极铸造自身特色。桃渚镇将永兴村道德评议会升级为新时代文明实践评议会,并构建了规范的评议体系。汛桥镇扎实推进移风易俗,打造“全链”清廉、“两全”党员、“订单”服务和“桶长”积分。东塍镇大力推进“多乱整治——共建和美东溪单”,深化环境整洁。鹿城社区依托文明、文艺、平安、关爱、便民等5支志愿者服务小队,下设X支志愿小分队,目前已建立29支小分队,着力建设温暖社区。三是实现融合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与文明城市创建、脱贫攻坚、乡风文明、社会治理等有机结合[2],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为载体,开设全面解析相关帮扶政策,创办个体户、企业等经济实体相关政策解读等课程,不仅详细解读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而且传授生产生活技能,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精准化供给的困境

(一)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有待完善

一是社区(街道)实践阵地空间不足。临海市受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条件的限制,部分社区(街道)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空间改造提升,存在建设实践阵地的空间承受能力不足的问题,造成无法举办文艺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大型活动,如果借用场地,大大增加了活动经费。二是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一方面,部分村虽然已建成文化礼堂,但是因资金不足、服务意识淡薄等原因,导致机构被闲置,场地使用率不高,设备设施陈旧,维修成本高,很难发挥其服务功能。另一方面,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行政村合并、领导重视程度不一等原因,少数村新建文化礼堂进度缓慢,有的甚至新建文化礼堂选址还在商榷中。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资源不合理分配、重复建设、无效建设等问题。

(二)文化资源内容供给精准化程度有待提高

一是文化资源对接需求的精准化程度不高,存在供需错位倾向。第一,缺乏有效的需求采集机制。虽然文化服务、教育服务等平台开通了平台点单功能,但是使用率不高。而且部分活动组织者通过传统落后的调查问卷采集群众需求信息,由于问卷易存在有效性不高、样本代表性不强等问题,活动内容的选择无法反映出群众的真实文化需求,以致难以提高文化资源内容的精准化水平。第二,供给质量有待提升。部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是为了应付上级考核,只是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名义开展,有的通过布展替代活动,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活动内容,而且部分活动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活动内容粗糙庸俗,缺乏优质作品的供给,从而供给质量大打折扣。第三,未建立完善的群众文化反馈机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专门开设网上评议系统、社区数据中心以及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评议会等,但是评议的内容主要是时代新人、模范集体等,对活动内容、设施和活动人员表现的意见和评估等相对笼统且较少,不利于精准把握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和找出服务存在的问题。二是工作力量薄弱。基层缺乏擅长贴近群众宣传理论政策的“草根讲师”“百姓名嘴”,且未将公共文艺事业爱好者全部挖掘出来。此外,主要是依靠行政力量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统筹和组织,难以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供给。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供给主体有待进一步优化

社会力量主体的培育和壮大,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供给主体不断优化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的重要方式。但问题是社会力量主体的参与渠道较窄。当前,社会力量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要形式为捐建文化设施、赞助文化活动等,缺乏承办大型文化活动、管理文化设施、建设多种形式的文化实体、合作开发文化产业项目的渠道。在社会参与主体培育和扩大的过程中,对建构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主力阵营有着强烈需求,虽然临海市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但目前社会主体参与力量不足,进而没有专门针对社会参与主体的管理和奖励机制,亟需运用品牌建设、扶持奖励、过程监督、群众测评等手段,推动供给主体结构不断优化,文明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多彩。

(四)文化服务环境管理精细化困境亟待突破

一是行政困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依靠从上到下的行政组织运行大政方针,而且不同实践平台分属不同的部门领导,既降低了文明实践的工作效率,又让各地各部门以为只是硬性的行政任务,按照工作机制和考核标准要求执行贯彻,并没必要进行创新突破,多数活动都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开展。二是志愿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困境。志愿服务者的线上线下服务能力直接影响到公共文化供给精准化水平。来自不同单位、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志愿服务者,他们受教育程度、个人阅历等都不同,在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掌控能力和执行能力方面也参差不齐。部分志愿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参与专业化培训的机会不多,只能提供基础性服务,缺乏专业的理念和技术。三是同质化困境。部分村干部落实上级要求生搬硬套、照本宣科,没有凸显自身特色,基本上都是以村史村情、家风家训等为主要展示内容,同质化问题严重,存在教条化问题。四是审美疲劳困境。基层群众对一些宣讲、演出活动产生了审美疲劳,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精准化供给的优化路径

(一)优化文明实践供给模式,形成文化供给合力

目前,市委、市政府在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中处于主导地位,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应当逐步过渡到党委、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供给”和“社区自主供给”模式。一是转变工作思维,由“指挥者”变为“合作者”。党委、政府由“办文化、送文化”转变为“管文化”,应当管的必须管理到位,不能管的坚决不管,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中充当活动安排者、服务主体的培育者、服务供给的监督者。二是加强基层市场建设,拓宽供给渠道。一方面,鼓励国有企业深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市场。要推动三大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广电网络、电影公司、新华书店、新闻传媒集团等国有企业深入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市场,将互联网、电影、图书等优质资源提供给农民。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参与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市场。鼓励并支持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流入到农村,并鼓励企业通过招标方式加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供给和其他文化服务中。尤其是鼓励本地文化企业为农民提供高质量文化服务。根据本村特色文化而成立的地方文化企业最了解最适合当地的文化活动。三是积极吸引社会文化组织,扩大供给规模。由具有共同爱好的人士组成的社会文化组织,积极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影响力。四是群众自主供给文化,增强供给意识。加大文化宣传,增强农民的责任意识,改变农民以往“坐等靠”思想,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借助农村文化礼堂、农村文化活动广场等阵地,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形式获得场地、资金和设备等。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民间艺术团队。通过给予资金补贴等,鼓励其举办活动。

(二)立足群众差异化需求,建立内生型体制机制

群众哪里有需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就开展到哪里。临海市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主动收集和征求群众的各种诉求和意见,助推群众服务和志愿服务精准对接,根据不同群体特点,实施群众提交“订单”、政府配送“清单”、志愿服务“买单”的“三单式”服务机制,有效促进“线上”和“线下”互动融合,让基层群众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当家人”。一方面,根据少数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建立个性化定制的参与机制。比如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众的特殊需求,时间和活动要以服务对象的需要来安排和满足。有针对老年群体的免费体检、疾病预防和健康知识宣讲等服务,有针对儿童的公益小课堂、针对残障人的康复治疗等。另一方面,根据多数群众的一般性需求,建立点单式的参与机制。针对群众对服务内容、服务环境、服务形式的需求,各街道、部门、单位、企业等志愿服务队伍,制定服务清单,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线上APP发布菜单,并开设群众自助选择功能,收集基层群众的需求。通过建立实践项目动态清单,采取菜单式管理,并精准地通过各平台配送到基层群众,不仅保证了供需双方的精准匹配,又有助于文明实践活动的统筹调动和集中管理。

(三)打造全链条服务体系,扩大供给资源覆盖面

一是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升级资源供给。多数镇(街道)、村(社区)没有必要新建实践阵地,可整合现有便民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等既有基础设施,在快速形成规模优势后突出设施功能定位,满足群众多元化、一站式文化生活需求,且增加配套保障措施,例如增加资源配送、存包、流动咨询等辅助性服务项目,提高设施使用率。部分新建文化礼堂推进进度较慢的镇(街道)要落实责任,加强督查指导,加快建设进度。二是提升文明实践服务者的素质和专业性,提高供给精准化水平。高素质和专业性的志愿服务者是实现公共文化精准化供给的基础要素。要着力提高志愿服务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形成定期培训和不定期考核的评议机制,确保服务精准化供给。要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具有工作技能和经验的志愿服务者或者队伍,建立薪酬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人才。要积极营造交叉融合的服务氛围,引入社会力量加入志愿服务,加强志愿服务者与企业、学校和新闻传媒等对接和合作。三是丰富供给内容和供给形式及载体,提高文明实践服务效果。第一,供给内容的新颖与更新。一方面,结合自身特色,挖掘文明实践供给新内容。通过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最大程度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发扬了本地文化。另一方面,供给内容是动态的、社交化的。供给内容更新要根据群众多元化文化诉求。第二,拓展供给形式与载体。当前,可依托于可视化技术、VR技术以及多媒体交互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新颖的供给方式,提高群众的参与满意度。根据群体的不同特性,优化文明实践供给形式和载体。例如,根据年龄大的群体喜欢传统文化的特性,多开展文艺表演;针对青年人好奇心强的特点,开展动态的、社交化的文化活动。

(四)探索项目社会化运作模式,优化服务环境管理

一是采用项目社会化操作模式。新时代文明实践既要增添设备、保障各实践站(点)日常运转,又要组织开展不同类型、推陈出新的活动。针对资金需求量大的活动项目,社会化筹资,项目化运作。政府采取出钱购买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吸收戏曲、太极拳文艺志愿等民间志愿团队,招纳党员、群众加入志愿队伍。二是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方面,广泛开展优质志愿服务项目和组织评选活动,通过发放奖励的形式给予服务项目和组织资金支持,推动一系列的草根组织实现项目化、专业化自我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以实践需要为导向设计服务项目,吸纳志愿者组织参与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或者完成后,对供给主体、文化产品、实际效果进行第三方评估评价和大众满意度测评,经过一系列综合考评,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经费支持。

猜你喜欢

志愿供给精准
以志愿,致青春
小行动 大志愿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精准的打铁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