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共创理论视角下的研学旅行研究
2021-01-08郭伟欣
■郭伟欣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在旅游相关学说出现的早期,人们在探究到底是哪些因素促进了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有学者得出结论,归因于种族;也有学者另辟蹊径,认为是健康;但最后旅游哲学提出了一个新命题——教育的需求促使了旅游的发展。在英国,基本上所有的上层阶级,都曾在教育过程中完成一次旅行。旅游的教育功能早已为人所熟知,但将旅游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在我国内地仍方兴未艾。直到近年来,研学旅行成为了教育与旅游跨界合作的一项产品,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促成一次研学旅行,需要学校、研学产品供应方、家长、教师、学生等主体的共同参与,同时各利益相关者都需要对这次的活动进行投入与付出,从中建构出价值。
一、价值共创理论的释义
价值共创理论中,强调价值的产生是一种集体互动的概念,是由一种互动行为的相关利益群体共同创造出来的概念。这个理论的基础是由组织理论中的价值基础策略建构出来的,认为价值的创造是一种集体的行动,需要激发组织内各成员的“创造意愿”和“创造能力”,克服社会困境,实现价值共创的成果。
价值共创理论围绕着六个基本问题:谁和谁共创价值、如何共创价值、创造出什么价值、为谁创造价值、创造多少价值、为什么可以创造出价值来展开。以价值为核心的所有决策行为都是为了创造价值以及如何继续创造价值,由价值决策行为延伸出的竞争策略、国际化策略、市场营销策略、创新研发策略以及合作策略都是基于上述两个目的而存在。要让价值创造及价值获取能有更好的方式,就需要找出促进其价值创造和获取的驱动因子与妨碍其价值创造和获取的消极因子。
价值共创模式的优势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在问题关注的领域来看,传统商业合作模式只关注经济问题,例如企业家总以盈利为首要目标,因此在制定相应的策略时总会衍生各种社会问题,而价值共创模式则需要各利益相关者全面考虑包含了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在内的其他所有问题。其次,价值共创模式鼓励以“共创策略”来取代“竞争策略”,传统的竞争策略强调的是以规模经济和内部成本与精简流程来达到所谓的优势竞争,共创策略则并非强调直线型单一起点到终点的策略执行,而是强调互动的经验,藉由各方利益相关者进行彼此互动,交换资源和想法,互通有无,持续地进行分享共创,并逐步孕育出成果。再次,价值共创有别于以往只强调“顾客满意度”和“顾客体验”这种较为功利化取向的经营方式,而更偏向于满足全体利益相关者的体验,这些利益相关者不仅仅是顾客,还包括了供应商、合作方、企业员工等。最后,价值共创认为每一位利益相关者都是这个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所有人的互动经验都是有价值的,希望能将每一个小分子的“单赢”集结起来创造出“共赢”的结果,从只强调企业经营者的成功,以追求数字盈利为目标,发展到强调“共同企业”的概念。
二、研学旅行势在必行
回顾历史,中西方自古以来都将研学旅行视作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为例,他作为我国古代教育旅行的早期实践者,为继承其父的修史事业,20岁时停止了古文经典的背诵,转而走访各地的名山大川。他从陕西出发,足迹遍及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浙江等地,深入考察了先秦和汉初历史遗迹,不但开拓了自己的视野,还为后期修订《史记》收集了众多第一手资料[1]。随着全球化脚步的不断加速,今天传统教育模式已开始瓦解,无论是制度上、观念上还是地理上的疆界都越来越模糊,而各国的教育机构、组织、政府部门开始合作渗透和跨越。如今研学旅行的应时开展,将帮助学生培养出更丰富的同理心、好奇心和包容心,更好地接纳跨文化差异,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研学旅行是成就孩子的全人教育。在旅行的过程中,孩子可以独立自我,学习为自己负责。当老师宣布早上8点集合时,孩子必须学会看表,甚至学会计算时差,学会和同组的成员一起做好时间管理;当老师组织进行小组活动时,孩子必须学会组建团队,与团队成员间进行磨合,实现团队协作;当老师说在某个终点集合上车时,孩子要学会看地图,学会鼓起勇气向陌生人问路,这一切过程都是学习。可见,研学旅行是让孩子能学会摆脱父母,自己应对进退的活动。
纵观日本,研学旅行不仅被称为修学旅行,更被称为“壮游”[2]。“壮游”意为来一场伟大而雄壮的旅行,旅程也许是自己一个人完成,也许是到达一个完全陌生的地点数十天。而这些活动能让孩子可以自行规划行程,搜寻旅行资料,发邮件或打电话询问当地的情况。曾经参加过“壮游”的学生表示,他们从不敢出门到爱上出远门,从人生地不熟到交往了许多新朋友,从依赖性很强变成独立勇敢,从内向消极变成外向积极。学生因为参与了研学旅行,在人际关系、学业表现、心理健康等层面,都发生了积极变化。
三、研学旅行价值共创的前提条件
从价值共创的概念出发,两位或两位以上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彼此互动,并藉此扩大共同的价值,同时也增加彼此各自的价值。该理论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婚姻关系经营、科技研发、财务管理、医疗产业等领域,在研学旅行领域同样适用。但要实现研学旅行价值共创还需满足以下前提条件。
(一)利益相关者之间需有相应的专业能力
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都有创造价值的能力,而非只是依赖于其中某一方去创造价值。价值的创造依赖于知识面、技术水平、资源的多寡等因素。研学旅行中,以学校和产品供应商为例,校方提供场地资源、家长、学生、教师等资源,而供应商则需要提供专业的课程设计、行前培训会、行程安排、安全管理手册、应急预案等产品。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确保各利益相关者都有创造价值的能力是价值共创的第一步。
(二)利益相关者之间互有价值创造的意愿
若价值共创的各方都有创造价值的能力,但是对创造价值并无共识,也没有创造价值的意愿,则共创价值依旧不存在。以理论角度来看,需要设计出一些有利于提高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意愿的激励制度以及激励措施,确保各方均能在研学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利益点,从而产生动力去创造价值。就校方而言,可以将研学旅行的执行情况与学校的办学质量评估挂钩;就教师而言,可以将带队参加研学旅行以及自觉将课程内容对接研学活动等情况,列入评优评先的优先考量范围;就研学产品供应方而言,因研学产品作为校外课程的一种重要形式,理应具有普惠性,对于开发出高质量研学课程资源且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国家应该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
(三)利益相关者之间需要密切互动,并不断开发潜在价值
价值共创所发挥的作用有多大,取决于各利益相关者的互动程度。互动以及分享彼此的观念与想法,摩擦出火花,可以继而开创出原先没有预想过的潜在价值。互动除了要关注频率以外,还要更多关注质量。以研学旅行为例,在出行前就需要召开多次会议来确定研学的主题、目标、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应急预案。同时,为了使共同开创的价值实现最大化,在现有的双方资源中,要延伸人际关系网络,不断挖掘每一个利益相关者背后的人脉网络与资源网络,进一步开创价值。
四、研学旅行中实现价值共创的驱动因素分析
(一)建立知识共享的常规有利于研学旅行中的价值共创
从经济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价值共创的驱动因子,强调了建立知识共享的常规是有助于价值共创的。研学旅行中建立知识共享,在学校层面看可以定义为将研学旅行当作一门固定的课程来开展。以北京中学为例,北京中学每学期的教学周设置为21周,前9周和后10周为校内教学及考试周,中间的2周为研学旅行周。在研学旅行的2周里,包括了学生行前准备、旅行活动开展以及活动总结等,这些安排已经成了固定的教学常规。从家长角度来看,应该建立定期的家校互动机制,定期举行家长聚会,在一次次的互动中让家长了解研学旅行的重要性,以便争取家长日后能对学校的研学旅行活动开展给予支持。从教职人员层面来看,因研学活动涉及的教职人员包括来自旅行社或研学机构的研学旅行指导师以及学校的教师,彼此的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结构有较大差异,可以通过建立定期的交流制度,促进双方交流,让彼此间的知识、经验能够得到分享。
(二)共同参与设计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有利于研学旅行中的价值共创
从市场营销领域的服务主导逻辑的角度来看价值共创的驱动因子,强调了顾客不再仅仅只是被动的产品及服务的使用者,他们也是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者。在研学旅行中也一样,往往公众会认为研学旅行产品的设计仅仅是有着专业背景知识的旅行社或者研学机构来完成的工作,家长和学校仅仅是这些产品和服务的选择方。其实不然,研学旅行产品的设计应该由第三方机构连同学校教师以及家长一起参与课程的设计、产品的开发,这会让学校教师不但产生荣誉感,也能产生使命感,将研学产品的探索精神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同时,学校的参与能提高整个研学产品的媒体能见度,而家长的参与能提高家长与学校的黏合度,开阔家长的教育视野,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打破家长仅仅扮演研学活动的经济支持者角色的固有模式。这样设计出来的研学产品,能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效接轨,产生较大的教育合力。
(三)公平公正的价值分配会有利于研学旅行中的价值共创
公平公正的价值分配,不仅指对于各个利益相关者创造出来的价值,大家在获取以及分配时是公平的,依照所付出的努力而得到应有的回报。其实对于家长和学生而言,这种公平感来自于他们所体验到的研学旅行产品与价格之间的差距,简而言之便是值不值得。“公平”与否在各个利益相关者中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的,故需要去了解各个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由于研学产品目前在家长群体中的认知度并不高,家长或许会将研学旅行简单等同于春秋游,甚至认为这是学校创收的一种形式,同时还应当考虑到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而言,研学旅行的出现无疑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对于校方而言,优质的研学课程设计才是研学产品的价值所在,于是追求研学产品的设计需要接轨于学校的教学内容。而对于研学产品的提供者而言,研学产品的价值除了在于服务于学校的素质教育以外,作为企业基于经营需要,也会追求合理的经济利益。当各方都需要为这项活动进行投入时,如果各方的付出与收获都成正比,则会令各方更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这也是公平公正的价值分配的要义。
五、影响研学旅行活动价值共创的妨碍因素
(一)利益共同体中任意一位成员的不合作行为引发工作阻力
促成一场成功的研学旅行,离不开各位利益共同体成员的努力。当合作成员之间合作意图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或者各利益共同体之间的共识不够,则各利益群体之间的不合作行为极易发生。常见情形是,带队教师心不甘、情不愿地被派去带研学旅行的团队,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抵触情绪,却有另一位教师很渴望参与到带队工作中,但未被指派到相应的带队任务。在家长群体而言,家长也会担心孩子在研学过程中遇到各种安全问题,认为孩子的自理能力有限而无法充分参与到研学活动中,于是产生抵触情绪。最后,还包括作为研学旅行活动主体的学生,在自身认识、自理能力上如果无法适应研学活动,比如简单地认为研学活动只是一场旅行,或并不喜欢过集体生活等情况,则会在研学旅行期间给团队造成负担,影响整个研学活动的质量。
(二)配套政策的缺失导致工作效能低下
从宏观政策环境来看,研学旅行是势在必行的。但在真正实施过程中,仍然需要具体落地性政策的支持,才能有效推行研学活动。中小学教师本身工作压力比较大,在处理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余,还要处理与家长的关系,以及学校其他临时性行政工作,再增加一项研学旅行活动,确实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这些额外增加的工作量,因为缺少经费支持,是无法体现在教师的薪酬体系中,也无法体现在职务与职称的晋升上。教师们认为投入的精力、时间成本与激励政策之间缺少衔接,导致执行意愿较低。另外按相关政策规定,研学旅行应该在正常教学周内进行,而不应该占用寒暑假。这对于校方而言,会认为在正常教学周中安插一场外出活动,首先会打乱学校的正常教学安排,增加行政人员工作量;其次在原有的教育评价指标不改变的情况下,教学时间缩短,教学内容也作了相应调整,担心能否保持原有的教学成果。
(三)群体间的信息不对称引发认知分歧
研学旅行是一个新产物,无论家长与学校之间、学校与教师之间,还是产品供应商与学校之间,都应该加强沟通,建构信任机制。研学产品供应商应该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避免提供的研学产品出现游览性质大于研究学习性质的情况,确保校方可以选择并认同这些产品。教师与校方也应该积极沟通,教师们常常更愿意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最安全的方式与手段去开展教学活动,而学校应该将素质教育的精神传达给教师。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长期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实践能力缺失,以及无法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场景中,产生认知与实践的脱节,而研学活动则是连接认识与实践间的桥梁,所以要加快让教师转变观念,积极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校方、供应商以及教师应该多与家长进行积极沟通,家长或会受到市场上的一些“游学”和“夏令营”活动以游乐为主的刻板印象影响,不了解研学旅行的实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把课堂搬到户外进行探索实践,而且能充分锻炼学生的独立能力以及开阔眼界。
对于研学旅行这一概念而言,其涵盖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长的个人办学理念、教师个人的自我实现、产品供应商包括旅行社以及研学机构等的有形(价格)与无形(价值)的共创。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因为存在竞争张力而在价值获取时无法达到全然满意,但都会在自己能接受的缓冲区内享受着价值共创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