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游泳救生课教学模式构建
2021-01-08■陈琳,任芳
■ 陈 琳,任 芳
(1.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3;2.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2015年11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视频会议上发表讲话中强调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国家对教育信息化越来越重视,各高职院校也在加大实训室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公共实训中心各实训室设备利用率较低,造成大量设备资产闲置。在“互联网+”背景下,将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将现有资源与互联网相结合,拓宽资源利用渠道,整合线上与线下学习,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因此,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它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和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高职院校游泳与救生课程为例,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新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为培养综合型人才提供实践参考,可以有效推动现代教育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积极适应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环境。
一、高职院校开展游泳救生课程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作为现代教育培养社会建设人才的主要阵地之一,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更加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传统体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体育内容。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相应的体育项目已逐渐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学生体育教育的要求。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引进各类体育项目,帮助学生提高体育素质,丰富高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进一步促进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第一,从课程本身来看,时代正在呼吁信息化游泳在高等职业教育游泳课程中开展。高等职业院校相对本科院校的教学年限较短,教师如果要在规定时间内能够让学生掌握娴熟游泳救生实用技能,这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来说难度大、痛点多。学生多、教师少、场地少的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游泳救生课教师面临的现实困境。从课程本身来说,高职游泳救生课教学属于实践性强的一门课程,如要跟上互联网这一时代步伐,就需要不断地与信息化教育教学接轨,充分利用信息化、大数据、智能化的优势为高职游泳救生课提供新的课程模式[1]。
第二,从社会层面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大纲对高校学生的游泳教学培养提出了需求。学生的身心健康培育是高等职业教育游泳培养的落脚点和初衷,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不仅是本身课程目标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从整个大学生生活状态来看,由于现在信息化和网络化充斥着校园生活,很多高职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或一些不良短视频中,这必然导致他们缺乏锻炼,容易造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等。因此,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让学生掌握游泳救生技巧不仅可以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也能够培养学生服务他人、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第三,从学生个体层面来看,高等职业教育游泳救生课需求与学生个人整体发展是息息相关的。随着物质保障不断提升,国内群众文化生活供给侧不断优化,人们健康意识和自我提升观念持续增强。据相关调查可知,新兴电子设备的变革带动游泳救生课的热潮,通过水下影像记录,可以将游泳真实动作信息化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兴趣和爱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对健康游泳的需求。通过电子影音记录下来的影像和规范动作对比,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对游泳的个性化理解。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游泳课程现状
校园网基础设施和互联网技术的完善与发展,为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硬件基础。高校的游泳教育需求越来越高,但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游泳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开展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如何将国内外优秀游泳课程资源整合到高职游泳救生课中,实现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丰富性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时代课题。
(一)信息化学习能力欠缺
高职大部分的师生对于信息化融合到游泳救生课中的学习积极性欠缺,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对于大部分学生,自己还不能构建一套适应自己的网络学习体系,课堂中的各项学习活动或者实训均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如果老师不参与教学活动,很多学生就无所事事。并且,很多同学也无法合理安排课后时间,使得游泳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无法得到复习与巩固。第二,部分教师适应新事物的主动性较差,在课堂中不乐意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去推动课堂的改革。当确定教学培养目标之后,教师不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及时掌握学生课前评价的基本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学模式的应用具有盲目性
智能化教学模式应该能够让教师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更加清晰地表述教学内容。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会采用多种信息化教学软件充实课堂,但不去认真地研究课堂规律及相关的教学理论,选择适用的智能化教学模式。通过真正地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合的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充实教学课件、典型案例,还可以实现网络教学、网上答疑和网络自主学习等功能,让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加高效。而针对游泳救生课程由于本身课程的特性,它更需要老师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不能生搬硬套其他的课程的教学模式[2]。
(三)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功利性
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影响整个教学课程的方式和手段,教学模式是否适应课程本身的特性将决定课程目标的实现。而现阶段,尤其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校课程信息化要求下,教学模式的标新立异逐渐成为许多教师的追求,从而导致高职教师忽略了教学理念的深层次的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更要突出课程的特色。在高职游泳救生课教学课程中,除了要学生掌握游泳救生课的本质内涵,还要积极培育学生的实践意识和道德素养,包括学生对游泳救生课与信息化融合的看法,教师通过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作为课堂后续教学改进的参考依据。
三、高职游泳救生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
在高职院校游泳救生课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游泳课程的教学不再局限于游泳知识的讲解,更需要锻炼学生的实际游泳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游泳生存教学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丰富教学手段,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工作的教学效率。
(一)充分利用现有硬件设施,结合多媒体教学
在新的时代,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体育教学的课程改革也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施。高校游泳救生课要想取得良好效果,需要理论结合实践,因此高职教师在理论课结束后,应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秀游泳教师的视频,让学生领悟关键的动作要领,让学生知道游泳的快乐。掌握任何一项运动,对任何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是一件快乐的事,也是一项在危机时刻能够帮助他人的运动。因此,高校游泳教师不应停留在技术水平的教学上,应在教学中多加上如何在水中救人这一安全知识。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对这方面漏洞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游泳救生课既要学会游泳技巧也要懂得如何在危机时刻学会救助他人[3]。基于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既要注重技术要领和竞争要求,又要多传授安全知识。利用互联网传输和录像技术可以记录学生的动作,学生可以通过录像回放直接看到自己的动作,并与正确的技术动作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纠正错误动作,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
(二)注重教学模式的优化构建,进行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的专业游泳教师相对来说比较少,教师的人数和学生的人数显然差距较大。因此,虽然教师很难做到一对一针对学生进行辅导,但是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例如,老师对于已有游泳基础知识的和没有游泳基础知识的学生进行划分,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没有游泳基础知识的学生可以先通过一些网络视频教学或教师自己通过微课示范教学,以达到部分学生基础性知识的学习要求。再如,一些学生天生怕水,这是心理恐惧所造成的,这时候高职游泳老师如果制定统一的教育方案是不利于学生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多搜集一些相关案例,注重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以克服学生的心理恐惧,从而掌握游泳这项技能。同时,老师要注意每个学生的错误点和不足的地方,对每个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一些学生在游泳技能成熟的时候,老师要在其中适时加入安全教育,由于游泳这一项运动的特点,使得危险系数也比其他运动高得多,老师要教会他们如何自救以及救他人[3]。
(三)构建多元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实际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学生的观念已经变得越来越开放。而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日常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对于现代个性化较高的学生的需要。对这一问题,各大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对校内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进行丰富,要积极响应现代教育改革活动,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坚持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所以在高校游泳救生课程的日常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丰富课堂上的教学手段,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游泳救生课程知识的学习欲望。比如说,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各小组的游泳技能比拼或者是游泳求生理论知识的辩论赛等。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泳救生课程的学习中去。而且现代多媒体技术高度成熟,老师也可以将这门技术运用到日常的游泳课程教学工作中去。例如,老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相关的游泳视频,用视频对学生们进行游泳动作中的要领讲解,或者能够在网上寻找一些关于游泳的趣味知识,在课堂上分享给学生,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游泳课程学习的兴趣。在日常的游泳救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求学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去。以先进技术手段支撑教学系统和资源,为师生提供优质的课堂教学服务,让教与学变得更加有趣、教学效果反馈及时、教育评价有据可依。
(四)强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技能
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一个专业的教师团队是保证教学工作质量的基础,所以各大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对于自身师资力量的强化。在日常的游泳课程建设工作中,要不断充实游泳课程的师资力量。首先,高校应该拓展相应的教师招聘渠道,要从各大体育校园中寻找专业的游泳人才。其次,高校要加强对于游泳课程教师的日常培训,还要严格要求教师的日常课程教学工作。另外,高校之间还可以相互合作,让游泳教师团队进行相互交流与学习,在此过程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素养。同时,高校还要完善对于游泳教师的综合评考体系,并且采取综合评考工作对游泳教师的日常教学水平以及个人的专业素养进行全方位的准确判断,这样不仅能够为教师指出专业素养中的不足之处,还能够有效促进游泳课程的教学老师对于自身能力的提高。随着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不断应用于学校体育游泳课程教学,目的就在于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促进学生的智慧与体育双发展。课前、课中与课后的教学设计,都要贯彻智慧课堂的理念特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4]。
(五)建立开放式实训室,整合优化多信息资源库
开放式的实训室是高职游泳救生课能够实现优化教学的基础性保障。据了解,目前一些高校的游泳实训室并不是能够完全开放,一些实训室只在学生上课时才能相应地开放和使用,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课下实践练习的时间。因此,要想提高学生游泳救生课的实际教学效果,需要建立开放式的实训室,让学生能够及时把课堂所学与课下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同时整合优化多信息资源库对高职游泳课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丰富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实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比如,可以创建以学习高职游泳救生课为目标的微信公众平台,主要功能包括课堂知识复习、师生互动、学生反馈、在线答疑等,资源形式包括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等。老师在创建内容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创造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情境,让学生不受时间限制,能利用零碎的时间观看学习救生课的一些方法和技巧。课程网站是优质教育资源库的重要内容,存储着大量的教学文档。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平台,为学生随时获取和复习新知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灵活性。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职游泳救生课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将会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在高校体育游泳救生课教学中,要迎合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采取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以促进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升,这不仅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也能为我国的社会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所以在高职院校的游泳救生课程日常教学工作中,对游泳课的教学已经不再停留在游泳常识的讲解上,更需要锻炼学生实际游泳的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的游泳救生教学课程迫切地需要进行整改,要丰富日常教学工作中的教学手段,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模式的优化构建,进行因材施教;建立开放式实训室,整合优化多信息资源库等措施,以此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打破高职游泳救生课的教学瓶颈。