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养成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改革路径
2021-01-08陈丽
■陈丽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3)
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形成了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高等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受到各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状况的制约。伴随时代的发展,教育目标的政治性日渐趋弱,人文性得以加强,学校的课程、教学等也围绕教育目标以及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始了长期的改革实践。2015年3月,“核心素养”一词首次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并逐步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词汇,核心素养是人才培养规格的核心内容,具有价值性、一体性、发展性、贯通性、渐进性[1]。
一、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素养是在价值层面对知识、技能、态度等个体成长关键要素进行体系化整合培养并形成内化的结果。明确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对高职院校响应国家号召,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产教融合、内涵建设,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核心素养相关研究以及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文件的分析整理,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包括以下方面。
(一)道德理想
道德理想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社会观,坚定的是非观、信仰观、公民观。高职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无论将从事何种岗位,必须具有去伪存真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决心、助人为乐和团结友爱的品质,做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
(二)工匠精神
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他既是劳动者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不骄不躁的“工匠”态度,也是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素养。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学生必不可缺的核心素养,工匠精神是内部、外部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2]。
1.工匠态度: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不骄不躁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影响着行为的效果以及目标实现程度。工匠态度是热爱岗位、敬重职业的品质,是不求回报、不计得失的精神,是不恃才而娇、妄自菲薄的心境。工匠态度是个体的道德理想观念在工作和职业上的体现,有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形成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
2.工匠素养: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工匠素养是工匠态度的外在体现,精益求精是一丝不苟、知行合一的制造精神,勇于创新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追求卓越是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最终目的。工匠素养不等同于职业素养,但却是职业素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良好的工匠素养能够激励个人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个人潜能,坦然面对困难,敢于接受挑战,在工作中克服畏难情绪,不断实现新的成就。
(三)方法能力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6年提出了教育的四大目标,即 learning to know(学会学习)、learning to do(学会做事)、learningtoco-operate(学会合作)、learningtobe(学会生存与发展)。伴随时代的发展,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学校的系统专业学习不足以支撑个体胜任完整的职业生涯,因此方法能力也是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
1.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是个人获得知识、能力、素质的过程,为适应职业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提高综合素养,必须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即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晓搜集信息的渠道和具体方法,准确把握问题,针对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整理有效信息,并运用理性思维独立思考问题,明确症结所在,尝试得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通常情况下,具备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对自身个性、兴趣、能力的认知程度更高,学习动机更明确,学习主动性更强。
2.自我管理能力
美国职业生涯理论专家舒伯(Super)认为,职业生涯是个人终其一生所扮演的与工作有关的各种角色的整个过程。因此,自我管理能力是对广义上的职业生涯进行管理的能力,包括个人对身体、情绪、金钱、时间、生活、学业等方面的管理,即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强健的体魄,制定合理的时间规划,形成端正的金钱观,有效管理自身情绪,认真执行并适时调整各类规划,进而实现预定目标。
(四)社会能力
每个职业人都无法独立于社会而存在,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学生除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坚定的理想,良好的工匠精神和必需的方法能力外,还需要拥有一定的社会能力。
1.合作与交流
合作是两人或多人一起工作以完成特定任务或达成特定目标的过程,交流是双方或多方传递或互换信息的过程。工作仅靠一人较难完成,职业的发展也无法脱离单位与行业,工艺的改良、技术的创新也绝非个人闭门造车或苦学钻研就能成功,因此无论从事什么职业,良好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对个人成长都能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2.理解与包容
理解是顺着脉络或条理进行剖析,分析本质、了解原因;包容是有气量、不计较、不追究。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拥有客观看待诸多社会现象的能力,能够理解职场、家庭、社交等各种领域不同情感、关系的呈现方式,尝试去理解和分析各种事件的原因;学会换位思考,即便不能认同,也可以尝试包容,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及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二、培养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但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高等职业学校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环境、课堂、文化是培养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经。
(一)环境育人
环境对学生的素养培养和人格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校园的整体环境,如学校整体布局的合理性、与学生生活和学习直接相关的设施设备的完善性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教学场所的环境,尤其是智慧教室对理实一体化学习的支持度,专业实训室对工作场景的还原度,校外实训基地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匹配度,图书馆、电子资源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延伸学习需求的满足度,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具有直接的感知作用。与此同时,学校的制度环境、组织环境与显性环境一起,以不同的形式促进学生道德理想、工匠精神、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养成。
(二)教学育人
教学活动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养成中发挥主要作用,完整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有限的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实验、实践等)、考核评价等前后续环节。研究表明,高职学生专业承诺、职业核心素养和学习投入呈显著正相关,专业承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职业核心素养,学习投入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学生的专业承诺和学习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受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我修养的提升,以课程思政的理念为指导,重视教学活动的研究和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教学方式的开发和创新,加强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诊断与实时改进。
(三)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是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师生为主要参与者,以校园为主要承载空间的一种群体文化。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意义重大。不同于教学直接作用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文化以一种不易被人察觉的方式熏陶着学生的身心。高等教育给予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较大的自主权,这些课堂外的时间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合理规划这些可支配时间,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学生在学生会、团委、班委、社团等各种学生组织中可以更好地锻炼自身的社会能力;学生在技能大赛、文体活动、实习实训等第二课堂的参与度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
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内容的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学校从环境氛围的营造、教育教学的影响、校园文化的熏陶等方面着手。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具有非凡意义。
(一)专创融合,以育人目标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从顶层设计上明确核心素养养成
首先,明确育人目标和培养规格。《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指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院校的育人目标,以及学校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面向、专业特点、专业定位等具体情况,确保人才培养规格可衡量,人才培养目标可实现,从顶层设计上明确核心素养的养成。
其次,以育人目标为导向,构建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区别于专业教育,但又无法完全脱离专业教育,两者的充分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在积累专业知识、能力、素养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和培养工匠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观、理想观,形成和凝练核心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提升现有职业胜任力和未来职业胜任力。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以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为指导,关注双创教育与工匠精神在价值观教育上的关联性[4],关注双创教育与道德理想、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核心素养的联动性,课程结构合理、循序渐进、互融互通,确保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互为基础、互相促进,共同推动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与时俱进,重构课程内容,丰富教学资源,从教学内容上保障核心素养养成
首先,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应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前时代的主旋律,创业能力、社会认知、创业去向、自主发展能力是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核心素养[5]。因此,创新创业课程应包括当前的创新创业环境、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成功企业发展史等内容;为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应切实履行培养“大国工匠”的教育主体责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社会主义新人。因此,课程内容应必需必要、难度适中,并植入教育背景相当的大国工匠或企业能工巧匠的故事或案例,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
其次,立足课程目标,丰富教学资源,保障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各大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方式开设了各种与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课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成功创业、创新素养养成、创业能力培养、创业路演、创业企业管理等,无论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如何,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课程目标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忌片面追求高、大、全。在选择教学资源时,可以利用现有相关平台已经大规模使用的优质在线资源,也可以结合课程定位和内容设计自建资源,如讲义、课件、微课、教材等,资源的建设也应以是否必要为评判的标准,还可以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保证呈现给学生的教学资源内容新颖、形式丰富,既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内外兼修,加强教育培训,打造“匠心”双创师资,从团队素质上保证核心素养养成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资队伍素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至关重要。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将学生的人格素养、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合作、诚实守信、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作为是否录用的首选要素,高职院校在教师的选择和评价上也应将教师的师德修养、匠心精神作为首要因素,让教师不仅重视自身专业知识、能力、素养的继续提升,也重视加强师德师风、工匠精神的修养;让教师不仅在书本上、电脑前、讲座上学习,也在企业里、车间里、实验室里实践,真正做到内外兼修。
课程教学团队不仅包括学校的专兼职教师,也应有来自企业行业的优秀技师、能工巧匠,以及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师,教师们既可以为学生分享自身成为一名优秀技师的经历,用实际案例与朴实语言加强对学生精神层面的价值观输入[6],还能将其对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不骄不躁的工匠态度和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素养面对面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激发学生。
(四)以人为本,融汇课程思政,创新教学设计,从教学组织上落实核心素养养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16年公开出版了一份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认为:教育仅从数量上去满足那种无止境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既不可能也不合适;教育的功能是培养人具有适应变革的能力,使之在自己的一生中能够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7],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学情和学习需求,兼顾当前发展需要和未来发展需要。
同时,创新创业课程也应体现课程思政的理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设计,利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任务训练、实地参观、小组讨论、集体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并指出学生在是非观、价值观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实时反思,自省自身在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基础,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优化教学设计,实施教学组织,完成教学反思,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形成课程教学诊改闭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源于生活、融于生活、指引生活;开放性的教育,勇于包容、善于尝试、敢于求索;多样化的教育,关注个性、考虑个体、着眼多元。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是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及其他发展能力,创新创业课程改革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