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2021-01-08■缑荣,刘伟,李晨
■缑 荣,刘 伟,李 晨
(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思政实践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效性和针对性。然而当前的现状却是思政课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不显著。因此,推动思政实践课的构建与实施成为了各高校的当务之急,必须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统一思想、加强保障、规范管理、完善考评,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课程的发展。
一、构建和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课程的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原则的必然要求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内容不是凭空产生的,归根结底也来自于实践。现在的思政课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内容,让学生从书本上学习间接经验,是一种静态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远离了生活,脱离了实际,忽视了实际是认识的来源,所有的真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实践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致力于弥补理论课程脱离实践,不能直观感受的缺陷,是一种动态的学习。实践课程让学生亲近自然,拥抱社会,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感受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实践课程中,学生们能够通过实践产生一些新问题,并且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起认识上的新飞跃,从而在实践中使理论学习得到深化。大学不是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并且大学生终将走上社会,因此在大学时就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培养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为其走上较好的工作岗位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促进大学生自我提升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一直以来,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重理论轻实践方面存在弊端,采用“填鸭式”教学,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这样的做法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发挥。在理论课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而实践课程使学习不再是“灌输性”的,而要让学生走向课外,通过直接感受来学习和领悟知识。实践课程倡导学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参与社会生活,掌握知识,探索真理,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和品行修养,推动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融合,让学生在与社会、他人和自然的交流中形成对社会、他人、自然以及对自身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有利于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互补关系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是相互补充的关系。理论课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学习间接经验,以指导实践,但是只有理论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实践作为补充,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将学习效果最优化。
另一方面,有利于克服轻视社会实践的错误思想。很多人对实践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实践课程等同于日常活动。当前的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还只是会开展一些目的性不明确的实践活动,但是并没有把实践设置成一项有明确目的的课程。2005年颁布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方案,十分明确地把实践课程纳入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中,从根本上改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非课程化的倾向。
(四)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
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根据时代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实践证明,只有这样不断进步,不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才能使思政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国际环境变化莫测,国内形势也是复杂多变的。在国际上,意识形态的斗争极为激烈,面对这种形势,占领好思政课这个主阵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要想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不动摇,就要在思政课上多下功夫,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教育学生,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国内,竞争也十分激烈,学校开展思政实践课程,既是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也是为了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尽快适应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4]当前的很多学校,老师仍然是机械式的授课,而学生则是被动听课,难以理解。为了适应当前课改的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了提高学生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要注重思政实践课程,这也是为了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实践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历史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课程构建和实施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前,由于体制机制保障的缺乏,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程的实施上流于形式,为了实践而实践,偏离了实践课程设置的初衷。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准确性的认知,总体重视程度不够
从学校层面来看,部分高校对思政实践课程的不重视导致制度上的不完善,或者是有名无实,对思政实践课的顺利进行产生了极大的阻力。从教师层面看,大部分教师非常重视研究并根据学术前沿更新理论,但是却很少真正地去进行实践。而且在实践课程实施之前并没有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和设计教学的内容、方式和考核标准等,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另外,对思政实践课的教学目的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对它的实际期望却并不高。其实,如果能够很好地设计和实施思政实践课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好的效果。从学生层面看,有部分学生认为,这一课程并不重要,并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能力,只是为了修学分而进行学习,是可有可无的。
因此,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提高学生的抬头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重视实践课程。然而,就目前来看,不论是家长、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给予思政实践课足够的重视。
(二)缺乏应有的保障条件
思政实践课教学的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的条件保障,如经费、场所、教师队伍等。虽然部分高校对思政实践课程的课时、学分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整体的教学计划和实际操作上面却缺乏应有的保障条件。
当前大部分高校在思政理论课实践课程上都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但是这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很多高校由于缺乏经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足,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比较重,难以分出时间来为实践教学做准备。一些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每年必须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和教学工作,作为思政老师又要紧跟时政前沿的步伐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工作量大。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还会因为缺乏实践基地,经费不足等改变甚至是取消,随意性强。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程又通常是对很多学生同时进行授课,进行大班教学,再加上实践地点散而多,学生经验少等问题,这些都是对思政实践课程进行的严峻考验。
(三)缺乏科学长效的运行机制
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只是在课外进行,与课内教学脱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成为完全分离的两种教学方式,而没有做到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当前的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系统、长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的作用。
实践课程涉及面广,又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难度大。再加上,当前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还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参照遵循,各高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的构建与实施都是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在摸着石头过河,众说纷纭,各执己见,这就使得学生难以自己完成,而且对老师的要求也会提高。
(四)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缺位
严格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提高学习的效果、增强教学质量。当前大多数学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并且也对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学分以及学时做出明确规定,但是仍然有部分院校没有将思政实践课程纳入到思政课程的要求中,建立起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而只是作为考核的一项参考而已,这样就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不利于思政实践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如何组织和实施实践教学有着不同的内容、方法、手段和形式,进行活动的难易程度、学生自身的能力、教师的工作量如何计算等这些都还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实践教学中评价体系的缺位,必然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使得实施实践教学结果大打折扣。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课程的框架建构与实施
(一)统一思想是前提
首先,必须要转变轻思想政治理论课重专业课的思想。要想让学生转变这种思想,重视思政实践课程,仅仅依靠思政教师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发挥社会以及全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的合力,广大教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思政实践课的性质、作用和地位,协同推进思政实践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其次,对高校思政实践课的构建不仅仅是高校的事情。应该在小学、初中、高中就开设不同程度的实践课,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对实践课的科学认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让学生到敬老院帮助老人,参与社区服务,做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等等。甚至大学在招生时可以把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作为招生录取的一个因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推动高校思政实践课程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保障是基础
首先是建立稳固的运行机制,完善规章制度。要将实践教学纳入到思政实践课程体系中,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和方案,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使其能够充分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建立思政实践指导中心,雇用专门的人才来管理,由其专门负责思政实践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更加详细具体地制定实践课的教学任务、目的、内容等。做到实践教学有章可依、有章必依。
其次是高质量教学资源保障。要使思政实践课顺利开展并且不断完善,就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教学资源的保障。而在思政实践课中,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包括两部分:一是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教学基地是运用社会资源来为学校的实践教学提供教学场所,这对于思政实践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是要结合当地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这种利用当地资源的方式有利于大规模的实践教学的展开,而且还能够节约经费,做到两全其美。当然,不能只重视挖掘当地的教学资源,还要适当地选择一些外地的具有代表性的资源。二是网络实践教学平台。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网络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种方式。当然,实践教学的进步也离不开网络。学校可以通过网络的建设和维护来保障网络实践教学项目的顺利进行。最后是必要的经费保障。思政实践课需要经费的主要是三个方面:首先是进行实践活动的经费,如实践项目资助、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考察、差旅费通讯费等。其次是有了实践成果后,还需要将论文、书籍等编印出版以及奖励教师和学生等。最后是师资队伍建设的费用。思政实践课当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与其他高校进行成果交流,以共享经验和成果等。
(三)规范管理是保障
加强领导是组织保证。必须对校领导和院领导的职权进行合理区分。一是由校党委管理的领导组成的思政领导小组进行统一领导,负责发布文件,明确思政实践课的目标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定和资金的拨付等。二是由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思政实践课程的具体指导小组。如思政政治理论科研部负责教师的聘任、教学大纲的制定以及成绩评定等;教务处负责学分、学时的设置以及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其他部门如宣传部、组织部、学生处等负责思政实践工作的宣传、组织和管理等工作。
加强监控是必备环节。必须要对学生实践进行监控,如果缺乏监控会让思政实践课流于形成。监控环节包括监察、管理、跟踪和反馈。一是要将实践纳入思政教学评估体系,并且作为对高校质量评估考核的重要标准。二是教师指导方法要坚持个别指导与集中指导、课内指导与课外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方式。教师要建立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渠道,了解学生的实践信息,及时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最后要建立由教学工作领导小组、指导老师和社科部共同组成的校内三级监控体系,加强对思政实践课的组织、监督、管理和考核。
(四)完善考评是重要手段
第一是对思政实践课的考评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专业实习更加注重的是考核学生对某种知识或技能的熟练掌握与应用。但是思政实践课不仅重视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和现实情况的认识程度,还要注重考察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在实践中展现出来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他所掌握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否相一致。第二是考评内容必须要包括实践的主体、方案、流程等,还要把考核标准进行量化,并且要提供照片、视频等资料来进行证明以提高考核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第三是对思政实践课的考评可以采取教师主评、社会他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等模式,并且在设置时必须要注意合理设置三者的权重。第四是考核可以采取报告会、答辩会和心得体会等方式,以维护考核的公开透明性,防止暗箱操作。最后是高校可以对思政实践课进行考察,把考察成绩纳入学生的总成绩中,并且将思政实践课的成绩作为评选优秀学生、奖学金的一项重要标准。或者规定每名学生的思政实践课必须修够多少学分,否则不能毕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