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中的育人元素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2021-01-08郑丽萍
■郑丽萍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肆虐,中华民族面临着一场严峻的大考,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共赴时艰,开启了一场众志成城的防疫战。在这场全民战“疫”中,凝聚了中国力量,充分彰显了中国精神和中国担当,发挥了中国制度优势,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中国故事……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鲜活的素材。如何充分挖掘并运用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抗疫)中展现的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值得思政课教师研究的课题。
一、抗疫实践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载体
高校思政课承载着立德树人的使命,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理解和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抗疫实践让思政课获得了鲜活的素材,成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载体。
(一)抗疫实践是一堂深入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筑牢制度自信的思想政治课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十三个显著优势,作为“00”后大学生,一直生活在安定幸福的环境中,对十三个显著优势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认识。抗疫实践正是对这些制度优势的最有力注释,其所彰显的中国制度、中国速度、中国力量,让“高、大、上”的理论知识回归到学生生活中,使青年学生在理解中国制度上更加具体化、更有说服力,坚定制度自信。
1.坚定认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党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向疫情严重的湖北武汉派出中央指导组,各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旗高高飘扬在抗疫一线。一位学生说:“舅舅是中共党员,县卫生院干部,自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他放弃春节休假,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从舅舅身上感受到作为共产党员冲锋陷阵为民服务的忘我精神,坚信有党的坚强领导,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这是学子的腑肺之言,理论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达到了价值认同。
2.深刻理解“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是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疫情防控中,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用于急需的领域、行业,全国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我们看到全国各地抽调医疗队驰援湖北、驰援武汉,把救治资源和防护资源集中到抗击疫情第一线,十天建成火神山医院、半月建成雷神山医院,还建立了多家方舱医院,采用对口支援机制,以一省包一市的方式,19省市对口支援湖北16市,这就是举全国之力,攻坚克难,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亲身体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势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忠实代表,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封城、建医院等一系列果断措施,确保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免费救治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深深感动着每一位青年学子。大学生从这场亲身经历的疫情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事实胜于雄辩,用抗疫实践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效果是任何理论说教都无法比拟的。
4.深入感受“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制度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性问题,仅凭某个国家一国的力量是无法真正解决的。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着眼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现实问题、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为全球治理提出了中国方案。
在全球化的时代,病毒传播无国界,任何国家、任何人都无法独善其身。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肆虐更加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在中国抗疫过程中,中国本着公开、透明和负责任的态度加强国际防疫合作,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分享了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为全球科学家开展药物、疫苗、诊断提供了重要基础,同时,中国政府采取种种措施积极抗疫,为世界各国防控疫情争取了宝贵时间;当新冠肺炎疫情在各国蔓延时,中国与世界人民一道抗击疫情,向许多国家提供医疗物资和医疗技术的援助;在3月26日G20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介绍了中国经验,阐述了中国主张,提出了中国倡议,承诺继续作出中国贡献,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践行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决心。青年学子在亲历的这场全球战“疫”中,看到了所有这些中国为全球战“疫”所作的贡献,真切地体会到中国用实际行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做出了生动诠释,理解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度优势。
(二)抗疫实践是一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强化责任担当的人生哲学课
思政教育要找准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共鸣点,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争中,每天都有无数的英雄故事让我们泪目,广大医务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践行希波克拉底誓言,勇敢地战斗在最危险和最繁重的岗位上,救死扶伤,舍身忘己,甚至光荣殉职。还有无数无私付出坚守岗位的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快递小哥,主动请缨默默奉献的疫情防控志愿者,用爱心温暖了一线抗疫人员的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们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青年学生作为亲历者、见证者,可以从他们的事迹中,真切地感受他们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将自己的生命安危置之度外,用行动诠释责任,用担当铸就丰碑,感受到他们无私奉献的崇高职业道德和人生境界,感受到平凡中的伟大,感受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所有这些,都将成为青年大学生感悟人生真谛,担负起时代责任,提升生命价值的鲜活教材。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我国八万多人感染,三千多人死亡,而这场灾难是因人类无视野生动物生命的存在,猎食野生动物。面对生死,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要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既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既珍惜人类的生命,也要珍惜动物的生命;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界一切生灵。生命有限,我们无法把握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把握生命的宽度和厚度,乐观生活,把握当下,充实生命。这场灾难所给予我们的生命感悟,是对青年学生最生动的生命教育。
(三)抗疫实践是一堂弘扬中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文化传承课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1]。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民族,艰难困苦只会让我们更加坚强,更加团结,凝聚起强大的民族力量。在这场抗疫过程中,从人民子弟兵到白衣天使,从人民警察到基层干部,从国内企业到海外华人华侨,甚至是足不出户的普通群众,团结一心,共克时艰,以奋斗者的姿态绘就了一幅幅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壮丽画卷。每一个逆行的身影,无不体现深厚的家国情怀,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担当,是中国精神的生动写照,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战无不胜的精神密码。当疫情在全球蔓延时,中国对各国的抗疫援助,也正是中华民族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之文化传统的彰显。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将深深植入广大青年学子的内心深处,融入血脉,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与传承中国精神。
(四)抗疫实践是一堂培养法治思维,提高法治素养的法治教育课
法律,乃治国之重器。习近平总书记说:“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2]。疫情的爆发,一方面暴露了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动物防疫、传染病防治等立法方面的漏洞以及执法中的问题。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从国家到地方,从立法到执法、司法、守法各方面各环节齐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另一方面,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存在一些人制售假口罩、哄抬物价、造谣传谣、拒不配合疫情防控措施等违法现象,包括大学生不遵守规则,无视校规校纪,擅自提前返校。在抗疫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法律问题,正是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法治教育的大好时机。通过开展疫情防控普法宣传,以案说法,精选依法严惩妨害疫情防控的各类违法犯罪典型案件,引导学生意识到,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是每个公民应该尽的法律义务,做一个知法守法公民,提高法治素养。
二、抗疫育人元素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要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办好思政课“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将抗疫中的育人无素有效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中。
(一)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中融入
1.深入结合抗疫中的感人事例,讲好中国故事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坎克说过,“人类生来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逻辑,但是能很好地理解故事”。通过故事说理载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指出,要“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广泛收集各行业各地区在抗疫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以情感人,从各个角度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首先,讲“抗疫”故事不是生硬地照搬新闻报道,要找到“抗疫”故事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张定宇等一大批医务工作者坚守抗击疫情一线,无私奉献的“最美逆行者”的故事,可以融入教材中第一章“人生价值”、第二章“人生理想”、第三章“中国精神”、第五章“职业道德”的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国家、社会的“大我”中,思考青年的责任担当,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和人生价值观,培育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筑牢青年学生的思想根基。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广大科研工作者争分夺秒、奋力攻关,检测试剂、药物、疫苗研究加速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助力疫情防控,可以融入教材第三章“中国精神”的教学内容中;依法防控及防控过程中出现的违法案例可以融入教材第六章的“法治体系”“法治思维”“法律义务”的教学内容中,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
其次,讲抗疫故事要结合本地区,寻找身边人的抗疫故事,也可以邀请本地参与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讲抗疫故事,这样的故事更真实、更立体,更能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可信度。
最后,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除了讲述抗疫故事,更要挖掘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所内含的抗疫精神,通过故事来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例如,在抗疫中坚持科学防控,这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的体现;群防群控,依靠人民的力量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这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群众路线。
2.敢于正视抗疫中的短板和漏洞,用好反面教材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对于抗疫过程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一些党员干部失职渎职,不作为、不敢为、乱作为,以及抗疫中暴露的我国在法治建设、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重要防疫物资储备体系等方面的短板和漏洞,老师不应回避问题,要敢于正视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辩证看待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真善美和假恶丑;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有成就,也有不足;有抗疫经验,也有抗疫教训;抓紧以改革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筑牢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防线。
3.积极回应抗疫中的各种言论,引领学生思想
抗疫过程中,网络上出现的有关疫情防控的形形色色的恶意言论,以及某些西方政要、媒体借疫情抹黑中国,思政课教学要有能力回应这些舆情。一方面,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政治性是高校思政课的鲜明底色,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教师自身必须强化政治责任,站稳政治立场,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同时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因事而化、理直气壮地讲明防控疫情期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要把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既要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政治原则的直接灌输,也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教学中的分析、启发,引导,教会学生保持清醒与理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分析认识社会问题,提高学生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不信谣、不传谣,相信科学、相信国家,维护主流社会意识形态。
(二)在思政课教学方法上融入
好的内容要有好的方式呈现,润物细无声地以接地气、多元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避免说教,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1.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结合抗疫开展对话式教学
高校思政课要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使思政教育的方向不会偏离,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拟定与疫情相关的议题,例如,“从疫情防控看一线抗疫工作者所体现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二者的关系”“从武汉封城、各地封闭管理看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人生感悟”“抗疫中的中国精神”等。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究,并在课堂上以PPT、辩论、小品、演讲等形式展示探究成果,再组织全体学生与展示小组展开对话,教师进行引导、补充和纠偏,这样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水道渠成得出结论。
2.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结合抗疫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抗疫为大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机会,在这场全民的战“疫”中,大学生是见证者,也是践行者。疫情大爆发正值寒假,一些大学生在家乡参加了当地疫情防控志愿者服务,他们发防疫宣传单,登记出入车辆和人员信息、测量体温、劝阻不戴口罩的居民等,成为抗疫队伍中的重要力量。
教师可以布置实践作业,发挥专业特长来支持疫情防控工作。例如,鼓励学生收集身边的“抗疫”英雄事迹,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通过绘画、朗诵、歌声、文字等来支持抗疫,宣传防疫知识,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敬意,让“抗疫”正能量广泛传播。在亲身参与抗疫实践中,大学生与国家和社会并肩作战,更能够感受到要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共患难,感受到劳动和奉献的价值,这样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的思政课更加入脑入心。
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本现实教材,将抗疫实践大课堂与思政理论小课堂结合,做国家政策的宣讲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