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背景下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刍议

2021-01-08鹏,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民族培育

■ 张 鹏,关 红

(1.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2.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岁末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神州大地,中华民族面临巨大考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1]。每一次攻坚克难,中华民族精神无一例外地始终是鼓舞我们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动力。这场疫情就是一堂最生动的思政大课,在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抗击疫情的激烈斗争中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

一、培育和弘扬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青年大学生精神风貌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成败,中华民族精神是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伟大斗争的必然选择、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中华民族精神是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大多数民族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2]。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推进国家进步民族兴盛的动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只有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才能实现我国社会的长久发展。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表现为接受新事物强、充满活力等,但也存在辨别是非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受到西方思想意识形态的侵蚀,理想信念不坚定、责任意识淡化的现象时有发生。只有加强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牢固树立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其自觉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把自己塑造成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热爱祖国的新时代青年,才能不负时代和民族的重托,完成历史赋予当代大学生的使命。

(二)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伟大斗争的思想准备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要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除了要应对诸多外部挑战和内部矛盾,还要处理诸多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诱发的各种风险。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进改革建设、谋求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凝练出了勇挑重担、不畏艰险、敢于牺牲、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当下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华民族的斗争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14亿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实现远大目标的过程往往充斥着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及社会安全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中国人都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三)中华民族精神是构建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2020年2月10日中央文明办发出《关于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强调要把抗击疫情斗争作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人间大爱的伟大实践和生动教材,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国家的富强离不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在特殊背景下加强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仅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3]。

当前世界秩序的构建,离不开世界范围内话语权的争夺,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先发制人的优势,一方面在经济方面剥削压榨广大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进行意识形态的输出,在国际上构建符合自身国家利益的主流价值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不加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放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那么我们就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等奋斗目标的实现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影响深远。

二、疫情背景下培育和弘扬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需要把握好四个时期

疫情爆发恰逢大学生寒假期间,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延期复学时期、返校复学时期、延期放暑假时期。疫情防控背景下培育和弘扬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应当聚焦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抗疫精神”,同时还需要就不同阶段主要任务,适当调整培育和弘扬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载体、方法,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一)大学生寒假在家期间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主要任务——凝聚爱国主义热情

为了应对这场突发灾难,党和政府积极应对全力调配,全国超过300多支医疗队、逾40000名医疗卫生领域的专业队伍千里驰援,大学生寒假在家期间正值疫情爆发阶段,通过银幕他们见证了诸多壮举:花甲老人的逆行壮举、白衣天使的义无反顾、海外游子的赤诚之心、党员干部的担当初心,还有无数个普通人的主动请缨,汇聚成了强大的爱国洪流。爱国洪流在奔向疫情的同时也一次次冲击着青年大学生的心底,成为最生动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材。这一阶段高校应当利用线上主题活动,如:主题班会、主题团日、主题演讲等,聚焦好抗疫中感人举动、阐释好抗疫过程中的动人故事,将其转化为学生对国家深沉的关切和对同胞朴素的爱,用每一个触动人内心的瞬间,激发和凝聚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大学生延期复学期间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主要任务——阐释中华民族精神优势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折射出的“中国速度”,白衣天使、解放军战士等“最美逆行者”反映出的“中国力量”,上下一心全国支援所体现的“中国情谊”,“不抛弃、不放弃”所印证的“中国温度”,用事实说明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抗疫斗争的不竭动力和价值观遵循。利用好线上授课,讲清楚抗疫取得重大成效的深层次原因,阐释好奋斗精神、创造精神,重点从重视每一个公民生命健康、无差别救助每一个生命、艰难险阻面前医务工作者没有出现逃兵、居家隔离期间民众高度配合等方面,解释清集体主义指导下的家国情怀和民本旨归,促使青年大学生理解并认同中华民族精神的优势。

(三)大学生返校学习期间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主要任务——凝练学习抗疫精神

大学生开学复课阶段,要利用好见面课,充分总结抗疫期间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抗疫人员所表现出的包括守望相助、服从指挥、顾全大局、逆行而上、乐观自信、共克时艰在内的伟大抗疫精神。通过引导学生,总结提炼抗疫阶段异于其他时刻条件下中国人这一群体体现出的精神特质,集中概括就是:以担当奉献为主的使命精神、以共济互助为主的团结精神、以无畏斗争为主的奋斗精神、以务实求真为主的科学精神、以命运与共为主的合作精神、以共克时艰为主的天下精神。同时,利用专题教学深入开展“抗疫精神”宣讲、学习。

(四)大学生延期放假期间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主要任务——激发青年责任担当

本次肺炎疫情给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家里目睹了疫情一步一步的发展,其中一些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当地的疫情防控中,他们以身作则,积极带动家人和邻居严格执行病毒的防护措施,体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当前疫情依然没有结束,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走上一线,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社会正能量,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

通过本次疫情,广大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于疫情的治理能力,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向世人昭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因此,需要抓住疫情防控有利契机,结合本次肺炎疫情给广大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使他们更加坚定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也必将激励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疫情防控中,奉献自己的青春才智,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国家的稳定与社会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与此同时,还需特别注意,大学生群体容易受到外部不良思想的侵蚀,在疫情初期,一些负面舆论和不实报道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对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不利因素。

三、制约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

(一)疫情背景下传统教育手段和方式不适用

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传统的授课形式难以进行,高校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难以开展,线上教学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方位把控难以实现,教育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现场教学的水平,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践教育更是受到了影响,高校三全育人的模式疫情期间受到了挑战。

线上教学教师可以选择的教学手段不够多样,很难对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进行管理。中华民族精神的学习更多的是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得来的,需要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想,而线上教学的互动性不强,难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难以对大学生实现一对一有针对性的指导,同学们出现的思想困惑捕捉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时候需要任课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尤其是学生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变化。

(二)疫情背景下制约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因素

疫情背景下制约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因素是教学方式固化影响教育时效性、育人手段单一导致效果不佳。

1.教育教学方式固化制约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时效

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容易受到社会上金钱至上观念和西方意识形态宣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国外舆论的不实报道,对于虚假性的新闻不能正确地判断,给自己的思想造成了困扰。只有把中华民族精神的学习和当前国内外的时代形势结合起来,中华民族精神才能唤醒更多大学生的民族情怀,增强其爱国意识[4]。

疫情期间学生们要在家中进行正常的学习活动,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进度,学生疲于应对各科的学习内容,难以通过课外拓展进行中华民族精神相关内容的辅助学习。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课时安排不足以对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容易出现在特殊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包括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在内的价值观培养和思想引导的缺失。

在当下,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形式更多的是以理论的教育方式呈现,社会实践环节难以进行统一的安排和理论灌输成了教育的主要形式。学生无法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内核和社会需求的实际有效衔接,难以把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国家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难以让大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全面认知。

2.全员育人手段单一难以形成合力

除了线上教学,很多正常的学校教育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团员组织活动和发展党员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团组织、党组织活动大幅度缩减,线上活动的实施效果和实地活动效果相差甚远。理论教育脱离实践指导,在学校期间齐抓共管的局面难以正常实施,无法通过大德育的立体化模式开展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受到疫情的影响,群团组织的活动大部分改为线上的形式开展,开展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深入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在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方面难以发挥更大的空间,教育的效果受到限制。

四、疫情背景下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对策

疫情背景下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主要通过用好线上课堂讲好中华民族精神、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创新教育形式、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激发中华民族精神、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条件践行中华民族精神等对策,提升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成效。

(一)用好线上课堂讲好中华民族精神

课堂教育仍然是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活动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应该利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形势与政策等相关课程,结合当前的疫情形势,把中国政府的执政理念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准确、客观地讲授给同学们,为广大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奠定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同时还需利用好丰富的在线资源,积极宣传在疫情抗击中涌现出的逆行英雄,尤其是大学生中的优秀代表,在抗击疫情最关键的两个月的时间里,一大批大学生尤其是军校在校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奉献在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的感人事迹激励着全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奋勇向前。高校在这个阶段,应该整合社会有效资源,积极重构新课型,把学校的教学内容和社会资源结合起来。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好科研教学工作,在所在领域为疫情的防控作出贡献,一些科研人员已经为研发出可用疫苗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同时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投入到疫情防控的一线,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实现了科研报国的夙愿[5]。

(二)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创新教育形式

当前包括移动短视频在内的众多新媒体社交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娱乐方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除了学校这个传统的渠道,社会机构和社会媒体平台也应该发挥独有的优势和资源,第一时间宣传疫情抗击一线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教学管理人员要把线上的教育资源和线下的教育资源有机结合,满足疫情形势下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需求。网络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网络新媒体的监管,加大对非主流文化的监控力度,积极宣扬推广社会正能量的内容,促进中华民族精神内容的传播,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疫情期间不信谣、不传谣。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内容的教育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名人事迹、诗词曲赋等,都蕴含了大量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要把这些优秀的教育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学生。通过课堂教育和课下引导相结合的形式,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节,通过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全方位分析,及时对出现偏差的学生进行纠偏,杜绝网络和社会上那些腐朽、落后、愚昧的思想的侵蚀。

(三)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激发中华民族精神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认知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活动要以线上的形式为主,组织典型人物的评选、中华民族精神演讲、主题征文、知识竞赛、辩论赛、沙龙活动等众多形式的内容,营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校园氛围。在开展校园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当前疫情的英勇事迹,还应该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尤其是通过历史人物所展现出来的文化思想,都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把这些内容通过线上展览的形式展现给大学生群体。同时通过展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线上演讲和征文活动,让同学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历经风雨五千余年的波澜壮阔,虽然中华民族饱经磨难,但是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够让同学们坚定自己的民族信心,通过诗歌、散文、美术、摄影、短视频等艺术形式,生动刻画先进典型形象,努力增强典型事迹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发挥好这些先进人物事迹在大学生中的榜样作用。

(四)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条件践行中华民族精神

在这次阻击疫情过程中,无论是奋战在战“疫”一线的医务人员,还是坚守在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甚至是足不出户的普通群众,无不体现出诚挚的赤子之心和深厚的爱国之情。紧要关头,各路勇者挺身而出,与病魔展开激烈斗争。84岁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和国士的担当。在国家危难的紧要关头,一些大学生挺身而出,积极通过实践活动践行自己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誓言,给广大青少年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因此应当引导学生将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为疫情防控最终的胜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不能仅靠高校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全社会都应该营造良好的氛围,政府通过挖掘典型搭建信息平台,高校和媒体宣传部门要加大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解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困惑,让大学生客观全面地分析、对待当前的疫情变化和国家的应对措施,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的社会定位和职责使命,使其通过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为疫情的斗争以及今后社会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疫情防控战斗中,我们看到了在巨大灾难下展现出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饱经风霜、历经坎坷而生生不息的胜利法宝,尤其值得我们大力培育和弘扬。广大大学生要自觉加强中华民族精神内容的学习,高校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斗争中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新形势下赋予高校新的使命,高校要和政府、社区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一起形成合力,通过机制建设来实现弘扬和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目的。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民族培育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