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四重维度
2021-01-08马艳红
■马艳红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劳动教育是目前非常受重视的一个话题,五育并举多次被提出。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更是将劳动教育提上了新的高度。从政治维度、价值维度、道德维度和实践维度四重维度进行分析,将提高我们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进行提供一些遵循。
一、政治维度:坚持劳动教育的政治目标
(一)政治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劳动教育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是进行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对劳动有着深刻的认识,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建构的逻辑起点[1]。马克思主义让人认识到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2]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劳动创造出世界历史,也推动人的现实存在。马克思主义将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共产主义的标志和目标。共产主义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成为自由人。
马克思主义还从制度上对劳动进行了阐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劳动被资本家剥削,劳动越多则被剥削的越多。劳动受资本的奴役成为异化劳动,劳动强调以物的增值为目的,忽视人的本身需求及人的全面发展,人本身的价值被物化为增值工具,这就极度地降低了人本身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和个人劳动所得及社会统筹分配的方式,共同确保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拥有最后权力。劳动者既是劳动财富生产者也是劳动财富拥有者。全体劳动者是平等互利的关系。在此前提下,劳动才可以是以人为本的,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的自我提升,它超越了实现物的增值这一目的,这些都会影响到人的内心价值观的变化,影响到对一个制度的认可或者否定,影响到大家在劳动中的潜力开发和积极性。也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展现出来。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劳动教育的指导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最鲜明的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劳动教育的指导即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政治领导:坚持党对劳动教育的领导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坚持党对中国教育的领导就要坚持党对劳动教育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领导者。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广大人民的劳动推动,因此将劳动教育提高到国家高度,由党来领导,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劳动教育的落实与实施,促使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诞生,为实现中国梦加满油鼓满气。
坚持党对劳动教育的领导,也就是贯彻党的劳动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讲话精神。坚持党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有助于在全民中形成具有引领力和号召力的劳动价值观。
(三)政治使命:牢记劳动教育的时代责任
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每个人都在迎接着新挑战新机遇,都需有更高的生存能力,不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来适应。劳动教育是实现这一发展与提升的重要手段,同时劳动教育也是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离不开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的坚持不懈的奋斗,而高素质劳动者所必须具备的则是实干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些都需要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予以培养,如此方能汇聚起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磅礴力量,因而开展劳动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5]。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6]。
通过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破解发展难题、实现中国梦,这就是劳动教育的时代责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义和题中之义。
二、价值维度:厚植劳动教育的价值底蕴
(一)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
劳动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人的劳动技能与劳动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指明了培养的方向,即教育人形成为祖国建设劳动和为人民发展服务的劳动观念,传承与发扬工匠与劳模的精神,形成崇高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劳动观念中所包含的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都有体现。比如,应该怎样看待劳动,即态度;劳动是否有意义,即价值[7]。首先,在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则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与中国梦一致,离不开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与创造性劳动,只有进行系统的劳动教育才能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该目标也是劳动的价值目标所在。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其实与劳动精神倡导的广大人民热爱劳动、诚信劳动相契合。最后,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锤炼出拼搏进取、创新奉献的精神以及家国情怀,这些可以生动地呈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二)中国价值:夯实劳动教育之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就有热爱劳动这一优良美德。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是勤劳的民族,也因此造就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从中华传统美德出发,号召广大人民深刻认识与体会劳动的重要性,可以让劳动教育更加有本可溯,基础更加牢固。
古有大禹治水等中华民族崇尚劳动的神话传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等尊崇劳动的文化作品,近有红船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艰苦卓绝的奋斗史,现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崇尚劳动的优秀传统。
中国在创造辉煌历史、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在建立新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出来的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劳动精神也给了世界人民以启迪,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价值。
(三)价值旨归: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从个人角度而言是为了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国家角度而言是为了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从而通过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一起推动中国的建设,实现中国梦。而实现中国梦归根到底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是人民,劳动果实的共享者是人民。国家建设的一切成果归于人民,社会进步所带来的一切便利人民享有。所以,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教育[1]。劳动教育要服务于人民,人民共享劳动教育成果,为人民实现幸福植入行动基因。
三、道德维度:增进劳动教育的道德力量
(一)传统美德:劳动教育的道德源泉
中华传统美德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道德的规范和观念,为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源泉。继承和发扬中国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是每一位中华子孙的责任和义务。而勤劳勇敢、勤俭节约一直以来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突出部分,它要求中国人民有热爱劳动的态度,有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果实的品德,还有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中华传统美德可以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极其丰富的道德资源,对其进行充分挖掘,再把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意义融入进去,就可以变成提升人们劳动精神的内在力量。传统文化里还有很多可以用来调解劳动关系,引导人们崇尚劳动的内容,对于这些要创造性地根据现实条件进行继承和发扬,给其具有时代特色的含义[8]。
(二)道德建设: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
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是对劳动技能的培训,更是对劳动精神、劳动观念的培育。劳动教育内容的核心是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广大人民及学生群里存在着轻视劳动,尤其是非高科技的体力劳动的现象,谩骂环卫工人、浪费粮食、在劳动中弄虚作假不讲诚信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道德层面的范畴,是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因此,进行劳动教育也是在进行道德建设。爱劳动,一直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劳动也应是每个人的道德准则。2019年10月颁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劳动精神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范畴。
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在营造崇劳向勤的道德环境上下功夫,要在日常的道德建设工作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在各个领域、各行各业营造爱劳动、会劳动、讲劳动的道德氛围,通过文艺工作者(作家、画家、雕塑家)等刻画讴歌劳动人民及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形成人人争做劳模的良好道德风尚。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和世界,社会进步所必备的物质基础是由劳动提供的,良好的道德风尚可以催生出更多的甘于奉献的优秀劳动者,推动社会的进步。不仅是物质上的进步,也包括道德建设的进步与完善。
(三)时代新人:劳动教育的道德目标
新时代的时代新人,不仅应该拥有完备的知识体系、掌握各种高科技的技能,还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这个全面发展就包括劳动者的劳模精神和劳动品德,说到底就是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大学生对劳动的看法及认识这一劳动观念,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使命的重要环节。
青年一代中有一部分人在专业技能、高新科技的掌握方面表现突出,但是缺乏劳动常识,缺失基本的生活劳动能力,缺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精益求精的劳动品德,使得自身的发展受到了局限,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劳动观念教育,通过劳动实践结合理论教育实现以劳树德的目标。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重视自身生活劳动能力的提升,培养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劳动品德,从而实现全面发展,成为真正合格的具有良好劳动品德的时代新人。
此外,要把培养有劳动道德感即热爱劳动的良好公德和尊重劳动的优秀品德的时代新人作为劳动教育的道德目标,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培养有担当意识、大有作为的青年一代。
劳动教育要实现在培育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中发挥作用,就要运用劳动理论、劳动实践等工具,培养青年一代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优良品德,运用文艺文学作品、网络平台、新闻报道等载体宣传报道具有劳模精神、劳动品德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肯定其社会价值,从而更加自觉地去加强自己的劳动品德建设。总之,劳动教育要时刻谨记为培育时代新人服务。
四、实践维度:构建劳动教育的现实途径
从实践维度来说就是要求新时代劳动教育敢于回应实践过程中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新任务,把劳动教育的成果放在实践中来检验。
(一)实践需求:劳动教育的课题
随着实践的推进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人民对待劳动的观念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劳动教育必须要对实践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予以回应。人类的劳动不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吃饱穿暖这些需求,更是为了实现社会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外思想的冲击也对我国人民的劳动观念产生冲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出脚踏实地的实干劳动者,需要对人民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进行教育与提升。
新时代对劳动教育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学习掌握劳动理论内容。二是劳动观念要正确,懂得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美丽,将这样的观念根植于内心,摒弃一夜暴富、躺赚、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错误观念。三是培养正向的劳动态度和品德,从心底里尊重劳动,尊重辛勤的劳动人民,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努力建设祖国的志向。四是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不怕苦不怕累,不抗拒劳动,在身体力行中养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行为范式。五是掌握新的劳动技术和经验。新时代,科技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信息化、智能化在持续升级,涌现出了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劳动教育必须不断为学生赋能,掌握新技能,适应实践的新要求。
(二)实践创新:劳动教育的任务
在实践中创新不仅关系着劳动教育的命运,也关系着劳动教育能否有效持续进行,同时还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任务。之前的劳动教育模式已经无法较好地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需要通过深入实践来探索新的劳动教育模式,实现创新,把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融入到劳动教育中来。
劳动教育的任务和使命只有在实践中创新才能完成。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形式要符合当代学生的特点,接近他们的现实生活,增强适用性、融合性、新颖性,易于他们接受与实践,充分挖掘其内在潜能。要深入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想法与需求,因材施教、予其所需,才能真正开创出新的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形式。
劳动教育的创新需要持续关注智慧劳动、创造性劳动、人机协同劳动等劳动形态的新变化,与时俱进地更新劳动教育的内容与载体,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形态的变革[1]。此外,还要多在教育教法创新、评价体系创新、实践体系创新和保障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三)实践检验:劳动教育的成效
劳动教育的实效,必须放到实践里进行检验,劳动教育成效性的检验标准是社会实践。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否有成效的标准之一是全社会是否形成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风气。劳动教育将从劳动理论和劳动观念对人进行教育,有效的劳动教育会让人们明白劳动对社会对国家及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从内心深处热爱劳动、崇尚劳动,让劳动在全社会形成价值共识、文化认同,劳动文化成风化人。另一个标准就是是否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劳模精神的大国工匠。劳动教育还从劳动技能上教育人。高素质的劳动者拥有更熟练的技能,且善于在劳动中创新创造,并且精益求精,成为卓越的大国工匠。有效的劳动教育将能实现大国工匠的大批产生。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政治角度、价值维度、道德维度、实践维度综合考量、协同发力,久久为功,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注入强大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